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试论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性

    姜滨 李铃奕

    动画一词,最早流传于日本,当时的范畴只是局限于用线条描绘成的漫画作品,即人们口中俗称的“动画片”。从媒介发展史的角度看,动画片是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所有的新媒介形式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以过去的媒介为内容。比如广播剧、电视剧等新的媒介形式,都是以过去的传统小说为内容的。动画片也是一样,虽然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与过去的媒介完全不同的东西,但从内容上看,仍然是以传统小说、故事为创作内核的。动画电影作为艺术表现形态之一,流入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

    1926年,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从此翻开了中国动画史的篇章。从走向国际的“中国学派”①黄金时期到改革开放后因模仿与复制陷入瓶颈的低潮时期,再到如今新时代文化建设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的重新崛起,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手法,美学特征都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纵观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不同时代背景之下,优秀的代表性作品都极具民族艺术风格,诸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这些作品都不仅有着内容、主题上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更有着属于中国的独特视听表达方式,也为中国动画如何以一种现代化的沟通态势走向了世界形成了良好的实践性参照。

    一、 不变的根:源于民族文化的题材与精神意蕴

    一部艺术作品的完美呈现,其表现形式会给观众最直接的视觉感受。艺术家通常会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创作的艺术作品多少烙有民族特有的印记,观众也会因此形成对此作品的文化特质认知。中国动画电影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民族文化水乳交融,不可分离。中国动画鼻祖万籁鸣曾说道:“动画片一在中国出现,题材上就与西方的分道扬镳了。”[1]在中国动画发展的黄金时期,其题材内容有很多都引用自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成语等。1941年万氏兄弟推出的国产动画电影《铁扇公主》(又名《三盗芭蕉扇》)就改编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第五十九回。节选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受阻于火焰山一段,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等一行人到翠屏山芭蕉洞寻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借灭火的芭蕉扇受到刁难,悟空、八戒与铁扇公主、牛魔王四人在几番斗法后终得宝扇,顺利取经西行的故事。影片在73分钟的时间内将故事刻画的曲折生动,如孙悟空变成小虫钻进铁扇公主腹内大闹;孙悟空化作牛魔王的模样从铁扇公主那里骗到真扇等情节,都处理的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服装和舞美视觉效果主要吸取中国戏曲造型艺术的特点,不论是桀骜不驯、七十二变的孙悟空,还是中庸笨拙、粗心贪妄的猪八戒,人物刻画的灵动而富有生机。在当时激烈抗战的背景下,万氏兄弟借用孙悟空打倒牛魔王的故事让观众受到极大的鼓舞,孙悟空正义、勇敢、机智的英雄形象给正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起到了极大的鼓励与慰藉作用,极力宣扬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同样是取材于《西游记》的新时期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电影中的孙悟空一方面延续着神话传说中的不被世俗规矩所束缚的自由不羁,另一方面生动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包裹下的英雄情结。当山妖作恶欺负小孩子时,他挺身而出,除恶扶正,这正是中国文化中仁义精神的展现。当齐天大圣孙悟空在经历彷徨与犹豫后最终以舍生取义的精神迎战妖王“混沌”的情节刻画,又呈现出世界英雄主流电影中“牺牲”与“救赎”的人性特点,勇敢的自我牺牲同时又是寻找初心的自我救赎,便正是这样的一种人性化表达。“大圣”这一神话传说人物作为中国英雄主义的典型代表,从文化的层面来看,这种身份的情感承继和现实语境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论是《铁扇公主》还是《大圣归来》,孙悟空这一角色形象在蕴涵着细腻情感的同时,又真实展现了“民族英雄”的文化精神,角色设置实现了本土民族文化于现实情感之间的交叉平衡。

    改编自我国另一部经典著作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在以民族文化作为创作之源的前提下同样获得了收视好评。《大鱼海棠》的剧本创意选自庄子的《逍遥游》,加入女娲补天、凤凰涅槃的神话故事为创作点,影片主人公“椿”和“湫”的名字来源于中国传统五行文化——水生木,湫生椿,其剧中的“后土”“嫘祖”等人物,都來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

    创作者在中国动画发展探索期间逐渐发现民族文化的泉涌奇力,民间故事这块肥沃的土壤成了动画电影制作者们不断耕耘和挖掘的热土。2016年另一档大获好评的动画电影《小门神》与《大圣归来》一样,都是根植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进行拓展和演绎的动画电影。故事取材于中国新年年俗文化,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是汉族民间最受欢迎的保护神。在这部动画影片中,人们向往羡慕的长生不老、各司其职的众位神仙也有着“成长的烦恼”,午夜打卡,下岗转岗、再就业培训,体味着种种原属凡人的生活际遇。《小门神》以隐喻、象征等手法,注重场景的构建、细节的雕琢、情感的捕捉,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超越了神界与人间两立的认知局限,重新挖掘、呈现了生活的本真诗意。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学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状况和生活画面,反应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世界,将之融入动画之中,使中国动画的内容更能表现出中国所特有的民族风情。

    二、 传承与发展:融汇传统艺术的视听表达

    从《大圣归来》被评价为“中国风”的世界普适性,我们看到了“民族性”这个核心词汇。民族性是艺术作品创作的根本核心,更是其灵魂。“民族性”一词,从不同的视点出发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但其中心思想都是同一的,民族性即“民族元素”。就中国民族性而言,即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创造发展,传承并发扬的中国精神文化、中国民俗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瑰宝。例如:意识形态、价值观、民间雕塑、民俗建筑、绘画、皮影等民族民间艺术,这些“中国元素”便是中国民族性的体现。[2]

    中国传统艺术偏重于寓意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抒写。动画电影将这种极具民族化的意蕴置于一个东方意境的影像空间中,民族化的人文元素为电影增加了特殊氛围,体现了浓郁的中国风情和东方底蕴。从创作的角度上讲,民间艺术带给中国电影动画的影响是巨大的。[3]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虽离不开新颖的题材、生动的故事,但如果离开了构成动画的艺术元素的支撑,动画作品也将失去其存在的可能。

    (一)影像:形式与神韵

    国产动画电影本着“探民族形式之风”的原则,多年来一直从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样式中选取可以借鉴的元素,将传统艺术形式和动画片巧妙结合,创造出精彩的动画作品。1958年,在中国动画创始人之一万古蟾先生的主持下,国产动画电影与中国古老的皮影艺术、剪纸艺术相结合,创作了剪纸动画电影。同年,上海美影厂拍摄了我国的第一步剪纸动画电影《猪八戒吃西瓜》。这部电影以豫北剪纸风格为主,角色造型简洁、色彩鲜艳、纹样古朴,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全部画面元素都以精细的雕镂制作,具有淳朴的民俗风格。剪纸动画电影的诞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对国产动画电影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老的绘画艺术中,强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即表现于山水、人物、花鸟的审美客体时并不追求单纯的模拟,而是强调挖掘出客体的本质特征。以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为例,电影中的小蝌蚪、鲤鱼等动画角色形象皆以水墨色彩,几笔绘就。以水墨营造出来的流动感使得小蝌蚪所处的水环境呈现出“不画之画”的妙处。这种技巧不仅突破了动画片单线平涂的描绘技巧,更把目标锁定为表现写意的情感,将国画的意境于电影动画的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荣获多项动漫奖项的《大鱼海棠》更是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推向了世界,画面都是取景自永定、南靖、饶平的客家土楼,通过实地取景和考察而来。作品中的画面风格出自中国道家的“太极”文化,整体色调采用水墨渲染,以中国红和藏青蓝作为整体基调,完全符合传统中国绘画元素中的朱砂配黛青的美学原理。海报鲜明瑰丽的构图风格则来自于东方壁画的灵感,如赤如烈焰般的凤凰涅磐与湛蓝清澈的海洋,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写意的山水之景、客家土楼、苍茫云海、层峦梯田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八卦玄学、仙鹤飞来、莲花灯、陶纸伞等中国元素的运用;天上人间、海天之门等中国传统神话的彰显无不充溢着中国意蕴,让观影者在感受到如此惊绝艳丽的同时,处处体味东方文化之玄妙。

    (二)音乐:情感与意境

    动画是艺术的综合体,音乐是动画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情感和意境的传达,在动画情节的刻画中的音乐将试听效果推向了极致。视觉与听觉二者相互依托、相互作用,具有不可分离的血缘关系。中国早期动画片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借鉴和改编,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寻找灵感,借助器乐、戏曲等形式,加强了动画电影的戏剧性,渲染情节气氛,传达了动画片中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意境。

    “中国学派”的代表作《骄傲的将军》对于动画音乐的创作就结合了戏曲元素和传统乐器,通过锣、鼓等乐器,充分刻画了人物喜怒哀乐的情绪起伏,就连人物台词的表达也从京剧演绎演变,拖长尾音,将声调提高的方式来发音。在动画电影《山水情》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器乐元素,其中笛声轻松悠扬、无忧无虑,古琴时而凝重时而轻柔,体现了小童的天真活泼和文人的辗转忧思,具有绝妙的中国味道。在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大量地运用了京剧的锣鼓,在人物出场时伴随着锣鼓点的打击节拍娓娓的叙述着故事。而《九色鹿》中的配乐具有宗教音乐的特征,同时还带有地方戏曲的元素,片尾曲《蓬莱是家乡》是昆腔北曲,曲调时而庄重肃穆,时而空灵飘渺,将佛经中鹿王的故事结合富于民族特点的音乐完美地进行了诠释。音画的同步扩展了空间意境,其传承之能在动画中得以展现和发挥。中国传统音乐也是构建“中国学派”动画的重要因素,中国动画电影中大量的优秀作品,充分挖掘和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为动画电影之精彩添上了浓墨一笔。

    中国传统艺术史及千年历史的积淀,是华夏文明的硕果。动画是艺术的综合体,是现代科技文明的展现。二者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是中国动画的活力所在,命脉所系。具有中国特色视听表达的中国动画,蕴含着中国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精神,是新一代动画人在与世界沟通与对话时應坚持与坚守的发展与创新趋向。

    三、 未来性:基于传统的特色创新之路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对经典名著进行再创造,多元化创新是国产电影的成功之道。2015年,《大圣归来》打破了沉寂已久的中国动画电影市场。《西游记》作为一个“常改常新”的文学著作,再一次焕发了新的光彩。如果说动画片《铁扇公主》和《大闹天宫》以及近几十年来改编《西游记》的影视剧,都是将文学文本的叙事框架和叙事方式完全复制,只是在美术设计和艺术效果上做文章。那么《大圣归来》则为《西游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后现代主义的处理之下,以流落在民间的齐天大圣与一心想打击山妖救出师傅的江流儿之间的温情故事,塑造另一种别样的“唐僧”形象,给孙悟空人生启发,找到自己回归的初心。故事中身负取经重任的“齐天大圣”面对丧失法力的现状不愿意面对现实,决定放弃的片段刻画,更像是现代都市中人们面对社会压力而必须不断拼搏前进的生活现状,引起了新一代年轻观众的共鸣。这一创新剧情让《大圣归来》成为一部有着现代的审美意识且具有东方文化美学韵味的电影,呈现出一种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叙事俗套、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而其主题继续围绕传统儒家思想,以传统民族化风格为基础加入了新时代的审美诉求,形成了二者融合式的艺术特征。除上述人物性格特征上的更加人性化和丰满之外,在造型设计上也独具匠心:孙悟空的外貌形象刻画,脸型从之前的刻板印象“桃子型”,改变为略长的消瘦型,大长腿,高瘦的俊俏形象也更加符合当下人们对男性的后现代化审美取向。这也正是观众所期待的中国动画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民族文化为基础,迎合时代与世界的审美要求,形成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视觉和审美心理的相应表达。2011年由北京青青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原创的第一步玄幻热血动画电影《魁拔之十万火急》就在中国传统风格形式与风格的基础上借鉴迪士尼的“手绘+3D”制作技术,前期筹备历时4年,在二维动画制作的基础上开始挑战群像运动镜头,融合三维动画的创新技术,给观众带来了更佳震撼的视觉体验,给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和发展前景。

    如今的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已不再是那个封闭自守的状态,全球化发展给中国带来的改变,不再仅仅局限于市场经济和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变化,在文化艺术领域同样接受着外来文化的洗礼与冲击。如何正确接受这种文化的冲击,与民族文化进行融合创新,创作出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动画电影是我们亟待研究和探索的课题。10年前,迪士尼公司成功地将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花木兰》改编成商业动画片,在全球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2005年,梦工厂又将中国人所熟悉的“武术”和“熊猫”元素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打造出“会武功的熊猫”,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在全球广受欢迎。结合中国动画电影新时代大获好评的优秀电影,例如《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等成功经验,将创作灵感和素材的来源渠道以中国民族文化为根基,从创作的基础上就保证了其民族元素和精神寓意的独立性。在动画创作的过程中,加入具有符号特征的中国文化图腾,任何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色彩、建筑、服装道具等,作为人物形象和背景设计的元素融入都能让看似陈年老旧的民族文化发挥出新的光彩,形成符合当代审美倾向的美学价值。而不断冲击中国动画创作的外来文化,不断更新换代的新观念和新技术,观众审美视觉的不断转变,都是推动中国动画发展和前进的不竭动力。

    結语

    探索当代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创新发展之路,不仅是一次结合历史经验与现实状况的总结,更是在当前电影市场、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背景下,所作出的审时度势的重要反思。中国动画要坚持民族化的发展道路,首先需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艺术资源,将其运用到动画创作中,但这种运用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植入,而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只有将民族传统艺术的精髓与新时代的形式、内涵相结合,吸取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融会贯通、顺应潮流,探索新时代下新的民族动画语言,才能使中国动画走出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只有站在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肩膀上,对本民族的传统进行选择性传承,对其他民族的动画艺术加以甄别与规范,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艺术品位的动画作品。中国动画如今处在民族动画的探索阶段,不仅需要外界的机遇,更需要的是寻求自我价值的勇气和超越自我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探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93.

    [2]姜滨,张敏.关于中国动画民族性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1).

    [3]饶曙光,常伶俐.互联网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与美学[J]中国文艺评论,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