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缪心旖

    摘要:戏剧翻译应该选择一种清晰流畅、通俗易懂、押韵的语言,以保留原作的神韵,达到在舞台上再现原著神韵的效果。为了再现原著的神髓,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至关重要。本文以《牡丹亭》白之译本为例,介绍文化负载词和戏曲翻译并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探讨戏曲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戏曲;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7-0037-03

    1文化负载词与戏曲翻译

    文化负载词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1]。孙致礼则认为,翻译的实质就是文化信息的传递,并将“文化负载词”称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也就是富含浓郁文化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大多出现在成语、谚语、俚语、方言中[2]。

    可见,文化负载词蕴含了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负载着属于该民族独特的文化信息,在目标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语。

    戏剧翻译对译者有着特别的要求,既要使作品通俗易懂,又要保持原作的趣味性。戏曲翻译的宗旨是文学阅读和文化传播,其中有大量负载中国文化,具有诗性和意境的词句,例如文化负载词[3]。为了最大程度在戏曲翻译中保留原文化的鲜活性,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至关重要。

    2归化与异化

    在戏曲翻译中,译者需要处理大量有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内容,要将这样的内容呈现给目的语读者,就需要进行语言转换,期间会不可避免地碰到文化差异。文化负载词是源语言文化信息的集中载体,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译者对于他者文化的态度和接受程度。早在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其著作《论翻译的方法》中指出,对于一个译者来说,他面临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

    1995年,美国结构主义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两种翻译策略。书中提到,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中去[4]。因此,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到底是选择采用归化的手法,進行意译,还是采用异化的手法,直接音译或者直译,就要根据文本情景慎重选择。

    3《牡丹亭》白之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牡丹亭》是中国古典四大戏剧之一,是明朝汤显祖的杰出作品。而汉学家白之的译本是《牡丹亭》的第一个完整译本,白之运用了多种手法处理文化负载词,十分具有研究意义。

    3.1音译

    刘宓庆指出,音译是重要的语义代偿手段。许多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物名)以及外来新概念在引进之初由于汉语中缺乏相应的称谓或词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采用音译法把它们译出来[5]。

    例1:ST:赴临安取试,寇起淮扬。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6]。(第一出标目)

    TT:But when the examinations took him to Linan, bandits arose at Huaiyang, besieged Prefect Du and filled Bridal with fear[7].

    很显然,对于初次接触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中国地名“临安”“淮扬”是专有名词,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地名词汇。白之直接音译这两个地名为“Linan”和“Huaiyang”;而对于“杜公”的姓氏“杜”,白之也直接采取音译法,根据异化的方法直接音译,还能增加异国情调,让读者感受他者文化。并且由于地名和人名不会影响读者对于上下文的理解,本例中涉及的地名和人名也不包含典故,没有加注的必要。

    3.2音译加注释

    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可以保留源语言的文化信息,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化冲突[8]。

    例2:ST:三年上,有梦梅学子,于此赴高堂[6]。(第一出标目)

    TT:Three years passed, and a scholar, named Liu for “willow”, Mengmei for “dream-of apricot”, found at this Gaotang5 his dream of love.

    Annotation:5 According to the Gaotang fu by the pre-Han poet Song Yu, Witchs Mountain (Wushan) at Gaotang was where Prince Hui of Chu made love in a dream to a beautiful woman and told him, “At dawn I am the morning clouds, at dusk the driving rain[7].”

    这个例子中,白之在三处地方都用了音译加注释法。前两处是在解释“柳梦梅”这个名字的内涵时。“柳梦梅”这个名字道出了柳梦梅和杜丽娘相遇的原因,是全书的主线。杜丽娘因梦到书生折柳而情死,葬在梅花庵;书生柳梦梅赶考,借宿梅花庵,遇到杜丽娘的魂魄。因此,白之以加注的方法,向读者解释了“Liu”是“柳树”,“Mengmei”是“梦见梅花”。

    而“高堂”一词,则隐含典故:汉人宋玉的《高堂赋》中记载,楚惠王于一名叫高堂之地,会一美艳女子,与之恩爱。“高堂”一词,是对于柳梦梅梅花庵风流杜丽娘的借代。因此,白之在文后单独加注,解释了整个典故。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音译后加的注释不长,可以直接加在音译的词后;如果注释中包含大量文化信息,会打断读者的阅读思路,则最好置于文后。但是加注或多或少都是对阅读思绪的打断,因此,对于与全文关联不甚紧密的词或是不包含典故的词,尽量选择不加注。

    3.3直译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译者想把源语所承载的各种文化信息转译到译入语中,因此“直译”是他们的第一选择。直译带有浓厚的源语文化痕迹[9]。

    例3:ST: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6]。(第一出标目)

    TT:Daylong I polished verses for the bowels torture, for the telling of “love, in all life hardest to tell[7].”

    例句中,白之将“肠断”直译为“bowels torture”。

    “肠断”一词,意思是伤心到极点,内心感觉到仿佛肠子断裂般的痛楚。这个词在英文中有意思对应的词“heartbreak”。然而“heartbreak”也可以对应中文中的“心碎”,意思同样是悲伤。为了保留源语中独有的“肠断”一词,白之将其翻译为“肠道绞痛”,让目标语读者可以同时感受到源语的文化色彩和杜丽娘为情所困时悲伤煎熬的情景,使他们不会为后文杜丽娘因为过度思念梦中人而死的情节感到疑惑。

    3.4直译加注释

    当直译无法完整表达原文中重大文化内涵时,译者可以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注释,以承载更多文化信息。在戏曲翻译中,意义加注释既能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又能使目标语读者了解更多的中国古典文化信息。

    例4:ST: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教[6]。(第五出延师)

    TT:Lotus feet in tripping measure set long ago as mark of reverence by the son of the master, Confucius himself, scion of scholars line I now appear[7].

    例句中,“鲤庭趨”是个典故,源自《论语》第十六篇。是说孔鲤小步疾走,快速离开庭院,不想打扰在院中站立思考问题的父亲[10]。这个典故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小辈对长辈的礼仪规矩,是尊重和孝道的一部分。白之将“鲤庭趋”直译为“in tripping measure”,但“小步疾走”无法完全体现出“鲤庭趋”中蕴含的典故,因此,白之又在句中加注“set long ago as mark of reverence by the son of the master”,来向目标语读者解释《论语》中的典故,使读者对汤显祖做的借代有更深刻的理解。

    3.5意译

    意译是在尊重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不去过度揣摩细节,翻译也将流畅和自然。意译不必注重原文的形式,包括原文的结构、修辞等。但进行意译并不等于删除或添加的原文的内容,翻译时必须仔细考虑原文,掌握原文强调的重点,呈现给读者原文的风貌[11]。

    例5:ST: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6]。(第一出标目)

    TT:Dawns warmed and twilights shadowed my Hall of Limpid Tea, till “with red candle I welcomed friends”—— and always “the hills and streams raised high my power.[7]”

    例句中,白之将“玉茗堂”翻译为“Hall of Limpid Tea”。“Limped Tea”意为“透明的茶”。显然“玉茗”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而“玉茗”就是指茶水澄澈透亮的样子。为了使译文通顺流畅,对于这类没有特殊典故,且与上下文理解无关的词,白之选择直接意译为“透明的茶”,略微向读者传递了一些源语言的文化信息。虽然这样翻译会造成文化信息的些许缺漏,但是为了一个不太重要的地名加注而打断读者阅读时的思绪,显然不值得。

    3.6意译加注释

    在翻译短语,习语时,如汉语中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同义习语或句型结构可供套用,就得结合上下文用意译法表达出来,切莫望文生义,以免产生笑话[12]。

    例6:ST:想他春心无那对菱花,含情自把春容画,可想到有个拾翠人儿也逗着他[6]?(第二十八出幽媾)

    TT:Yet with what stirrings did she approach her mirror patterned with water chest-nut flowers? What secret thoughts prompted this portrait, what guesses of one who, finding it, would woo her[7]?

    例句中,白之将“菱花”翻译为“mirror patterned with water chest-nut flowers”,是典型的意义加注释法。在中国古代,百姓人家的镜子一般用黄铜制作,背面刻有菱角花的图案。因此,中国古代常用“菱花”来代指镜子。如果将“菱花”直译为“water chest-nut flowers”,读者简直不知所云,会造成对文章理解的障碍;但简单的意译为“mirror”,就不能体现出“菱花”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因此,将“菱花”译为“刻有菱角花图案的镜子”,就两全其美,既方便目标语读者理解文章,又能向读者介绍更多关于古代中国的信息。

    4结语

    戏曲中包含大量文化负载词,为了舞台效果以及文化传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必须谨慎对待。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语言能力,其中双语语言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翻译能力,需要加强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13]。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到底是选择采用归化的手法,进行意译,还是采用异化的手法,直接音译或者直译,就要根据文本情景慎重选择。本文以《牡丹亭》白之译本为例,介绍文化负载词和戏曲翻译,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音译、音译加注释、直译、直译加注释、意译、意义加注释六个方面,探讨戏曲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3]曹广涛.传统戏曲英译的翻译规范刍议[J].译林(学术版),2011(z1):141-152.

    [4]Cyril Birch,Tang Xianzu.The Peony Pavilion: Mudanting,Second Edition[M].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2.

    [5]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6]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7]刘宓庆.翻译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王素雅,李忠霞.儿童文学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爱丽丝奇境历险记》为例[J].海外英语,2018,388(24):65-67.

    [9]赵德全.多元文化系统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J].上海翻译,2009(3):19-22.

    [10]蒋骁华.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评《牡丹亭》的三个英译本[J].上海翻译,2009(4):11-15.

    [11]高强,李曹.浅谈直译法与意译法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263-264.

    [12]郭富强.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3]吕红艳.“以生为本”理念下MTI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翻译,2019(4):60-65.

    (责编: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