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分析

    尹亚牛

    

    

    【摘要】目的 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检验科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40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指尖釆血,观察组患者采用浅静脉采血。对比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的误差率和误差原因。结果 在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误差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误差原因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有许多因素可能导致血常规检验出现误差,需要采取保证患者空腹采血,按照规章制度保存血液标本,缩短血液标本的送检时间等策略,减少血常规检验的误差。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4..02

    血常规是检验科常用的检测手段,主要是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成分,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疾病进行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容易受一些因素影响,导致结果出现误差,从而影响医生对患者做出正确判断,是误诊率明显升高。所以,在临床上研究血常规检验出现误差原因和提出有效解决策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1]。本文是对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分析进行详细阐述。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随机2019年1月~2020年1月检验科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4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140例患者都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男37例,女33例,患者年龄7~54岁,平均(30.50±5.00)岁;观察组患者男34例,女36例,患者年龄6~53岁,平均(29.00±6.0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之间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验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指尖釆血的方式,具体如下:(1)选取合适的试管,加入适量稀释液,准备采血针、棉签等采血用品,然后乳胶吸头与微量吸管连接,检查是否存在漏气现象。(2)检查无误后,为患者指尖釆血部位进行碘伏消毒,待自然干燥后进行取血,取血后嘱咐患者用棉签压紧采血部位2~3 min,不要洗手或碰脏物以防感染。(3)取血后应立即送检,若未及时送检应放于2~8℃保存,时间不可超过8 h。观察组患者采用浅静脉采血。具体如下:第一步,选择采血部位,首选肘部静脉,其次为手背静脉,儿童可以选取颈外静脉釆血。第二步,根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第三步,对患者需要采血的部位进行消毒,待干燥后,为患者进行采血。第四步,采血后,叮嘱患者用棉签按压采血部位2~3 min,防止继续出血。同时,采集的血液样本应立即送检。第五步,若患者采血后由于低血糖感觉眩晕,可以让患者口服糖水进行缓解。若有其他意外情况,及时上报医生。

    当检验人员进行检验后,检查结果有问题,需要进行二次检测,确定是否存在误差,然后对可能出现误差的环节进行分析调查,最后进行总结。

    1.3 评价标准

    对患者血常规检验的误差进行分析,计算误差率。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的误差率进行检测,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血常规检验的误差率表示为(n%),作x2检验,两组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的误差率

    观察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的误差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的误差原因

    观察组患者的误差原因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3.1 血常规检验出现误差的原因

    (1)采用指尖釆血容易出现误差。一方面是由于指尖采血梦能采集的血液样本量较少,进行检测时准确率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指尖采血属于末梢采血,容易受到环境和多方面因素的感染,导致血液成分有所变化。此外,指尖血液循环较较静脉差,在进行采血时往往需要进行按压,容易将组织液渗入到血液中,从而影响检测结果出现误差。

    (2)患者采血时是否处于空腹状态。由于患者在进行饮食之后会使机体内的血液指标增高,从而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所以,一般嘱咐患者注意事项检验前保持空腹。

    (3)血液样本采集后保存方式是否正确。若患者待检测的血液样本未能及时送检,并采用了不正确的保存方式,容易是血液中的成分发生改变,导致在进行检测时结果出现误差,比如,放置在试管中的血液标本,若是被剧烈震荡或倾斜都会引起血细胞的改变。此外,若是对患者标本进行冷藏之前,未进行离心,血清与血浆未进行分离,当再进行检测的时候,会出现血细胞的减少等现象,使结果出现误差[2]。

    (4)患者进行采血的时间是否合理。由于身体早晚的代谢情况不同,不同时间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活跃度有所差异,容易产生血常规检验的误差。

    (5)抗凝剂的种类与剂量是否合理。若选择不合适的抗凝剂,患者的血液样本会产生一些变化。若是抗凝剂的质量不合格,容易是血液样本变质,进而影响检测结果不准确,这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6)其他原因。比如患者在进行剧烈运动之后,由于出汗引起机体内水分减少,会是血液中的血细胞成分浓度升高,若在此期间进行采样,结果容易产生误差。

    3.2 减少血常规检验出现误差的策略

    为了减少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尽量说服患者进行静脉采血,增加结果的准确性。(2)提前告知患者在进行采血前不可进食,需要保证空腹状态,若是患者时间充裕,应该让患者在安静的状态下缓解15分钟,保证检测效果。(3)护理人员在进行采血后,应立即按照规章送检,防止血液成分出现问题。若来不及送检,应该进行分离放于4℃冰箱内进行保存,减少血液成分出现变化。(4)在进行送检过程中,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震荡,在送检周期内进行运送,禁止超期运送。(5)要选择质量和种类正确的抗凝剂,保证血常规检验的准确度[3]。

    本研究表明,在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误差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误差原因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有许多因素可能导致血常规检验出现误差,需要采取保证患者空腹采血,按照规章制度保存血液标本,缩短血液标本的送检时间等策略,减少血常规检验的误差。

    参考文献

    [1] 刘东平.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分析[J].家庭医药,2018,(8):51.

    [2] 金 婕,金 岩.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3):97-99.

    [3] 曾火明.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8,12(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