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维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
王玉华
统编教材使用以来,经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得到更多的关注。但是因为应试的影响,阅读指导依然未脱离机械记忆、碎片化积累、模式化答题的窠臼,没有真正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提高阅读品位”的要求,也违背了教材编写的初衷。阅读教学中思维才是训练的核心和主体,整本书阅读是探究性、研究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思维的旅行:用思维去理顺作品的人物关系、情节线索、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用思维去表达清楚作品的内容,用思维去推断和求证作品的意旨,等等。所以笔者以为,构建以寻异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活动模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是阅读经典名著、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对比性阅读:以寻异思维训练扩展认知领域
对比性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常用方法,落实在思维训练上有“求同”和“寻异”两个方面。这两种互补的思维过程,能够让学生由一本书的阅读发散成内容、主题或情节相关的几本书的阅读,在已经获得的对经典名著知识、情感认知基础上向更广阔的领域拓进。尤其是阅读过程中的寻异思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升认知水平,培养创新阅读能力。
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中的寻异思维训练呢?鲁宾斯坦曾经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所以提出疑问既是“寻异”的开端,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基础。在进行经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时,学生可以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或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求异思考,提出有利于整体性阅读的问题。教师也可以结合同一个或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认识作品所蕴含的特殊价值,促进认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请看课例。一次全国“整本书阅读”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上,特级教师肖培东执教了一堂部编本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示范课。课上,肖老师带领学生先用十几分钟时间从情感、意象、写法上去欣赏艾青的名篇《我爱这土地》。在积累了阅读经验后,再围绕《我爱这土地》《黎明的通知》《北方》等多首诗展开教学活动。学生认知在教师引导下一步步往纵深拓进,实现了单篇、群文以及整本书之间的联结。其中肖老师预设的问题“浓烈的爱国情贯穿了《艾青诗选》始终,在不同阶段,艾青的爱国情感有怎样的变化?”其意旨即在于让学生从情感视角去对比群文,发现作者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内涵不一的爱国情感。学生认为,作家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对土地、故乡、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命运深深的忧虑,以及对光明、未来的期盼,反映了其思想情感的发展历程。寻异阅读让学生获得了对整本书更为丰富立体的阅读感受,体现了他们在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开启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等方面呈现的崭新面貌。
我们运用寻异思维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可以在同一个文本内,从人物、主题与表达等方面“寻异”;也可以在不同的文本之间,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思考相异的表达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收集与经典名著有关的资料,用心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整理建立起阅读档案。这样才能为对比性阅读打下基础,同时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
部编本名著导读有一个变化就是除了重点推荐内容之外,还增加了“自主阅读推荐”,以此落实课标提出的“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任务。对于自主阅读内容,教师更应该指导学生向阅读更广泛的领域延伸,注重阅读体验间的关联,掌握对比性阅读策略,让阅读过程变得轻松而有趣。
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是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自主阅读推荐篇目之一。在指导这部作品阅读时,笔者即运用了“对比性阅读”方法。课上,首先结合与《红岩》和《在烈火中永生》相关的信息资源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阅读期待。然后截取两部作品中关于陈然或成岗编印《挺进报》情节建立对比阅读的话题。在研讨中,学生认识了革命回忆录和小说在叙事角度和叙事立场上分别具有的特点,还通过寻异思维了解了不同文体不同的创作特点和写作知识,拓展了名著阅读的认知领域。
二、批判性阅读:以批判思维训练挖掘认知深度
经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在强调阅读面和阅读量的基础上,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意识和习惯,对原著要有建构性的认识,在阅读中获得新的经验和价值。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主线。批判性阅读就是让学生在经过不断质疑的阅读过程后,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
部编本名著导读增设“专题探究”,针对作品的主旨、内容、结构与表达,设计了很多探究性阅读任务,旨在驱动学生个体阅读和群体共读活动。其中有些任务不仅能引导学生整体理解作品的基本要素,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开展批判性的质疑和反思,通过论证建立起新的观点。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专题探究”“专题二:话说唐僧师徒”设计了这样的任务:唐僧师徒四人,你最喜欢的是谁?写一篇短文介绍这个人物。要求:1.概括介绍人物的身世。2.用几句话勾勒其性格特征,并引用一些故事来印证,最好有些细节。3.写出你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这个专题除了为学生从整体上探究人物形象提供了操作的具体路径外,还可以介入批判性阅读方法,通过质疑、思辨和求证,对作家和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所以在讨论这个专题时笔者首先提出:“孙悟空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不仅义正,而且情真。但他在率真的同时,有时也自我放纵、任性狂妄。像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故事都能反映出他性格中的两面性。其实,对《西游记》中的人物,你完全可以抛开一些传统看法,读出别样的特点。可以‘不正经地读,深刻地读,或是孩子气地读。”
学生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名著还可以这样读啊!允许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物的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沙和尚为人低调、忍辱负重,但是过于谨慎,偶尔也圆滑世故;有的说,唐僧假正经,其实很精明,仁义到近乎软弱,不喜欢他;还有人说,猪八戒爱财而恋家,虽然有点好色,但还是居家好男人……学生的看法突破了应试模式,体现了他們在阅读名著时的批判性思考,使整本书阅读变成一项有趣的活动。
之后,笔者又适时引入了作家陈思呈《一走就是几万里——〈西游记〉:风吹哪页读哪页》,列举她如何将《西游记》中人物与星相学、社会学、儿童心理学结合,提出趣味横生的看法。以此鼓励学生用批判精神大胆质疑《西游记》的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在批判性阅读中看到作品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挖掘阅读的深度,提升思维力。
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通过质疑与批判发掘经典的多样性,必须建立在认真阅读原著,并且加以反思、查阅资料、补充细节的基础上。因此批判性思维需要依靠大量的阅读以及合乎伦理的求证来构建,切不可为了哗众取宠而凭主观臆断。
三、创造性阅读:以创新思维训练迁移认知能力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整本书阅读中的创新一般体现在对于原著认知结构以及阅读技能的形成与迁移。上海特级教师余党绪曾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整本书阅读的三点策略:一是充分的原生态阅读,二是强调对主旨与内容的批判性理解,三是开展包括转化性写作在内的表达训练。“转化性写作”,就是训练学生借助经典反映的文化、思想资源,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的意识与能力。这是阅读基础上的迁移活动,具有创造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能综合分析已经形成的对原著的认识,又能运用阅读技能,创造出新的境界,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期求学的历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就是作者怀念的人物之一。文章写“我”最初不大佩服她,最后对她又有新的敬意。《山海经》是“我”对阿长感情变化的重要物件,也是阿长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物件。如果按照一般教学方法,分析阿长的形象,分析“我”的情感,教学内容就如同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缺乏整体性。训练无趣味,思维也得不到发展。在指导阅读时,笔者发现文中《山海经》的获取是一个让人想象的空白。于是笔者布置了“补白”的写作任务以驱动名著阅读向纵深推进。
请看教学片段:
师:《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散文,但是其中阿长寻得《山海经》却像小说一样神奇。《山海经》突然呈现在“我”的面前,“我”很惊诧,也很感动。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文章给我们留下了空白。请同学们以“阿长寻书记”为话题,以微型小说的形式补全这段内容。
师:既然当作小说来学,就要依体而读,依体而写。小说重要的要素有什么?
生:人物、情节、环境。
师:对,抓住这些特点,注意角度变化。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来看,他们大多以原作中关于“三哼经”和图画的叙述内容为补写的源头,极力描写寻书的波折,得来的不易,从而反映阿长善良的性格。重新创作的微型小说既体现了文体的特征,又尊重原著内容,不作毫无意义的胡编乱造。许多突破都可圈可点。比如阿长寻《山海经》的环境描写:“已近深秋,寂静的街道略有清冷,偶尔有几个小贩,吆喝着从一边走过。”语言颇有鲁迅小说的风味。再如:“我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手托着多肉的下巴,有些费力地想:‘小哥儿最近嚷嚷着要买的书叫啥名?哎,我摇了摇头。”这位同学转换了叙事角度,将阿长置于“我”的位置,以阿长为叙事主体,使寻书的故事更真切,形象更突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经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就应该从读中悟到方法,并内化为写作能力。以上课例反映教师着眼于研究整本书阅读的发展,在阅读活动中撇开碎片化的分析理解,立足作品特点,从整体性角度发掘新的认知领域。整个活动环节,教师说得少,学生自己的阅读和表达多,阅读由“讲述”走向“创生”。
这种创造性阅读方法在许多名著导读的“专题探究”设计中都有體现。比如《西游记》“专题三:创作新故事”:从小说中找几个故事,分析一下其情节结构模式,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妖精有何来历,唐僧师徒如何解决等。然后大胆发挥想象,自己来创作一个取经路上的新故事。要求:1.虚构要合理,人物的表现必须符合其性格特征。2.故事要生动有趣,注意设置悬念,还要有具体的细节。编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在迁移运用中体验不同背景下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和关联性等,让思维在另辟蹊径中产生创造性审美价值。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经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待我们探索,但无论怎样,学生的思维发展始终是教学活动的重心。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中学附属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