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摘 要: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都提出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一主题,从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推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回应三个方面阐释了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时代意义;从党的领导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政治保障、健全优化职能体系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成果共享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追求三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涵;从深化改革、活化载体和提升素质三个方面入手,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供制度保障、平台保障和人才保障。
关键词: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 D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010-089-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都提出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要求,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时代意义
服务型政府是立足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共同利益的,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人民满意既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靶向,也是政府治理创新的行动指南。40多年的改革开放构成了政府建设转型的时代背景。在这一发展机遇中,政府改革的实践模式和创新经验凸显了让人民满意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人民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稳定的根基。在行政体制改革中,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着眼于将治理职能向引导、服务和整合转变,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政治功能。从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从提出“政府管理”到提出“政府治理”;从提出“必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到提出“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我们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形成了从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一体贯通、一脉相承的治理体系,为推进政府治理创新、加快转变政府治理方式、推动政府建设从“机构本位”向“人民本位”转变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特别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社会分层秩序逐渐出现新变化。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持续涌现,国家治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政府治理的主体呈现出多级化、多样化和社会化的特点,原有政府管理的体制机制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政府管理的资源碎片化、力量分散化的问题日益突显。新时代的政府治理应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主导作用,积极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转变和行政机构架构的新变化,深刻形塑政府的治理体系和社会生态,把基层各类政治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与积极要素有效整合起来,更好地推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就愈益要求,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各级政府的社会治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和政府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和作用。各级政府要在政府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主动地顺应人民“需求端”的新变化,深入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为人民提供有效供给,以服务促发展、以服务促民生、以服务促治理。要靠政府的主导性力量把全社会资源撬动起来,推动有限资源向需求端倾斜,补齐政府治理的短板,力促公平正义,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切实增强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领导力、协调力、创造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三)推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回应
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治理这一理念,标志着国家治理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国家治理开始从管理向治理方向转变、由行政管控向服务提供转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治理体系。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顺应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时代发展大势的需要,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和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我国将简政放权作为“先手棋”和“当头炮”,持续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对增进社会公平正义、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一站式服务”“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秒批”等实践形式,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当前,各地着力推进的简政放权行政审批改革、“放管服”改革以及机构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都是着眼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面对紧迫的改革任务,要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集聚各种优势要素,着力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领导是核心,人民满意是基础,人民共享是根本。
(一)党的领导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政治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强调,“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党的领导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政治保障,使构建“组织全覆盖、管理精细化、服务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供给精细化格局成为政府治理的必然趋势。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我们应从政府治理的实际出发,突出党的领导在政府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政府治理中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作用,增强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和动员引领力,满足公众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基层治理是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治理体系建设,基础就是我们的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怎么夯实这个基础,就是社区的管理、治理,社区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社区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靠党组织的加强和延伸、创新,把基层工作做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因此,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政权,要通过独建、联建、派驻、交叉兼职等方式,加强以社区党委为统领的不同行业、不同职能单位、不同群体党组织建设,让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群众等主体,在党委领导下广泛参与社会治理。从实践看,网格党建既有利于延伸社区党建平台,解决基层末梢活力不足的问题,实现党建工作由党内向区域辐射,由党内教育管理向引领参与社区治理拓展;有利于理顺领导体制,唤醒主体意识,实现社区工作开展的物理空间和情感距离的缩小;更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区与居民、企业有效有序协商互动的决策和治理机制,“一网打进”各类优势资源,打通基层治理的“痛点”“堵点”,实现服务精准对接、治理精准落地。
(二)健全优化职能体系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认识,先后进行8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重大成就。从职责权限看,逐渐明确了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权责边界,逐渐理顺了政企、政事、政社之间的关系。基于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深刻把握和贯彻落实,“健全优化协同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成为各地政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建设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的首要重任。优化职能体系就是科学界定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职能,以此推动政府更好地履职尽责。优化职能体系就是依法设定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切实履行法定职责。优化职能体系就是要切实履行服务职能,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三)成果共享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广地惠及全体人民。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始终坚持国家治理的成效由人民的实践来检验,以人民同意不同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健全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聚焦人民期待的增长点,找准各方利益的结合点,开展最有温度、最有情怀的基层治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特别是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起到了传递党和政府声音、凝聚正能量的作用,又发挥了将基层群众的呼声及时反馈给党和政府的职能,更担负着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在社区落地生根的责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让“硬”的党建有“硬”的支撑,更好地巩固党执政基础,真正地汇聚起事业发展行稳致远的强大力量。
三、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创新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需要全社会在制度、平台和人才等方面为其提供动力支撑和制度保障。
(一)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要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府治理全过程,不断深化改革,創新制度保障机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成为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为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快了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随之,全国各地以改革创新为着力点,创新制度保障机制,积极培育多元治理主体,提高政府治理成效,推动政府治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活化载体,提供平台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要夯实社区这个基层治理基石,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只有不断地创新完善鼓励多方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体系,建立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搭建公平参与平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进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二是搭建科技参与平台,抓住智慧城市建设契机,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起来。通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设施的软硬件建设,推进多元沟通,改进管理服务,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化政府治理新模式,提高政府治理智能化水平。如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采用“互联网+治理”模式。三是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打造高质高效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为建设平安社区提供有力保障。四是搭建组织参与平台。如哈尔滨市道里区欧洲新城社区推出社区党委、物业党支部、业委会党支部成员双向交叉挂职,实行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四位一体”良性互动平台,有效推动了党的领导、居民自治和依法治理在社区的有机统一。
(三)提升素质,提供人才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只有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才可能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人才是新时代服务型政府建设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有了很大改变,尤其是在“北上广深”等社会化程度较高地区,社会各类人才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在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人才专业化水平偏低问题较为普遍,成为加快打造政府治理新格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创新基层人才保障机制是提升政府治理专业化水平、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要积极秉持以人才为优先、多途径育人才、多举措引人才、多方式留人才的理念,营造人才“愿意留、不想走”的良好环境,为政府治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提升基层治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创新人才保障机制,还要注重发挥德治引领作用,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身边榜样的示范、乡规民约的约束、行业章程的规范、生活礼俗的教化,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形成健康的、与时俱进的、社区居民认同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为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竺乾威.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新发展观:政府角度的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
[3] 张康之.行政文化研究的创新之作——评王锋新著《走向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精神》[J].中国行政管理,2019(02).
[4] 任晓林.公共管理中公共價值的基本维度与认知[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9(04).
[5] 谢新水.对“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行动特征的考察——以行动主义为视角[J].学习论坛,2018(10).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简介】 杨冬梅(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数据治理。
【基金项目】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精细化研究(16BZZ05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