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王秀香+李旭+鲁永学
摘 要:以现代体育课时计划中教学目标的含义为切入点,提出体育课时计划教学目标编写的3个要求,并以课时计划教学目标编写要求为标准,对公开发表的30篇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教学目标分类繁杂、课时计划教学目标描述不具有可评价性、课时计划教学目标没有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提出课时计划教学目标的分类采用“认知、技能、情感”目标,从行为性和非行为性目标角度制定出课时计划教学目标的编写策略。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课时计划;教学目标编写策略;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6-0100-04
Problems existing in teaching objective design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hour plans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WANG Xiu-xiang1,LI Xu1,LU Yong-xue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2.Pres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meaning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in moder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hour plan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3 requirements for compiling teaching objectiv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hour plans, and by basing the standards on the requirements for compiling teaching objectives in class hour plans,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a statistic analysis on 30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class hour plan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classification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in class hour plans were miscellaneous; the descrip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in class hour plans was not evaluable; teaching objectives in class hour plans did not specify students subject status. Therefore, the authors confirmed that the classification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in class hour plans were “cognition, skill and emotion” objectives, and established strategies for compiling teaching objectives in class hour pla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ehavioral and non behavioral objective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hour plan;strategies for compiling teaching objective;elementary and middle
关于对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潘绍伟等[1]认为体育课时教学目标是由教师制定的,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预期产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标准。余云德[2]认为体育课时教学目标是指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状态。李祥[3]认为课时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从上述学者们对课时教学目标的界定可以看出,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具有3个层面的含义,即体育课时教学目标是一个预期目标、是一种结果标准、是学生的目标。
从上述体育课时教学目标3个层面的含义,可以看出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编写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课时教学目标分类要合理。合理的课时教学目标分类能够体现体育课对学生健康发展的实际价值,有利于学生明确体育课学习的重点是什么,能够指导教师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设计。二是课时教学目标的描述要具有可评价性、可操作性,清晰表明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三是课时教学目标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明白体育教学目标是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而不是教师强加给自己的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广大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在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对目标的分类和各目标的描述等方面比较注重创新,但往往却忽视了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规范性要求,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效果。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所有2013年在《体育教学》和《中国学校体育》两个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案例的30篇论文,分析了现阶段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新课改下课时教学目标编写的策略,为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提供参考。
1 体育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1.1 课时教学目标分类繁杂
新课程改革后,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分类呈现多元化。在30篇文献中有20篇的设计选用三维目标,即“认知、技能、情感”目标来进行分类,此目标分类方法是根据美国学者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法制定的;有5篇的设计采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分类方法,此分类方法是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内容目标;有2篇将2011年体育新课标修订版中提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4]中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照搬过来作为课时教学目标的分类;还有3篇采用“知识、技能、体能、情意”目标的分类,此目标分类是在美国学者海德洛特在布卢姆“认知、技能、情感”分类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可见在仅30篇课时计划的教学目标文献中就有4种分类模式。
1.2 课时教学目标描述难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课时教学目标脱离教学实际。
在30篇文献中有3篇的课时教学目标存在着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比如在一堂小学二年级8 min耐力跑的课时计划中学习目标为“学生初步掌握8 min耐力跑项目的测试方法和评分办法,并乐于在课余活动中运用”。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在七八岁,他们课余活动大多会选择游戏的方式,几乎没有学生会在课余选择跑步,案例中的课时教学目标,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生理特点。
2)课时教学目标重复描述。
在30篇文献中,有4篇的课时教学目标存在着教学目标重复描述的问题。比如,在一堂初中二年级篮球运球的课时计划中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1)使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原地运球的基础上,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技术;(2)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85%的学生能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技术;(3)培养学生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第1个目标所要描述的就是掌握行进间运球,在第2个目标中又做了具体的描述。这样重复描述目标,不利于对体育课进行准确的评价,到底要按照这两个目标中的哪一个作为对学生技能学习领域评价标准?如果按照第1个,那么有多少学生能掌握行进间运球技术,是全体学生还是部分学生?不明确便不具有可评价性。如果按照第2个,那么第1个就没存在的必要了,因为两个目标指向的是同一个学习领域的目标。
3)课时教学目标名称与描述内容不符。
在30篇文献中有3篇的课时计划中教学目标与描述的内容不符。比如一堂一年级队列队形教学的课时计划中,将教学目标的认知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队列队形练习,增强队列意识,提高队列修养。认知目标定位的是学生应该能够在本堂课上知道什么样的健身知识、技术要领等知识性的东西,而不是意识、修养等情感方面内容。而在对该堂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要看学生有什么样的意识和修养来评价学生获得了什么样的知识,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4)课时教学目标描述过于宽泛。
30篇文献的课时计划中教学目标描述都存在过于宽泛的问题,例如一堂初中三年级行进间运球课的课时计划中,课时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1)学生知道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动作要领以及运用时机;(2)通过多种练习学生能基本完成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动作;(3)学生乐于在练习中展现自己的能力,愿意通过多次练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从该课时教学目标描述中,很难找出一个具体的目标,描述都比较宽泛,尤其是在技能目标的描述中没有具体描述学了什么动作和应该达成的量化标准,如行进间运球有很多方式,本节课应掌握什么具体的动作,是单手运球还是体前交换运球;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具体量化标准。这样的课时教学目标描述,才能对该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5)课时教学目标没有覆盖全体学生。
在30篇文献的课时计划中几乎都存在欠考虑全体学生发展的问题。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85%的学生能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技术。”使85%的学生能够掌握行进间运球技术,那么剩下的15%的学生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水平?体育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对于水平高的学生有促进作用,对水平不高的学生更应该有促进作用,如果只关注能达到一定水平的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而忽视那些弱者将会造成他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对学生不公平。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该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益处,给体育运动水平低的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促进他们有更大的进步。
1.3 课时教学目标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依据,课时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现阶段还有很多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其目标的行为主体指向教师而不是学生。在30篇文献中有12篇的课时教学目标的描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用词上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使学生……让学生……”,是教师“使”或“让”学生。目标指向主体的误用,必然会使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活动上,而不是集中在学生应该获得的学习结果上。
2 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2.1 课时教学目标的分类
体育课时教学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制约着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制定的方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明,实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是具有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技能,对体育有一定的兴趣和爱好,那么体育课就应该从体育认知、体育技能、体育情感3个方面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所以中小学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应该从“认知、技能、情感”3个方面的目标进行设计。这种分类体现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性作用,形式简单易于操作,并且3个目标之间具有相互有机联系的统一性。
2.2 课时教学目标的描述
一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按照行为的可见性分为行为性目标和非行为性目标[5],在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时应该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采用不同描述方法。描述方法分为行为性目标描述和非行为性目标描述。
1)行为性课时教学目标描述。
行为性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具有全面性、具体性、可操作性表述,在体育课时教学目标中适用于技能目标的描述。行为性课时教学目标包含4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内容、行为条件、行为结果。
(1)明确学生是行为的主体。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时教学目标所预期和描述的是学生行为,是为学生在体育认知、技能、情感3个方面发展的标准和要求,是学生在体育课后能学到什么,那么我们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就不再使用传统描述方式——“使学生……让学生……”,而使用“学生能够……学生要……”的目标描述方式,使学生明确目标是学生自己要完成的目标。
(2)行为内容描述要准确。行为内容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具体要做什么,准确全面的描述能够清晰的表明期望学生达到的结果,准确全面的描述就要根据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3个方面学习程度的不同,分别使用相应的动词来描述目标。王皋华[6]认为体育教学的认知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由低级到高级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体育教学的情感目标分为接受、反应、判断、组织和态度;体育教学的技能目标分为知觉、模仿、变化、改进、选择、应变和创造。根据王皋华的观点同时参照梁占歌等[7]制定的常用词语汇总的格式,制定出课时计划中技能教学目标编写常用的案例(见表1)。
(3)行为条件要具体。在一堂体育课上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技能,还要考虑到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学习,比如发展力量素质,选择田径项目能发展,篮球项目也能发展,如果选择单手肩上投篮来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就应该明确是在篮球场的什么位置进行单手肩上投篮。另外,如果教学内容中有行为条件的要进一步明确,比如50 m跑练习中,学生在练习的过程应该以什么样的速度进行练习?是尽全力还是用60%的速度进行练习?在教学过程中,练习的条件如果不能被学生清晰理解,学生就有可能做出与预设目标不一致的行为,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所以,行为条件要具体。
(4)行为结果要有标准。教学目标标准是指使人满意地认为目标已经实现的期待的成就水平或者熟练水平[8]。这种水平应该是能够根据学生水平、教学条件等作出调整的,这种标准只是教师对教学效果预先的估计,是教师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参考标准,这种标准必须是量化的。一堂体育课不会出现全体学生都能达到的学习目标,更不会出现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达到学习目标的现象,那么到底有多少学生能够达到学习目标呢,我们更应该在课时教学目标中设置一个量的限度,同时也要考虑到那些不能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他们对目标达到什么程度更应该设置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比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85%的学生能掌握行进间运球技术,15%的学生能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技术。
2)非行为性课时教学目标描述。
非行为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无法进行量化的态度、情感等目标,主要是认知、情感两个目标维度。主要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者描述教学情境,以定性描述为主。所采用的动词大多是表示感知和心理的活动(见表2)。
这类目标的描述方法是:(1)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即使用“学生能……、学生要……”之类的描述;(2)应与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基本特征相对应。比如所选取的运动项目是集体的还是个体的?有无对抗性?是否具有危险性?(3)应体现教学实施途径和方法。以教学内容“篮球行进间运球”为例,根据以上的描述方法,认知目标的编写为“学生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听讲,90%学生能够说出行进间运球的要领”;情感目标编写为“学生能够在个人练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体验运球带来的快感与良好情绪”。
对于一节体育课而言,体育教学目标设置至关重要,不但要高度重视,更要明确目标设置的规范性[9]。现阶段广大教师多注重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而忽视了教学目标设计的规范性,致使教学效果并没有伴随着教学目标设计的不断创新而发展,可见没有规范性约束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创新。广大体育教师应该采用“认知、技能、情感”课时教学目标分类模式,运用行为性和非行为性目标编写方法对课时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编写,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绍伟,于可红. 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2.
[2] 余云德. 论体育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518-521.
[3] 李祥. 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3.
[5] 邵伟德,刘忠武,李启迪. 体育教学目标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96-101.
[6] 王皋华. 体育教学目标的分类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15(4):104-107.
[7] 梁占歌,张振华,黄武胜. 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2):109-112.
[8]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9.
[9] 林少琴.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设置若干现象分析[J]. 体育学刊,2013,20(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