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胡晓凤
摘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通过改进培养模式、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考评体系,才能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8)01-0189-004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009年国家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进行了重大改革,开始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入校。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达43.93%,已占在校研究生总数近一半的比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了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发展速度较快,因此,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不足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 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我国研究生教育办學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了大批学术型研究生,为教学、科研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但是,随着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市场需要大量高素质、符合职业需求的应用型研究生,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为更好服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必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实践能力培养等环节进行合理改进,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研究生的迫切需求。
为了适应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需要,2009年,我国开启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促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加大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截至2015年,我国已经拥有40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涵盖了管理、教育、法律、体育、艺术、建筑、农业、兽医、医学、翻译、工程技术、军事等领域,具有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达65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800多个,累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130万人以上。[1]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一是形成了中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地方、学位授予单位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同时,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的组织和指导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挥研究、指导和协调组织的作用。二是建立了政府部门制定审核政策办法、高校申请、专家评审的较为科学的授权审核机制,该机制兼具竞争和指导建设作用。三是构建了学科专家指导体系,各专业学位均设有教指委,其成员构成体现学术性、代表性、权威性。[2]即便如此,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也应当看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育、评价体系环节还存在许多不足。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一是招生制度有待完善。在考试方法上,用选拔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考试内容和方式来选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缺少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与判断。二是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有待改进。调查发现: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际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培养计划的制定,还是课程设置,都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区分度不高,较多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体系,理论课程多,以课堂学习为主,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在教学中仍以单方面的教学灌输为主,缺乏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实践的方法和手段。没有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使职业导向性不足。这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大问题。三是实践能力教育培养的方法、途径和有效评价都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造成以上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招生自主权有限,缺乏选拔实践性人才的科学考察方式、方法以及相关科学法规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但受实际条件所限,高校仅能提供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有限的实践教学。虽然,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已经是很多高校的共识,但在目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寻求优质、可靠、长期支持、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社会企业和科研单位都有较大困难。同时,落实校外导师更难,校外有经验懂教育的专家大多没有时间系统指导、训练和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有的校外导师由于缺乏教育理论和方法,也无法完成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有效指导,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半年实践训练难以落到实处。而校内导师对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状况和毕业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和实际需求的准确了解和把握有限,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的改进滞后。
二、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美国经验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国家,早在1817年,就成立了非官方的独立联合机构——大学评议会。大学评议会负责从整体上对一所学校进行全面鉴定,由同一专业的成员组成专业认证机构,对大学的专业院系进行鉴定,制定适当的鉴定标准和公平的鉴定程序,鼓励高校按标准自查自纠。同时,新闻媒体也介入到对大学的评价、监督中,每年公布的大学排行榜,激励着高校努力追求教学高质量与科研水平。评估机构从某种程度直接左右着学校的前途命运,真正起到了对大学的社会监督、质量保障作用。目前,美国除有得到教育部认可的六个地区评估机构外,还包括60个学科的70多个专业评估机构,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评估制度,并趋于法制化、制度化,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使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3]
(二)加拿大经验
加拿大设有研究生文凭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学校设置严格的专业招生标准、课程和实践考核标准,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必须延期学习,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生退学,无法获得学位。这种严格的淘汰机制,要求加拿大的研究生必须重视所有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以及所有实践环节的训练,严格的机制和标准使得毕业生满足了社会经济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加拿大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英国经验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建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机制,通过“学术审核单位”和“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出台并实施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各高校再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建立契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课程体系。为了确保本校能严格执行“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质量标准,英国大学均设立校内质量评估机构,对本校各个专业研究生培养环节,进行周期性的检查、监督,检查学校所给学生的成绩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同时,有些学校还聘请校外学术审查员和监督人员对学校培养过程和毕业生质量进行监督、评价,帮助高校严格执行培养标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4]
(四)德国经验
德国在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过程中采取专业认证、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一系列措施。在德国《高等学校总纲法》中明确规定新设的专业学位,必须通过专业评估机构认证之后才具备授予专业学位证书的资格。[5]德国高校鼓励导师与企业多交流,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项目研究,政府通过科研基金帮助导师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參与企业项目研究,将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保证德国制造的水平和信誉。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国外有较为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参考和借鉴。一方面,行业协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内容与培养过程引入行业需求和准入标准。另一方面,媒体、市场等多方力量参与到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中,使得毕业生的质量和社会价值通过用人单位的评价,工资薪酬水平等“市场驱动”的标准相挂钩。通过市场的反馈和社会媒体的公正、客观评价,高校可以直接从中快速获得反馈,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6]
三、改进培养模式,保障培养质量
(一)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根据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的综合需求,制定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等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培养环节突出“职业能力”需求,教学内容中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内容相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能力培养。课堂上,在进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采取探索、引导的方式,培养研究生通过已掌握的系统理论知识,去发现、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水平。
(二)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更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一是在实践情景中开展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优化实践教学环境。三是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首先,专业学位论文所研究问题应来源于实践过程的实际问题,有明确的社会应用价值;其次,学位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写作应围绕实际问题搜集资料,通过对资料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最后专业学位论文或研究报告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2]根据论文或研究报告的质量给予奖惩,在对优秀论文或研究报告进行鼓励的同时,对不合格的论文或研究报告采取延期答辩,直至取消学位的淘汰制。
(三)提高人员素质。在招生过程中,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标准区别开来,根据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生源选拔标准和要求,筛选出合格的培养对象,选拔优质生源。导师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结合导师实际教学质量和所培养学生的综合水平,考核导师的育人效果。由校方及相应企、事业单位同时选派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能力深厚的专家,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职业工作需求。对学生给予有效指导和严格的职业培训。同时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建立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师资队伍。
(四)建立有效的外部和内部质量评估、评价机制是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保证。[7]一是要完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通过国家、政府部门,对办学机构进行资格审查,获得通过才能取得专业学位授予权。二是各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培养指导意见,规范培养过程,保证培养质量。三是发挥新闻媒体和用人单位的外部监督作用。四是高校内部质量管理必须面向关键要素与环节、有的放矢,从与行业企业的结合和实际应用能力角度,衡量实践质量。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各环节进行考核评价,及时反馈并改进,以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
(一)专业基础和相关系统理论知识的考核
这方面的考核主要是对研究生公共课、学位课及选修课的成绩考核,着眼于研究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专业课程考试、考查和团队作业、答辩等形式,帮助任课老师和研究生本人了解学习效果,进行补缺补差。在考核中建立淘汰制,对于补考仍不通过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取消学位。此类考核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选择适合的教材,多采用研究性、团队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考核结果。
(二)实践能力考核
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要能体现运用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考察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水平,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实践场所和实践内容制定合理的、可操作的考核标准及考核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核:一是课程研讨、团队学习中表现出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潜力;二是校内课程或专业竞赛成果;三是在企业实践中的综合表现以及实践总结报告的撰写和答辩表现;四是在毕业设计、调研报告等过程中培养、考察研究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管理、协调合作能力考核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组织管理、协调合作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因此,训练和考核应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不足,加以纠正。通过考核学生在参与导师所主持工程、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工程、科研项目中的表现,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制定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及时反馈考核成绩,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
(四)毕业成果考核
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成果的学位论文,或研究报告、产品设计、应用研究等,其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职业背景和應用价值。一方面,从选题、内容到形式,突出专业学位的应用导向和社会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毕业成果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示的深度、广度和创新性。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鼓励既有应用价值又富有创意的毕业成果。
五、结束语
综上分析,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明显不足。因此,一方面,行业学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应根据社会需求、职业导向制定合理、有效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对招生质量、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导师指导质量、实践教学训练、学位授予等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建立校内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从而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进一步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大量满足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金明,林梦泉,刘慧新,韩婷婷.新形式下专业学位教育认证与合格评估的协同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9):55-58.
[2]胡莹,杨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66-70.
[3]刘尧.西方高等教育质量观及评估综述 [J]开放教育研究,2006 ,12(1):20-23.
[4]庄晓媛.发达国家职业能力培养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4,(4):60-62.
[5]宋李俊,金善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保障措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4):18-21.
[6]季陈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J]改革与开放,2015,(24):104-105.
[7]江惠云,刘国瑜.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性的思考 [J]江苏高教,2014,(6):110-111.
(责任编辑 明 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