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上中低年级学生如何“有效聆听”

    张中秋

    摘 要:良好的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在音乐课堂上通过有效激励、有效提问、有效评价等教学方法的实施,并做到持之以恒,可以促成学生有效聆听好习惯的养成,不断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音乐课堂; 有效聆听; 提升素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听是感受的途径,是唱与感悟的前提,良好的听觉体验是学习理解表现音乐的基础。那么如何促成学生养成“有效聆听”的好习惯呢?笔者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在中低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主题为“有效聆听”的课堂观察教学实践。

    ◇观察课例: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牧童之歌》是一首学唱歌曲。这首新疆民歌欢快活泼,深受小朋友的喜欢。A\B两个班级的小朋友学唱了这首歌,但是由于聆听的习惯、方式方法不一样,接下来的歌唱表现也不尽相同。

    A班——

    聆听环节:老师引导学生第一次聆听歌曲范唱,提出聆听要求:感受歌曲的情绪。聆听第一遍旋律时学生比较能静下来听;复听时,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跟着哼唱了起来。第三遍聆听用手势表达旋律起伏和伴奏,效果不佳。

    唱歌环节:聆听凸显出来的效果是比较低效的。最大的问题是第三乐句前半句:

    3 4 5. 6 ∣ 5 4 3. 2∣

    骑上 骏马? ?扬起 鞭,

    很多学生唱成附点在前:3. 4 5 6 ∣ 5. 4 3 2 ∣,老师多次范唱纠正,效果不明显,特别是那些喜欢在聆听时就不能自已的学生尤其是,点名个别指导演唱,还是没能矫正过来。最后听辨一下,班里有十几位学生还是唱成第二种节奏。

    B班——

    聆听环节:B班是一直在合作教学的班级,有了A班的前车之鉴,在两遍静心聆听后,请小朋友听第三遍,要求用手势大致表达出第1、2、4乐句旋律的高低起伏,用“无声沙球”(握拳状做沙球)伴奏第3乐句;接下来,再次引导小朋友静心聆听:“小耳朵能听出几句歌词呢?”B班的小朋友表现良好,反馈时有些能哼唱一句,也有能念白出2-3句歌词。当念到“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时,老师适时范唱,引导学生听辨歌曲的附点节奏,并能用手势即时表现。

    唱歌环节:方法同A班,第一遍老师以较慢的速度范唱,学生开口默唱;第二遍还是慢速轻轻听着琴声唱词,唱后反思自己有哪句唱起来不顺,认真聆听同学演唱这乐句;三遍唱下来,对于第三乐句的附点节奏掌握比较顺畅。

    通过课堂观察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和敏锐的听辨能力对构建有效的音乐课堂非常重要。以下是笔者在课堂实践中总结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设疑激趣,有效激励,引导学生“乐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在学唱《春天的小河》时,设疑:“这段音乐由一种特别的大自然乐器演奏,小朋友可能听到过,认真倾听,你会找到答案的。”音乐结束后,学生交流“是流水、河水的声音”,老师进一步引导“是啊,只要用心倾听,生活中处处是美妙的音乐”;在学习《你听,什么敲响了》一课时,我也采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聆听各种打击乐的音色,小朋友表达感受:是三角铁,是碰铃等等。在设疑激趣中孩子们开始了倾听之旅。

    同时,老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方法,如适当的表扬、小组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聆听的积极性,认为聆听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并能帶着美好的感情专注有效地“乐听”,从而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聆听的好习惯。

    二、诱导提问,即时互动,引导学生“会听”

    美国教育家卡尔汉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的提问应像“催化剂”一样,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关注音乐要素,并能积极反馈自己的感受。因此,在引导学生初步聆听歌曲时,老师先精心预设,以问题诱导学生关注所聆听的内容,并以不同的手势、律动辅助即时互动,反馈听到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节拍、力度变化等音乐要素。通过这样的即时反馈,老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学生聆听的状态是否认真参与,了解聆听的效果是否有效。如在学唱歌曲《小伞花》时,为了引导学生听辨歌曲段落结构时,请学生“在你认为变化段落时用举手表示,看谁小耳朵灵(加点小竞赛,激发学生兴趣)。”中低年级小朋友很投入,在聆听过程中,不时地变换着他们的手指数,虽然有的同学不一定能表达得比较合适,但那专注的神情还是深深地感染了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训练,到了后半学期,有多数小朋友能及时听辨出前奏间奏、段落结构、情绪变化等,歌曲的整体形象由此也变得更加感性。在多次聆听体验后,学唱歌曲的效率不断提高。有时根据不同的音乐,在整体认真聆听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边复听乐曲边律动,根据歌曲不同的情绪、速度、力度等进行表演,能进一步巩固审美体验。

    三、明确目标,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善听”

    在《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班级音乐会”等学习反馈环节,老师可以“明确评价标准”为引线,引导学生聆听自己或同伴的歌声,发现优点,改进不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正如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所说: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

    如在唱会歌曲《小伞花》后,学生们照例开展了“唱好歌·小小音乐会”的展示活动。采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独唱、领唱齐唱、小组PK赛等。在展示前,师生拟定简单明了易于中低年级学生把握的评价标准,如能响亮地独唱、能流畅地演唱歌曲(歌词);音准节奏基本能跟上等。同时规定音乐会纪律:争做“专业评委”,更要首先争做“文明听众”。明确评价目标后,这些文明小听众在认真聆听了别人的演唱后,积极做起了“专业评委”。通过聆听、互评,老师引导学生再次调整、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演唱表现力。

    另外,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聆听状态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在课前钻研教材,认真聆听音乐内容,在课堂上沉下心来,与学生一起静心聆听,感受音乐,积极引导,耐心倾听学生心声,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持之以恒,引导学生养成有效聆听的好习惯,不断提升音乐核心素养,助力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2]《中国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