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热的冷思考

    何强

    摘 要:在中国足球整体陷入困局的当下,校园足球被社会寄予厚望。面对校园足球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及各方面提供的利好条件,理性分析影响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研究认为,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和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当回归育人本源。将发展中国足球的重任压在校园足球身上,并以此作为主要目标任务是角色和功能的错位。摆脱激进式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净化中国足球大环境,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消除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观念影响,拓展校园足球的生存发展空间,最终实现其健康发展。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校园足球;中国足球;足球改革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2-0005-06

    回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体育发展,可能没有哪一个项目像足球那样,在赢得如此之多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如此之多的社会争议。这不仅源于足球项目本身顶着“世界第一运动”的光环,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在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足球项目发展凝聚了几代共和国高层领导的殷切期望:国家体委首任主任贺龙元帅就说:“三大球(包括足球)搞不上去死不瞑目。”邓小平同志明确指示:“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奥运会预选赛失利后作出“制定十年规划”的指示,直接引发并加速了足球改革步伐。习近平同志近年来出访德国、荷兰、韩国、巴西等国时,都将足球作为考察内容之一,并且郑重表达了“世界杯出线、举办世界杯、获得世界杯冠军”三大愿望。不仅如此,在当代中国体育改革大潮中,足球一直都是改革“破冰者”和“探路者”,也是指引体育改革的“导航仪”以及验证改革成果的“试金石”。因此足球改革的一举一动,都值得深入思考分析。如果说1992年足球职业化改革,因开创了中国体育市场化、产业化先河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话,那么2009年校园足球的启动,则是中国足球在职业化阵痛期的自我革新。截至目前,校园足球第一个五年规划已经收官。不仅官方统计数据令人振奋,而且高层连续释放的一系列信息都表明校园足球未来发展前景无限乐观。例如2014年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同志明确指示:“进一步加快普及校园足球”;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明确表示要将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重点突破的工作。同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也将“发展足球项目,……大力推广校园足球”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战略规划。面对如此之多利好消息,校园足球更需要一些客观理性的思考。这绝不是与国家发展校园足球的大趋势唱反调,相反是为了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1 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应当回归育人本源,将其定位于提升中国足球成绩,是角色和功能的错位

    虽然目前校园足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得热火朝天,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能在无意间被忽略了,那就是对校园足球性质的认识。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将对校园足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将直接影响校园足球发展道路的选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一个细节足以说明。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领导机构简介”中有这样一段话:校园足球活动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关心和大力倡导下,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密切配合,共同开展的一项造福子孙后代,振兴中国足球的重要活动。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青少年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宗旨,通过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建立和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校园足球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1]。如果深入解读官方对校园足球的权威阐述,其实质性内容可以概括如下:校园足球是振兴中国足球的重要活动;工作重点是建立完善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四级足球联赛,培养足球后备人才。

    本来,作为中国足球的一部分,校园足球在中国足球整体陷入困局,尤其是青少年后备人才断层非常严峻的当下,以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振兴中国足球为己任无可厚非。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似乎忽略甚至忘记了校园足球的另一面,即它同时也是学校体育以及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如果从现代学校体育和教育视角分析,校园足球其实与其他校园体育活动项目,如田径、篮球、排球、武术、体操、乒乓球等一样,本身并不具备(也不应该具备)特殊性(当前校园足球所受到的特殊关注是社会强加的)。明确这一点至关重要。既然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和教育的组成部分,那么其发展取向与目标任务的确立就必须遵循现代学校体育以及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体育的性质是什么,是构成完整的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的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既然是构成完整教育的组成部分,那么其目标任务该怎么定位也就不言而喻了。当然应当从教育的角度来定位,即从育人的角度定位,通过体育(以不同的项目为载体)来达到培养体魄强健、心智健全、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既是现代体育的核心功能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早在20世纪初,毛泽东[2]就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精辟地阐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借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建国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以及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体育的价值功能、目标取向进一步明确。例如2014年7月,刘延东同志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就专门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促进学校回归育人本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同年11月,她又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校园足球要坚持育人为本,注重技术能力和意志品质培养,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必须回到学校体育和教育的发展轨道上,回归育人本源,充分利用校园足球这一平台,激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健全心理、完善人格等多重目标,最终实现教育的完整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明确校园足球的性质,使其回归育人本源这一点至关重要,它意味着校园足球的发展必须坚守教育这个大前提、大方向,其目标取向、发展思路以及具体工作的推进都应该围绕教育这个“圆心”来展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是必须将“身体强健、意志坚强、心智健全、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等,一贯被提及但又在实践中经常被忽视的核心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并且不断强化。

    许多世界足球发达国家对足球运动的理解以及具体措施,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例如,现代足球发源地和传统足球强国之一的英国在其足球总会官方网站开篇介绍的并不是英国足球运动或者是职业足球的光辉史、荣誉史,而是首先宣扬“足球运动是培育会踢球的人”;以青训系统和“梦之队”美誉享誉世界足坛的巴塞罗那俱乐部宣称“体育运动是纯粹的教育手段”[3];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也说,推广足球运动的更大意义在于让踢球者成为身体和精神都更加优秀的公民。并不否认校园足球的推广,将使我国青少年足球人口数量、优秀足球后备人才质量规模,以及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和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大众足球普及程度,这些都将为中国足球未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校园足球具体实施过程中,无论是规划决策者还是具体实施者,都必须明确坚守并贯彻落实育人第一的宗旨,决不能单纯为了提升中国足球成绩,而将校园足球引向偏离教育的轨道。否则,校园足球本应秉承的教育意蕴就会被淡化削弱。值得庆幸的是,高层决策者已经在认识层面上已经达成一致,关键就在于下一步的怎么落实。

    2 将振兴中国足球的重任压在校园足球身上,明显超出了现实发展水平与基础

    一直以来,快速提高足球运动水平,力争早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以世界杯、奥运会为代表的国际赛场取得优异竞赛成绩,都是上至国家高层领导,下至普通民众共同的心愿。为了实现这一夙愿,几代足球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尝试,从对巴西、拉美、德国等多种技战术风格的学习到组队集体留洋,再到实施职业化改革,虽然也取得过一定成绩,但是与社会预期仍然有较大差距(主要是从大众最为关注的竞赛成绩或者说奥运会、世界杯出线等硬性指标来评价)。尤其是当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职业化改革陷入困局,以及中国足球似乎已经找不到出路之时,全社会又将希望寄托在校园足球上,希望校园足球能够肩负起提高足球运动水平,推动中国足球快速发展。校园足球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则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其所寄予的厚望。然而笔者以为,就现实情况而言,将“发展中国足球”这样一个重任压在刚刚起步且各种资源还极度短缺的校园足球身上,并非明智之举,甚至还会影响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

    虽然从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正式推出和实施校园足球发展规划以来,短短几年间,校园足球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可以通过教育部和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公布的一组统计数据反映出来:截至2012年11月,国家级校园足球布局城市达到49个,国家级试点县3个,省级校园足球开展省份10个,省级布局城市68个;全国开展校园足球的学校达5 084所,校园足球人口总数超过270万人,注册球员达到19万余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4级联赛年竞赛场次超过10万场。受此鼓舞,2014年教育部在制定新一轮《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规划(2015—2025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校园足球定点学校要达到2万所,每所学校要有1块足球场,有教学训练专项经费保障,配备至少1名专职足球教练,每周至少保证1节足球课;每周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足球活动的人数达到2 000万[4]。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综合考虑目标任务、发展水平、资源基础等因素,校园足球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与高度职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职业足球相比,校园足球资源严重短缺;与纯粹社会化、大众化、娱乐化的大众足球相比,校园足球肩负的任务又异常繁重。因此,如果不妥善解决发展资源短缺与目标任务繁重这双重压力,再好的规划都只会是纸上谈兵。具体来看,校园足球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

    首先,经费严重短缺。目前校园足球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有国家财政专项拨款、学校体育事业经费以及自筹经费几种。从拨款情况看,根据全国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冯剑明介绍,在第一个5年规划期间,国家财政拨款只有体育总局每年下拨的5 600万元。这就意味着,即使将这5 600万元全部平均分配到现有的5 000多所学校,也只能是“遍撒胡椒面”,每所学校拨款总额仅有1万元左右。而根据一位基层教练的估算,这1万元的拨款仅够用于购买足球、球衣、球鞋等基本装备,根本无法保证日常训练以及比赛所需。如果要动用学校体育事业经费来发展校园足球,在当前学校体育事业经费原本就有限的情况下,势必影响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其他项目的发展。从自筹经费来看,除极少数所谓的名校以外,大部分学校经费自筹能力有限。因此从现实情况来看,校园足球经费短缺,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而针对新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校园足球学校要达到2万所,并且每所学校都要有专业草坪足球场”这一要求,有媒体进行过估算,即使是7人制足球场,每一块球场仅草皮造价大约就需要100万元(人工草皮造价会更高)。这就意味着仅2万个球场草皮一项经费支出大约就需要200亿元,远远超出了国家对校园足球财政拨款的总数。

    其次,场地奇缺。较之其他体育项目,足球项目对场地的要求更高。当前在城市商业快速发展、土地总量有限、地价飞涨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部门能够为学校提供多少空地修建足球场来支持校园足球的发展,显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于那些位于大城市或者是商业中心的学校来说,能够拥有一块足球场无异于天方夜谭。

    第三,教练员配备严重不足。按照新规划要求,到2020年校园足球定点学校数量要达到2万所,并且每一所学校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教练员。这就意味着,未来5年我国至少需要2万名足球教练员充实到各级别学校。然而,在目前足球教练原本就非常稀缺的情况下,很少有教练员愿意放弃专业队、职业队的高薪到学校从事足球教学与训练工作。例如,有媒体调查表明,即使是在以优质教育资源闻名全国的北京海淀区,在全区180多所中小学中,持有足球教练员资格证的体育教师仅有25人[5]。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刚刚起步的校园足球来说,决策者既不能被眼前暂时的繁荣所蒙蔽,也不能被那些可能参杂了水分的统计数据所欺骗,更不能因为暂时的成绩而好高骛远,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其实对于校园足球这一项系统工程来说,短期内设立多少所试点学校、修建多少专业球场、培养多少足球人才并非首要任务。相反,从现有基础和客观条件出发,以每一节体育课和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锻炼为依托,抓好基础教育工作,开展好每一次校园足球竞赛,吸引更多青少年学生参与足球运动,形成良好的足球氛围和环境,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真正喜欢上足球运动,比那些不切实际的空谈和规划更有意义。只有通过这些扎实的基础工作,稚嫩的校园足球乃至中国足球的明天才有希望。

    3 校园足球必须摆脱激进发展思路与模式

    校园足球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取得现有成绩实属不易,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国家高层领导的高度关注和直接批示。在我国,高层领导的指示或批示是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围绕校园足球,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不同级别、不同部门领导,先后做出了许多明确的指示或批示,尤其是得到了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以及刘延东副总理等高层领导的重视。这无疑为发展校园足球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第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各年龄段足球队在国际大赛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和竞赛成绩大幅下滑,而且后备人才断层现象异常突出。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调研,我国各年龄段(尤其是青少年段)注册的足球运动员数量,不仅与欧美足球强国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还不及泰国等亚洲国家。建立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呼声不绝于耳。通过校园足球夯实足球后备人才基础是全社会的期望。第三,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职业化改革并未带来预期效果,反而引发了许多矛盾冲突,导致社会对其失去信心,而回归专业队体制的呼声则因为与当前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大趋势相矛盾也难以获得社会认同。要实现中国足球的振兴和发展,只能另辟蹊径,而校园足球就是另一种蹊径。因此,可以说时代已经为校园足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时代在为校园足球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强加了沉重的压力。例如,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虽然可以为发展校园足球提供诸多正常途径难以获取的便利和资源,但是与此同时,领导的重视与关注也使发展校园足球变成了一项“政治任务”,这是其一;其二,多年以来,中国足球几乎成为负面新闻的代名词,已经很难给国人带来希望。校园足球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能取得如此成就,自然社会对其期望值就会升高。期望越高,责任与压力也就越大;其三,对于校园足球的规划者和实施者来说,校园足球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切身利益,不容闪失。因此上述几方面压力,很容易将校园足球引向激进式发展道路,即不顾客观条件、不求发展质量,只求在短时间内实现数量的快速增长,完成各项指标与任务。

    历史证明,当客观条件不具备时,激进不仅不能带来大发展,反而会引发大冲击、大震荡。就校园足球本身发展现状来看,在现有的条件下,短短几年时间能取得现有成绩已实属不易(姑且不去追究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就目前中国足球的整体环境、学校体育基础条件、国家教育和体育事业经费投入以及现有人才储备情况,要实现“2万所定点足球学校、2 000万足球人口以及其他各种目标”,难度非常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上述任务,要么只能不顾质量和水平,以短期突击的方式大面积铺开,全线上马,要么就只能在统计汇报时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用虚假的统计数据营造一个看似繁荣的假象。然而如果真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发展校园足球,那就不仅仅是校园足球的悲哀,更是整个中国体育和教育的悲哀。更为重要的是,虽然今天校园足球可以凭借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而在短时内获得足够的资源,确保其实现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必然是短期而且不可持续的。从客观条件出发,从校园足球依托的现实条件和基础出发,不求数量和规模的快速扩张,脚踏实地搞好校园足球的普及工作,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学校,实施精品工程建设,力争办好一批,影响带动一片,稳步推进。只有这样,校园足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4 中国足球整体环境和应试教育观念挤压校园足球的生存空间

    虽然凭借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校园足球也许能够风火一时。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很容易陷入高开低走的老路,难以走向常态化,也不可能走向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决策部门在规划发展蓝图、制定宏伟目标时,必须思考如何优化校园足球发展的外部环境,尽可能减少外在不利因素的干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校园足球未来究竟是成为甘甜的“橘”,还是变成苦涩的“枳”,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能否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空间[6]。对于校园足球而言,由于其发展既受到中国足球整体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学校体育大环境的影响。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这两方面环境都不利于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

    首先,从我国足球整体环境来看,如果以1992年红山口会议提出职业化改革为起点,短短20余年时间,中国足球发展轨迹犹如坐过山车。1994年足球职业联赛正式推出以后的开局阶段,中国足球曾经有过短暂的黄金期,虽然当时职业联赛场次有限,而且技战术水平、组织管理水平以及整个基础条件都难言完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足球运动迅速风靡大江南北。稚嫩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一点都不亚于成熟的欧美足球强国,不仅产生了成都、大连、上海、北京等一个个“金牌”球市,而且还留下了“成都保卫战”、“大连55场不败”、“工体不败神话”、“决战上海滩”等足以载入中国足球史册的经典记忆。众多的赞助商、火爆的联赛、热情的球迷,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足球氛围。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中国足球在世界杯、奥运会等关键赛事连续败北,再加之职业足球管理混乱、贪污腐败、假球黑哨、球场暴力,运动员涉黄、涉毒、涉黑,运动员、教练员甚至包括许多足协官员文化素质低、思想道德水平低、生活作风腐化等各种负面问题层出不穷,足球项目以及从业人员的社会形象遭受到严重损害,社会对足球的认可度也迅速下降。因此,面对中国足球大环境评价较为负面的当下,稚嫩的校园足球如何抵御外在大环境的不利影响,重塑社会信心与期望,为自己赢得社会认同,面临的难度和挑战不小。

    其次,从整个学校教育大环境来看,重智轻体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应试教育之风盛行也对校园足球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虽然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就提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并且专门就体育工作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因此素质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精神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7]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以及“重智轻体”教育观念的双重影响,体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始终较为尴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资源总量有限且分配严重不均,导致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应试教育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为了能够就读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及本人都将主要精力用于文化课程学习,体育课被挤占、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等现象非常普遍。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然而这些文件、规划和措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贯彻实施,体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有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确立和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具体开展情况如何等问题还值得深思[8]。因此,在目前整个学校体育大环境急需改变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校园足球免受这些不利因素的干扰,也是一大难题。

    因此综合上述两方面因素,如果不彻底净化目前我国足球整体大环境,重塑社会对发展足球项目的信心和热情,如果不能有效扭转“重文轻武”传统观念以及消除应试教育社会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校园足球就很难有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也必将坎坷且充满了挑战。

    5 体育领域长期存在的锦标主义和功利思想将对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干扰

    长期以来,锦标主义以及功利思想严重干扰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015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刘鹏明确指出:“金牌至上”的政绩观不仅扭曲体育精神、违背体育道德,甚至还引发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甚至包括政府体育官员等各色群体相互勾结、虚假比赛、操纵比赛、金牌内定、兴奋剂、年龄造假等各种公然挑战国家法纪的违法行为[9]。同样在足球改革过程中,职业足球沦为“出线足球”、“政绩足球”,或者沦为市场企业(家)与地方政府交换税收、补贴优惠政策的条件和筹码等等,都是功利思想的具体表现[10]。而这些都是影响我国足球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稚嫩的校园足球来说,如何消除体育领域惯有的锦标主义以及功利思想与行为的干扰,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基础。从目前校园足球实际发展情况看,各种锦标主义以及功利化的思想已经有所体现:

    首先,目标任务定位的功利化。从校园足球发展目标任务来看,如果脱离育人的宗旨而将其定位于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振兴中国足球,本身就是功利化思想的体现。这一思想在本质上忽视了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以及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忽视了校园足球的育人本源。与培养体魄强健、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现代公民目标任务相比,提高足球技术水平、培养后备人才、振兴中国足球无疑更狭窄、更短期,也更功利,在实践中容易将校园足球引向偏离教育的轨道,逐步沦为职业足球的附庸。其次,评价指标的锦标主义。所谓评价指标的锦标主义是指部分学校以竞赛成绩作为评价校园足球发展水平的标准,从而导致校园足球也逐步滋生出一些偏重竞赛成绩的苗头和趋势。

    按照最初的设计,设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4级校园足球联赛体系,既是激励不同层次学校发展校园足球的积极性,为青少年学生展示足球水平以及精神风貌提供一个平台,同时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竞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足球锻炼。但是实际上,许多学校都将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放在争取优异竞赛成绩上面。当然,作为一项竞赛,各学校努力追求优异竞赛成绩本身并无不妥。然而一旦将其置于整个校园足球的主要任务以后,不可避免就会产生如下情况:

    一是“缩短战线,保证重点”,忽略面向全体学生推广普及足球运动的宗旨和任务,集中力量组建足球代表队,重点培养极少数尖子运动员,剥夺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权利和机会,这一现象目前已经有所凸显;二是“重夺标轻育人”,为了能够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将校园足球代表队等同于专业足球队,仅仅重视学生足球技战术水平的训练,忽略其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人格的培养和完善,最终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竞赛与竞争的异化。随着国家对校园足球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以及校园足球自身的快速发展,学校之间的竞争势必进一步增加,这样很容易导致运动员违规招生、年龄造假、身份造假,官员、裁判员操纵比赛等各种不良竞争行为。在这一方面,中国足球已经有太多的前车之鉴。因此为了保证校园足球发展能够拥有一方净土,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学校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抵制锦标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使校园足球真正回归本源。

    笔者并非悲观主义者,国家高层领导的关注、教育与体育两大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及社会大众的殷切期盼,确实为校园足球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对于刚刚起步的校园足球而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同样不可轻视。因此,与其通过强加一大堆繁重的目标任务被动推进,不如让其轻松上阵,使足球项目真正落户校园,扎根于学生日常生活,成为广大学生真正乐于参与的体育项目,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足球运动所带来的纯粹的快乐。否则,轰轰烈烈的校园足球,看似播下了振兴中国足球的“龙种”,收获的可能是“跳蚤”。这样受伤害的不仅仅是校园足球,而是整个学校体育以及中国足球事业,对此必须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 关于开展全国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Z]. 体群字(2009)54号,2009.

    [2] 毛泽东. 体育之研究[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3] 宋继新. 发展职业体育:完善举国体制的战略抉择[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2):1-4.

    [4] 教育部制定校园足球10年规划 2020年足球人口达2千万[EB/OL]. http://sports.sina.com.cn/c/2014-10-13/

    10207368619.shtml,2014-10-13.

    [5] 中国青年报:别把校园足球做成“大跃进式”的形象工程[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

    2014-10/31/c_127162460.htm,201-10-31.

    [6] 袁旦. 时代呼唤人文价值体育观和工具理性价值体育观批判——从一本西方体育学著作说起[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1):1-10.

    [7]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 1999-06-13.

    [8] 刘海元,唐吉平. 对贯彻落实“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有关精神的探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6):1-7.

    [9] 深化改革:2015全国体育局长会议[EB/OL]. http://zt.sports.cn/2015qgtyjzh/,2015-01-05.

    [10] 王庆军. 从“举国体制”到“中国模式”中国体育体制空间的理论诉求——“体育体制转轨与未来中国体育”论坛综述[J]. 体育与科学,2013,3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