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音乐心理剧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
许云刚
音乐心理剧是音乐治疗与心理剧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研究对于如何运用音乐心理剧来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进行了阐述。从音乐心理剧的优势、如何设计音乐心理剧以及如何实施音乐心理剧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音乐心理剧在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中的运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指出音乐治疗学是研究音乐对人体机能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音乐治疗疾病的学科。音乐治疗的形式多样,其中音乐心理剧是一种新兴的音乐治疗形式,以其新颖活泼的形式而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在高校中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
音乐心理剧是心理剧技术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产物。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音乐心理剧完全可以成为音乐课外活动或者音乐类社团的活动,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开展音乐心理学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要发挥校园内各种组织的优势,以班级、专业、社团等组织为音乐心理学的主体,起到凝聚群体氛围,增强群体凝聚力的作用。同时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也可以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
大学生由于心智发育尚没有完全成熟,导致情绪不稳定、对自我的评价极端化。有时候他们自视甚高,自信心爆棚,但这种自信并非建立在科学客观地评价自我的基础上,一旦遇到挫折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这种不稳定的自我评价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各种问题,自卑、嫉妒等负面情绪时有出现。这种人际交往的问题也在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发展和人格养成。音乐心理剧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上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音乐心理剧兼顾问题的普遍性和个体心理的特殊性。音乐心理剧通过流程化、规范化的设计保证其对于人际关系问题的聚焦,但同时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而心理剧则通过戏剧化的场景夸大现实中的问题,使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的校园生活思考自己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得失。而音乐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仪式感使得传统的依赖语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更加为学生所接受。教师的指导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重引导轻评价,给学生自己思考和反省的“留白”时间。
其次音乐心理剧参与者的主观性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密性。在音乐心理剧中,教师和学生通过表演来表达当时当下的心理状态,虽然会有评价但评价多限于对表演的评价而非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有高下之分但无对错之别,有效降低了学生的被评价焦虑。通过音乐这种抽象的语言既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与态度,又与自身形成了一定的距离,旁观者也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音乐上,对于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坦率地表达自己创造了条件。
第三点是音乐心理剧更适合当代大学生希望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直播、抖音等逐渐成为大学生追捧的媒体形式,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的渴望。音乐心理剧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自己的风格,自主地创作作品。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音乐心理剧形式,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以教师排练、带领来替代学生的自主创作。学校可以由学生自主成立相关的社团,使音乐心理剧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自主化。社团指导教师建议由音乐教师和心理老师共同承担,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师会从不同角度来为音乐心理剧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有助于更好地定位音乐心理剧的作用和功能。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对题材进行把关,学生选择生活中关注的、心理感受强烈的主题作为剧本素材,但教师要关注这些主题的导向性,音乐心理剧具有一定的表演性,不同于个体咨询,还是要注意其表现的内容和精神。把关的形式不建议用比较生硬的审核、监督,而采用集体研讨,帮助学生澄清其中的困惑,对于不适宜进行音乐心理剧表演的,也应该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和心理支持,帮助他更好地面对类似问题。除了在实施过程中的规范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对社团成员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同学投入到音乐心理剧的创作和表演中来,因此宜采用过程性评价,淡化结果性评价,在评价中以剧本感染力、艺术表现力等为评价指标,而不要直接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免使学生有顾虑而不敢在音乐心理剧中表达自我。
在音乐心理剧的设计方面,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时间的设计和分配。一般音乐心理剧一次时间不宜太短,因为学生即兴表演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普通的心理咨询四五十分钟的时间是不够的。一般控制在1.5-2个小时为宜。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时间在不同环节上的分配。在此需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有的教师为了表演的效果更好,往往给学生过多的讨论时间,但实际上真正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的是表演环节,而且过多的讨论时间会使得有些讨论速度比较快的小组闲聊而浪费时间。因此教师要控制活动节奏,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表演。第二是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规则,反复细致地进行说明,这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无论教师怎么说明,学生做的过程中依然会问题不断。教师不如简单地把基本流程和原則说明,然后让学生边做边问,遇到问题及时沟通,教师在场地内来回巡视,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其次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方式。音乐心理剧的表演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解释自己的表演。在解释的过程中更多地发掘其中的心理内涵,比如:你的这个角色当时是什么情绪?这种情绪很强烈吗?有多强烈?这既是一个解释作品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发掘的过程。教师还需要及时地调控活动节奏。教师既要参与在活动中,又要避免自己成为活动的主角,因为如果教师过于表达自己会给意见不同的学生造成表达时的压力,同时对于那些特别善于表达的学生要控制时间,不能让少部分同学挤占过多时间,要兼顾到整个群体。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并不体现在表演过程的引导。不能为了出现教师期待的结局而扭曲学生的意愿,强行纳入预设的轨道。其实问题的出现也意味着教育的机会,对于学生模棱两可的开放式结局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不同的可能性以及其后果,帮助学生自主思考。对于明显和常理以及社会规范相违背的结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为什么会这么设计,这反映了自己内心什么样的心结?如果学生拒绝配合也可以留到课下进行思考交流,但无论如何,强行预设结局都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
音乐心理剧在校园中实施的方式可以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设。音乐心理剧是一种复合型的艺术活动,融合了音乐、舞台剧、心理剧等多种元素,可以一定程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可以选择在音乐课程中渗透音乐心理剧活动。通过演唱、舞蹈、对白等形式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第二种是作为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的特色演出节目。音乐心理剧不仅是演给自己看的,通过展演等形式,可以让家长和教师看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音乐心理剧的演出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台上的演出者在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冲突,台下观众也可以被剧情和表演而感染,反思自身处理各种冲突和困境的方法是否合理。生活即教育,音乐心理剧不仅反映心理状况,更折射出人情百态、世间冷暖,也同样可以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参与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第三种是作为学校心理健康团体辅导的方式之一。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一直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竞争的激烈、就业压力的增加以及网络对学生生活的改变和冲击,目前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呈现频发的趋势。学校应对方式相对比较匮乏,个体心理辅导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难以广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又难以照顾到每个个人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而音乐心理剧由学生自主撰写剧本,自己说自己的故事,自己演自己的心情。既具有团体辅导对个体的支持和鼓励作用,又关注到每个不同的个体。
在音乐心理剧的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控制人数合理分祖。为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表演时间,音乐心理剧的人数一般不超过20人,可以4-5人分为一组。分组时要形成差异化,避免同质型分组,例如都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分为一组可能会导致和其他组的差距太大而活动体验下降。
分组后应进行一些热身活动。这种热身活动和一般的心理团辅不同,不仅仅是为了破冰,打开局面、活跃气氛,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进入音乐表演的状态,激活他们的听力、想象力等。例如音乐欣赏、通过拍手进行即兴节奏创作等都是较好的形式。此外还要活跃他们的表情,为表演做好准备,例如识别表情、对照片上的表情按照情绪的强烈程度进行评分。
接下来就进入即兴表演阶段。在充分的互相了解以及热身活动后,就进入了音乐心理剧的核心环节:表演环节。在表演中首先要确定主角和配角,在暖身活动中往往教师会观察到某些同学有一些人际交往上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育需要出面协调这些同学作为主角,但必须要遵循自愿的原则。
在表演中,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也可以在活动前让学生自选题材。活动中,主角和其他角色通过对化或者音乐表演来进行互动,并宣泄负面情绪。在宣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对配角产生心理上的创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空椅子”等技术來帮助主角对不特定对象进行情绪宣泄。
表演结束后教师要对表演进行点评和解释。为了此环节的顺利进行,建议教师在表演环节中用手机等设备进行录像。不仅有利于后续的复原场景与解释,也可以给学生一个参与活动以后的值得纪念的有形成果。活动结束之前还需要一定的仪式帮助学生放下角色,重新回归自己的生活。
最后是对学生的评价,音乐心理剧的评价更应该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投入度,也要体现学生的音乐表现,还要体现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心理成长和发展。(作者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基金项目: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级课题:艺术治疗对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研究。课题编号:CW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