装置艺术中工业品的重定义和生态反思的表达
杨家惠 姚文澜
【摘 要】装置艺术通过空间展示来展示设计思想,通过材料的选择来实现设计的路径,通过情感的融入让观众感受其内涵,使观众内心有所触动。装置艺术通过将工业品挪用到新的语境中,实现对工业制品的重新定义,由此引导观众产生对环境和生态的思考,从而有利于生态观的传播。
【关键词】装置艺术;工业品;重定义;生态观
中图分类号:J505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086-02
装置艺术作为一门当代艺术,挑战了传统观念中艺术的形式和地位。装置艺术在题材、选址、形体、材质、功能、光影等设计元素上对当代的工业品进行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艺术创造。艺术家、设计师们通过装置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在空间里、工业品上融入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理念传达给观众。它作为一种观念艺术,强调设计者对观众意义和情感的传达,以及受众在这之中的体会。通过对装置艺术的把握运用,可以让观众对工业品的功能重定义,将其原有功能和意义剥离,进行消解和重构,将所要表达的生态观融入工业品中并传达给观众。
一、装置艺术的艺术特征
装置艺术指称那些大型的、不能被描述为雕塑、经常使用各种混合材料的、三维空间的艺术[1],是后现代艺术形态的典型。创作者们通过对材料的选择、造型的设计、空间的营造等方式,或真实再现,或抽象设计,来表达创作者内心的个人想法和情感。创作者们将自己定义的新意义赋予到物品上,使作品充满了全新的意义和概念表达。创作者们在这方面的创作是自由且私人化的。
装置艺术将材料视为作品的一部分,这是装置艺术与传统的架上艺术的主要区别之一。装置艺术将现成的工业品运用于空间内摆设、景观设计等。装置艺术品“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现成品材料或综合材料进行艺术性改造、组合、安装,形成具有丰富的精神意蕴的新的展示个体或群落”[2],因而作品在题材上往往打破人们的传统思维、刺激人们的感官;在形体方面,喜欢突破常有的工业品形态,视觉冲击力强;在选址上符合所要表达的情境;在材质上形式多样,寻求更加环保的绿色材料;在功能上打破人们对工业品原有的功能印象,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意义;在光影方面运用独特的光影角度来更好地诠释作品。
(一)装置艺术利用或创造三维的空间。装置艺术常常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创造新的三维空间,这一空间是与外部隔绝的,由此形成作品自己的环境。装置艺术的空间“给人一种贴身环绕的居间临在感,但并不与生活空间同质,而是形成一种人与艺术交相感染的剧场效应”[1]。以“闪电场”为例,这是位于新墨西哥州西部偏远高原沙漠地区的一件装置艺术作品。作品由400根不锈钢金属杆组成,金属杆尖锐的顶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从高处望去构成整体的平面。雷电发生时,这些导体让闪电在天空中画出不同的形状。从装置艺术的解构与再创造的角度看,艺术家将沙漠空间与金属杆进行了艺术化的结合与运用,在此种情境下,沙漠由无限的自然景观变成了有限的“电场空间”;金属杆由抽象化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导体”,二者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闪电场,这一解构自身、利用空间赋予新意义、建构自身的空间的过程,完美诠释了装置艺术的解构与再创造概念。
(二)装置艺术挪用现成的物品。装置艺术的一大特征是可以挪用现成的物品,在保留其外形特征的基础上,剥离其原有的功能,创造新的空间并注入新的功能意义。这一特征可以被认为继承自杜尚等人的现成品艺术。如法国当代艺术家 Jean-Michel Othoniel的装置艺术作品《The Big Wave》,这是一个 6 公尺高、15 公尺长的黑色巨浪,由超过一万块黑玻璃砖堆迭而成。创作者将黑玻璃砖垒加起来重新建构成巨浪形式,立体感十足,营造出仿佛在大海边遭遇滔天大浪的恐怖视觉空间。再比如同济大学“同舟共济”装置,设计者将木船、船桨等通过力学原理,使用特定材料悬挂于空中,几只船互相支撑,将木头变为船群,将天空变成“海洋”,构建了船只悬挂在空中的效果,引导人们联想到船群在大海中共同航行的场面,创造了新的艺术空间形态。
(三)对新媒体的应用和观众参与。创作者通过创造出观众和作品间的互动,给观众的心理带来更多代入感、游戏感、切身感、真实感和兴奋感。观众与艺术作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观看”与“被观看”的静态关系,也不是观众被动观看或走马观花欣赏艺术作品。创造者设计更多互动环节,让观众主动靠近并参与到与艺术作品的互动中来,体会艺术作品传达的主题概念和审美趣味。可以说,观众与艺术作品的互动已经成为了装置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3]。“互动”可以使观众印象更加深刻,在心里增加好感度和接受度。在互动的过程当中,引导观众进行反思,起到强调主题或反讽的效果。
二、装置艺术中表达的生态反思
(一)工业品的重定义。装置艺术自身就是一个语境,能对挪用在其中的工业制品进行重新定义,将它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的功能和意义剥离掉,同时赋予它们新的功能和意义。装置艺术在它自己创造的语境中为观众呈现一种临时的、只在这一语境内有效的、非现实的经验。另外,由于工业品的外形仍然被保留,因此观众在观看装置艺术作品的时候,不自觉地将作品中的工业制品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代表的功能和意义进行连接和碰撞,往往会形成夸张、反讽等效果,由此实现装置艺术对工业的反思。同时,一些装置艺术中的观众参与和互动也加强了这种经验的碰撞,从而使得作品对观众的引导功能更强。
(二)挪用工业品以表达生态反思。装置艺术中对工业品的挪用和其原有功能的消解使得装置艺术潜在地具有一种反工业的倾向,从而也为装置艺术赋予了表达生态反思的能力。装置艺术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把设计者的理念傳达给观众,而通过在装置艺术空间内被挪用工业品的功能和意义与现实经验的碰撞,加强了艺术品的反讽意味,同时给予观众更强的感官刺激,从而使得装置艺术家将对工业的思想观念引导并传达给受众,并让这些观念在受众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促使人们增强环保意识并付诸实践行动[4]。比如在上海长宁区长宁路凯旋路路口的一棵折断的“筷子树”,这颗筷子树是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志愿者回收的近万棵一次性筷子制作而成。这颗筷子树富有视觉冲击力,筷子做的树枝散落在地上,让人们感觉自己每使用一根一次性筷子就像是在树上增添一刀,令人警醒,路过的人看到这颗被折断的“树”能够直接清晰地领悟到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的重要性,增强了人们保护树木、少用一次性筷子的环保意识。在这个装置艺术当中,筷子被建造成“筷子树”后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其外观构造使人联想到“生态环保”的主题,结合人们已有的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意识概念,起到很好的呼吁环保、讽刺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作用。又如中国装置艺术家徐冰的作品《何处惹尘埃》选择尘埃作为材料, 将其在美国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尘喷到空中,地面上提前摆放好雕刻的英文字母,在经过24小时的沉降后,展厅地面上显示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英文。[5]展厅被灰白色的尘埃覆盖后,整体环境显得十分肃穆。结合当时的9·11事件,引起人们对生命、社会、恐怖主义的反思。
三、结语
在装置艺术品中,工业品被重新定义,其原始功能被剥离,同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种重定义成为装置艺术表达对工业的反思和生态观念的有力手段,能充分发挥装置艺术的艺术张力,加强对观众的引导功能。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绿色、低碳、环保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装置艺术通过空间展示来展示设计思想,通过材料的选择来实现设计的路径,通过情感的融入让观众感受其内涵,使观众的内心有所触发。目前的环境问题更值得人们去重视,通过视觉的传达和生态观概念的植入,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唤起人们的行动。
根据上述研究,我们发现,装置艺术越来越大众化。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材料科学的发展,生态环保观念的逐渐普及,更多的装置艺术家不约而同地重视着装置艺术中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即选材生态化、主题生态化等趋势。许多创作者使用自然元素进行概念传达,如声音、光影、水、风、气味等自然现象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也可以体现出装置艺术中生态观的表达[5]。装置艺术将材料的空间性、功能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融入情感和生态观,使装置艺术更加生动立体,顺应着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郑波. 如何理解装置艺术?—以“剧场性”为核心[J].文艺理论研究,2014,(Vol.5):35-40.
[2]高兴玺.论装置艺术中的空间设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Vol.33):132-136.
[3]周广超,张绮璇.对装置艺术发展趋势的思考—以作品《溢》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1):141-142.
[4]彭鹏,韩军.融入装置艺术的城市公共家具设计研究[J].艺术教育,2018(09).
[5]高明醒.装置艺术材料的生态化[J].中国建材科技,2014,(02):54-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