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村镇规划与建设系列课程的构建研究

    吕静 杨柯 郑秋玲

    摘 要:吉林建筑大学《村镇规划与建设》课程建设中积极开展吉林省各高校联合实践教学的创新,以MOOC+翻转课堂为中心,构建结构性和动态性两种模块。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建立考核评测体系,积极培养具有面向寒地的村镇规划与建设人才的应用性人才所开设的课程,实现“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向“以能力体系为中心”的转变。

    关键词:以本为本;村镇规划与建设;MOOC+翻转课堂;POE评价模型

    文章编号:2095-4085(2020)09-0149-02

    1 研究背景

    我国建筑类学科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对乡村聚落进行专门研究,而后从社会学角度、生态学角度等更是开启研究的先河[1]。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推动吉林省乡村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此背景下五年前开始《村镇规划与建设》课程建设,在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在创新性方面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

    2 课程特点

    《村镇规划与建设》课程主要抓住乡村振兴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重点加强培养学生开展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调研、城乡与区域发展规划与管理以及现代遥感与信息技术在规划与管理应用等综合技能。加强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文化环境对吉林省地域性村镇特点的关注,针对基层建设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急需领域、关键领域的人才要求,明晰当前村镇规划与建设实践的前沿理论和实际项目操作。

    3 建设内容

    《村镇规划与建设》培养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的村镇规划、管理,能适应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区域经济以及相关领域工作和研究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研究中整合村镇建设相关课程(理论课和设计课程),整合成为省域内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专业系列课。

    (1)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重构《村镇规划与建设》系列课程,重新进行课程内容整合与再造。

    (2)整合理论课程、设计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课程基本要素,建立以MOOC+翻转课堂为中心,构建结构性和动态性两种模块[2]。

    (3)设计实践案例评说环节,建立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践与应用教学和以导师研究方向为核心递进式教学的两条主线研究型教学模块。

    (4)完善示范教学视频,建立以“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的智能化信息教学模块。

    (5)实现思维教脉络、概念教原理、案例、表象、内涵、知识,方法论等多种教学内容与方法融合共建。

    理论教学环节侧重对基本理论、原理、规律等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具有连续性特点的实践体系,更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更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强化、应用和拓展;并通过专项调查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突出体现课程体系“宽+广”的特色,要对学生实行统一要求和自主性相结合,着重训练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培养其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

    4 實施推进

    《村镇规划与建设》系列课程结合吉林省乡村建设的特点,围绕核心理论课程内容,结合人才培养能力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和建立考核评测体系,注重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确定了以面向“寒冷地区 + 乡村规划”为核心,以“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教学”的立体网络体系以及兼顾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分层次教学解决方案。

    4.1 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采用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手段,实现了解-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创新的教学思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借助新型教学手段优化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进而使课程展现出更宽广的视野、更深邃的内涵以及更有特色的内容体系。课程以开放式教学,倡导学术思想的多样性与学科交叉性,通过重新组织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等来实现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课程包括理论讲授、创新实践+业务实习两个领域,从编制实施、信息管理和实施技术三个阶段和多规协同分析、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规划与建设重点确定、体制与机制创新4个层次构建实践体系。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同采取更合适的教学方法。结合混合学习方法,建立POE评价模型逐步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高级的思维技能,实现实体课堂、网络课堂、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教学模式与方法。

    ·实体课堂:以“引导-指导-督导”结合层次差异化教学方法;

    ·网络课堂:以“师讲-自学-互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翻转课堂:以“学-练-研讨”为内容,开展生讲生评、以练代讲、研讨辩论等多种形式,加强自主学习、深度学习。

    4.2 建设实施

    (1)梳理出结构性和动态性两种模块,确定以面向“民族地区 + 乡村规划”为核心,以“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践与应用教学 + 以导师工作室研究方向为核心递进式教学”为两条主线,建立起以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核心理论课程 + 核心设计课程”为结构性模块,以“实习实践 + 拓展类课题 + 毕业设计”为动态性模块的知识框架,形成具有连续性、贯通性、针对性的整体人才培养体系。

    (2)注重以实践性拓展性动态课程群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课程群分阶段的“理论课”+“核心课程设计” +“拓展课程设计”+“实习实践”系列教学内容,把握好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与综合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

    (3)改革完善吉林省传统村落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形成长白山脉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村镇规划建设的实际工作,参与实地测量、调研,参与村镇在地协同。

    5 培养模式

    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村镇规划与建设系列课程,以突出团队、兼顾个人的标准设立考核体系,鼓励从大数据的视角审视城市问题,采取以开放式教学,倡导学术思想的多样性与学科交叉性。让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认识到美丽乡村理念是对新农村建设理念的发展与延伸,在实践中切实的了解到村庄规划中“生态美、文化美、产业优、 讲民主”的特点,让学生做出来的图纸不光成为唯美的图画,更应该成为指导实际建设的设计文件。在教学中强调基于能力教育CBE的重点已经由知识与技能传授,向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测评转变,实施的过程评估上,以POE评价模型为基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课堂上聘请其他专业、领域的专家对相同问题进行 MOOC视频讲解或者多角度进行教学活动,采用被动与主动、讨论与辨论、复述与模拟、习练与项目、案例与评价的多途径方式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6 研究结论

    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村镇规划与建设系列课程的构建研究,课程教学重点是结合建筑类高校的特点,从多规协同分析、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规划与建设重点确定、体制与机制创新等四个层面进行村镇规划实践环节来提高村镇规划与建设人才。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最终实现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由“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向“以能力体系为中心”的转变[3]。

    参考文献:

    [1]陈宗兴,陈晓键.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外动态与国内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1994,(06)72-79.

    [2]王平祥.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

    [3]任军,杨恒山,于洪涛.混合式课程改革的路径及其成效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0,(06)61-65.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吉林省建筑类新工科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GH180401 )”“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建筑类新工科人才培养范式研究(GH19222)”“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ZD19053)”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