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演进历程与未来展望
徐玉德 马智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会计信息化依次经历了缓慢探索、快速发展、稳步提高和全面推进四个阶段,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会计软件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文章通过梳理我国会计信息化演进的历史脉络,总结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取得的主要成就,剖析了其面临的现实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关键词】? 改革开放;电算化;会计信息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07-0007-06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制度与技术层面为我国会计信息化提供了成长的沃土,推动其实现了从“缓慢探索”到“全面推进”的伟大跨越。随着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在企业的推广应用,企业将逐渐成为一个集合财务、管理、业务等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企业必须依托大智移云及时挖掘和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以全面提升管理效率,进而提升企业价值。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1979年—1988年):缓慢探索,渐入正轨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开始尝试推行会计电算化。1979年,财政部和第一机械工业部为中国第一家会计电算化试点单位——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提供了560万元的财政支持,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借此从前东德进口一台EC-1040計算机以实行电算化会计。彼时,计算机只作为工资会计的辅助工具。1981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财务、会计和成本应用计算机学术研讨会”,会议中将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正式命名为“会计电算化”,这是我国首次确立“会计电算化”的概念。1982年,国务院主导成立计算机和集成电路领导小组,重点推广全国计算机的应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公司先后开展试点工作。自1984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研究生先后为北京、石家庄的部分企业开发会计应用软件,帮助企业进行账务处理、报表编制、会计核算等工作。
1987年,财政部颁布《关于国营企业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工作中若干财务问题的规定》,从提倡发展基金和严格管理成本支出两方面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1988年6月,由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北承德召开,会议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应加强通用化、商业化,为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举办学术研讨会,对会计软件的实际运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在起步之初,各界人士都在积极探索会计软件的商业化发展道路,为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理念、制度和人员上的准备。
在会计电算化应用起步的同时,会计电算化教育和科研也取得了一定进展。1984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首次招收会计电算化研究生,中国会计电算化高等教育迈出新步伐。1987年11月,中国会计学会正式成立会计电算化研究小组,其理论研究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重视,中国会计电算化高等教育在缓慢摸索中渐入正轨。
(二)第二阶段(1989年—1998年):重点关注,快速发展
1989年,为交流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工作经验,促进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升级,财政部召开了会计电算化管理专题讨论会,讨论并修订了《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该规定明确了政府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决定在各级财政部门推行会计电算化的试点工作,会计电算化逐渐代替传统手工记账。自此,会计电算化开启了实践应用的新纪元。
随着国内会计电算化的推行,我国会计软件市场日益扩大。众多国际大型会计软件开发公司纷纷进驻我国进行市场开发与拓展。一些本土会计软件开发公司如用友、金算盘、金蝶等纷纷成立,促进了会计软件在我国企业核算中的应用与推广,进而推动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财政部颁布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则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社会教育的发展。截至1998年底,我国约有两万名会计人员接受过正规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为财务软件的实践应用构成了重要的人员支撑。在社会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高等教育也取得重大突破。1996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成立第一个会计电算化博士点,此后多家高校先后开始招收会计电算化博士研究生,会计电算化正式成为会计学科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第三阶段(1999年—2008年):厚积薄发,稳步提高
1999年,会计软件市场管理暨会计信息化研讨会召开,大会探讨了会计软件的市场情况,交流了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管理经验,并明确指出会计信息化将成为下个世纪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在此之后,我国一系列软件开发企业以及会计软件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预想。
2003年,上交所和深交所陆续开展XBRL应用试点,XBRL研究逐步成为社会热点。2006年,中国XBRL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明确XBRL研究在今后一段时期将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信息化提供统一标准。2008年,我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央各部门共同发力,从制度、准则和人才储备方面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2004年,中国会计学会成功举办第三届会计信息化年会暨杨纪琬教授创建会计电算化高等教育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大会研究了如何完善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并讨论了开展会计信息化实践应用的具体路径。2005年,财政部先后颁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大纲》,明确了会计信息化的地位和从业人员所需达到的具体要求。
(四)第四阶段(2009年至今):与时俱进,全面推进
2009年,财政部颁布《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从意义、主要任务和措施要求三个方面阐述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内容。会计信息化的施行是以计算机软件良好应用为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会计人员不仅需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具备会计专业胜任能力,同时也需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系统,以此来保障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好发挥信息化工作的优越性。当前,会计工作与计算机系统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各行业各领域都将会计软件作为处理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会计软件的应用领域日益宽广。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大智移云时代。会计信息化建设逐渐从局域网网络进行管理的财务会计软件,向互联网综合利用阶段进发。但是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化更多是进行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编制等基本会计工作,缺少对大智移云的有效利用及政企之间、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2017年,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推出财务机器人, 提供了财务自动化流程解决方案,这标志着会计工作正式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四十年发展成就及现实挑战
(一)我国会计信息化四十年发展的主要成就
1.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创新。四十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会计信息化理论方面的研究与创新,先后经历了从自发应用到规范指导、有序发展的演进过程,现已形成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环境理论及其他理论有机结合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如图1所示)。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教授作为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开创人和奠基人,为我国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管理要求的提高,会计信息化仅满足于会计核算已远远不够,会计软件的研制开发亟待向企业管理软件方向发展,会计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会计信息系统将不再是独立的一部分,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也将成为整个社会信息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会计信息化起步之初,学术界就倾向于把会计制度体系视为企业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受杨纪琬教授思想的影響,王世定教授认真研究了会计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小系统”扩展理论。该理论以“会计账务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为进阶路径,阐述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如今已成为国内会计学界的主流观点。
在第六届会计信息化年会上,庄明来教授明确了会计系统应用的“两段论”:第一阶段,在嵌入实时控制和连续审计的监督下,核定会计流程的标准化,通过电子化原始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并进一步输出符合XBRL的高质量财务信息;第二阶段,则通过ERP设计框架构建业务数据库以获取财务与非财务数据,建立起业财融合的业务事件仓库。“两段论”可以有效实现业财融合,对于实现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09年,杨周南教授在总结和分析中国会计信息化30年发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会计信息TMAIM体系架构的概念和结构,为会计信息科学和会计信息资源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研究框架和思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会计信息化研究需要有机融合会计学理论和大智移云技术,既要把握会计信息化基本理论的发展脉络,又要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实践导向,为会计信息化在社会管理中的运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应用得到广泛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政府的大力推广,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展了会计信息化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信息系统管理遍及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众多上市公司将会计准则与本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相结合,极大程度上确保了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许多企业成熟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正在尝试或者将经验总结分享帮助更多的企业,或者开始探索基于财务共享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管理增值服务,也有部分企业在论证财务共享的可行性并将付诸实践。此外,为了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上市公司,在实施会计准则体系、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时,均会以XBRL标准为基础规范制作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促使建立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标准化。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云政务也得到广泛普及,会计信息化的应用领域逐渐拓展至政府部门。
随着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日益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内容与方式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工作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摆脱了简单、繁重、重复性高且有规律可循的机械性工作,从而将主要的时间用于专业性更高的职业判断中,极大提升了审计效率;各大会计师事务所纷纷在内部建立起技术支持中心,通过加强开发审计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审计流程与会计信息系统的统一。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信息化设施为基础、以数据资源为核心、以技术支持和安全管理为保障的互联网化、云计算化、智能化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体系。
3.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构建。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三种:正规教育、委托培养和在职短期培训。三种人才培养方式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培养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青年人才,还可促进当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学习会计信息化知识,尽快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新环境,提高自身工作效率与效果。除此之外,会计信息化的内容正不断融入注册会计师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
4.会计软件开发及应用持续转型升级。经过四十年发展,我国会计软件顺应政策和市场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换代,从多个方面转型升级。一是从局部到整体。我国会计软件最初只能进行局部处理,数据处理量也较小。时至今日,会计核算软件已进化为处理业务全过程的会计信息系统,正进一步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阶。二是从手工到自动。会计软件逐渐脱离会计人员手工操作,向全面自动化方向发展,大大降低了人为的出错概率。三是从基层到高层。原有会计软件仅用于处理领证录入、数据核算、报表生成等基础性工作,仅能满足基层单位会计工作的需要;新型会计软件不仅包含之前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在内部控制、信息传递、企业管理等方面对管理工作发挥辅助作用。四是从自主到通用。会计软件起初由企业自主开发,虽能紧密贴合自身业务,但需耗费大量的研发和维护费用。目前各公司均采用专业公司开发的通用会计软件,软件适用性更强,为全面推行会计信息化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五是从零散到规范。之前企业强调会计软件即插即用,更重视软件的功能性,忽视了系统的整体设计;随着信息化观念的不断更新,新开发的会计软件逐渐形成规范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可对企业整体的良好运行提供帮助。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1.会计信息化基础薄弱,发展结构不均衡。相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会计信息化理论和实践基础相对薄弱,会计制度规范体系中也缺乏对会计信息化的详细规定或明确规范,会计信息化的核算流程尚采用半人工半自动的方式,在监督和管理上存在诸多漏洞,实践中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信息化过程简化了会计流程,使其在账户设置、登记方法甚至会计核算方面都发生本质性改变,原有制度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甚至会在实践工作中产生阻碍。此外,会计信息化发展结构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小微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少,对会计信息化的资金投入远不如大中型企业。同时由于观念普及的差异和业务实践的需要,相较于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更愿意向信息化的开发与应用投入成本以获取会计流程的高效率,提高会计决策的正确性。
2.会计信息存在安全隐患,风险管控不规范。网络时代下,信息安全性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的同时,努力做好风险控制工作。目前会计软件的研发着力点主要放置于完善会计软件的操作功能,忽视了财务数据的保密性问题。即使有部分会计软件提出安全性防范问题,但只是针对软件本身的使用,而非企业会计信息的保密,无法真正做到信息零泄露。除网络泄露外,企业内部同样存在人员泄露的隐患,这给企业的生存带来严重威胁。因而,防范企业内外财务风险需从会计软件入手。
3.会计软件的专业性和商业化程度待提高。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应用得到了一定普及,但专业性的缺乏造成会计软件市场存在供需不匹配问题。一方面,通用会计软件的更新换代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企业面临的环境和业务也在不断变化,这对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通用会计软件虽然存在成本低、易维护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与企业不相适应的机制,只有少数企业可以使用价值高昂的自主研发会计软件。另一方面,我国会计软件真正开发并广泛应用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行业水平仍有待提高,部分软件公司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就直接参照国外会计软件进行设计并投入市场,很难满足我国企业的使用需求。有的软件公司虽然争取到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缺少可持续性,开发软件的许多功能也没有充分利用。
4.信息化认知待普及,复合型财会人员短缺。当前,会计从业者对于会计信息化的认知较为浅薄,仍停留在简单地运用会计软件进行会计实务以减少人工参与的层面,这严重制约着会计信息化的普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客观上也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级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具备会计专业胜任能力,同样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当前,我国会计教育如火如荼,会计行业人才辈出,但在高级会计人员队伍中同时具备两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却是凤毛麟角。
三、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会计信息化功能更强大,由核算层面转向管理层面
会计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传统模式下企业管理成本过高、信息透明度低、风险管理系统薄弱等问题降低了账户管理、资金收付、资源合理运用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则是会计信息化的新应用,它通过整合和升级企业的基础业务,极大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层的管理水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基本架构可以概括为“三项核心功能、四个管理机制、两套保障体系”。通过界定核心功能、打造管理机制、确立保障体系,并确保这些要素之间综合协调运行,从而提升财务共享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财务共享服务的职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
1.三项核心功能。第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核心功能是用于会计核算。业务内容包括应收、应付、成本费用、总账、资产、税务等,业务环节包含从会计制证到报表编制整个流程。实施财务共享模式后,分公司、子公司财务部门不再承担会计核算、资金结算等业务。第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有监督规范的作用。集团公司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行监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分、子公司实行監督,“双重监督”的机制能更有效地保障业务执行的合规有效。第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进行信息支撑。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生产和管理会计信息,它可以为分、子公司提供会计核算、报销进度、账务报表等多元化的服务,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与展示,以满足单位信息需求。
2.四项管理机制。第一,组织变革。财务共享服务具有独创性,需要打造新的管控机制以使企业更好运行。一方面,要促使集团公司与分、子公司两级财务组织架构的转型升级,通过设立中间级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集团公司下的会计主体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突破以业务类型定岗的划分形式,转而分为会计核算、资金支付、总账报表等以流程环节为依据的岗位,提高共享服务岗位的专业性。第二,流程创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要创新应收应付、成本费用、资产总账等共享业务的流程,并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分、子公司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双向沟通机制。第三,质量控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通过财务审核、凭证稽核、因素分析优化流程与标准三个途径,打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稽核管理体系的“三道防线”,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质量可控、在控。第四,绩效管理。通过指标监控、绩效分析、量化考核等方式,对纳入财务共享的业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绩效监控,以此推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水平。
3.两套保障体系。即建立健全标准化保障体系,对纳入财务共享服务的业务进行规范管理;打造完善的信息系统保障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
(二)会计数据处理更全面,财务工作趋向网络化、智能化
在“大智移云”时代,集团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财务信息也开始呈现规模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越来越注重数据的可靠性和时效性,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渐成为财务信息关注的重点。财务工作由单一的会计核算、报表编制、财务分析等扩展至研发、运输、销售等多个领域,财务人员的工作也不再仅仅只是进行账务处理,同时也要掌握并处理各个业务部门甚至行业的数据以供决策者使用,财务工作正步入财务云时代。财务云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SSC)搜集业务数据,数据全部上传后,在云端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储存和传输,并将处理后形成的财务信息传递给企业帮助其作出正确决策,其中,云计算是处理财务信息、提供决策支持的核心环节,是整个平台的关键程序(如图3所示)。大中小型企业在选择财务云时的要求不同,从中小企业角度,使用公共云服务能更好节约成本,而从大型企业角度,安全性和效率是其考虑的重点,因此会选择使用私有云或混合云。
财务云时代,借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平台,获取并处理各类数据的工作变得更为方便快捷。财务云通过高质量财务数据的处理与获取提升企业的总体决策水平,可避免财务人员个人原因导致的数据失真问题。然而,当前我国专网建设刚刚起步,现有技术对财务云支持力度较小,同时网络波动、电脑病毒等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使得外网使用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大智移云”在各行业的推广应用,云计算将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信息化人才培养更趋系统化、创新化
会计信息化的实践应用预示着未来会计核算人员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绝大多数基础性会计工作人员被财务机器人或者会计软件所取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会计专业人员都要面临失业。通过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可从繁琐、重复的非核心业务和后台业务中释放出大量的财务人员,让其更多地从事价值增值工作,专注企业战略财务规划,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这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针对会计工作趋于智能化的形势,我国应探索更为高级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顺应时代发展。具体而言,我国将着重打造三元共育、四环紧扣、五阶递进的“三四五”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下页图4所示)。
三元共育,是指从政府、高校和企业三处发力,形成多元培养环境,形成综合性人才结构。国家可进一步出台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促使我国信息化走向制度化和成熟化;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增设相关课程、编著会计信息化课本等方式,打造“会计学为本,计算机应用为辅”的教学体系;企业应集中、系统、全面地学习解读会计信息化的知识,主要以人员职能为划分依据进行会计信息化人员的专项培训。
四环相扣,是指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信息化实践内容。理论教学中,可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模拟办公场所进行分组岗位体验,提高学生独立开展会计工作、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中,可通过比赛、实习、模拟、岗位体验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理论+实验”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寒暑期的实习机会,促使其在毕业时即可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应用。
五阶递进,是指打造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为核心,实践教育为主导,双创教育为引领,素质教育为铺垫的递进型教学模式。基层财务人员既要学习财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财经法规,又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企业中层财务人员需要打造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作出正确判断,对未来发展提供良好建议,力争全面化发展。对于高级财务人员,不仅需要重点关注战略目标、创新举措、企业管理等方向的培养,还要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再教育,使其能够有效管理企业资源,提高他们的领导、管理和创新能力。
(四)会计软件标准更严格,安全性、专业化进一步提升
多年的实践与发展,给予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以大量经验,也进一步细化了会计软件的标准。不同企业在实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会计软件功能的需求也有所不同。针对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开发适应企业特征的会计软件是未来会计软件研发的方向。从软件本身层面,为实现数据即时共享,需增添数据共享模块,将共享功能纳入会计软件的体系中,这不仅需要提高接口技术,使每个模块之间更好连接,同时更要提高传输技术,使信息可以全面迅捷地达到共享。另外,未来会计信息化系统应增添审查模块,加强内部的审查功能,保证数据真实性的责任确认到人,杜绝会计人员擅自篡改系统信息的现象。利用智能化技术,企业可以对自身业务活动和财务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并留下记录,并根据记录分析企业情况,以帮助管理层作出正确决策。因此,面对信息泄露日益严重的局面,提高软件安全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对内需做好会计人员审查制度,对每次信息审阅进行记录,防止数据外泄;对外需设置防火墙,以防止病毒、黑客等对软件系统的破坏。X
【主要参考文献】
[ 1 ] 董红杰.大智移云时代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财会通讯,2018,(31).
[ 2 ] 王剑波.大智移云时代的企业财会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研究[J].财会学习,2018,(30).
[ 3 ] 于蕾.新形势下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思考[J].时代金融,2018,(30).
[ 4 ] 李旸.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8).
[ 5 ] 陈翼.“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8,(16).
[ 6 ] 雷曼林,尹伊君.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及趋势探究[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02).
[ 7 ] 张宝.基于大数据下会计电算化的问题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6).
[ 8 ] 于雯,邱卫林.“大智移云”背景下的财务云问题探析[J].财务与金融,2018,(03).
[ 9 ] 华巍.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18,(15).
[ 10 ] 唐现杰,刘浩.“大智移云”时代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8,(08).
[ 11 ] 钟爱军.会计电算化与信息化回顾及展望[J].财会通讯,2012,(07).
[ 12 ] 章雯华.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变迁与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 13 ] 胡海华.浅议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演进[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06).
【作者简介】
徐玉德,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財务与会计、内部控制等。
马智勇,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与会计、内部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