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的策略研究
摘要: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对推动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有着重要意义,并能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语言属于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构成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重视融入中国文化,既利于外国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知识,也为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搭建了桥梁。因此,本文首先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意义,然后就如何在对外汉语课堂上传播中国文化的方法与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0-0045-02
近年来伴随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愈加频繁。在此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迎來了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在欣喜之余需要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对外汉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忽视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播。开展对外教学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中国,传播中国文化,让其他国家能够更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1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意义
外国学习者认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能出现“文化休克”现象,这是由于学习者对目标语的社会符号感到陌生,从而出现深度焦虑的心理症状[1]。对于存在“文化休克”的学习者来说,文化教学意义重大。通过文化教学能够让外语学习者更全面地了解目标语,并能正确熟练地加以运用。这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语言是无法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的,二者关系是相互依附、密不可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能够反映人类思维变化。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文化信息,也能反映出这个国家和民族所独特的思维特点[2]。同时,语言受到文化的约束,当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时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对应民族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师应从文化的视角来开展语言教学,通过文化传播来为语言教学服务。一方面可以让外国学习者通过中国文化来更好地了解中国,搭建起中国与外国之间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也能让外国学习者更好地认识汉语的语言特色,熟练地加以运用,提高跨语言交际水平。
2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策略
2.1以语音为依托开展中国文化的传播
语音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对于外国学习者而言汉语语音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可在语音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比如,在教学《为什么把“福”字倒贴在门上》这一课时,教师可讲解中国人讲究谐音,福倒了中的“倒”发音与“到”接近,寓意着福气临门。此外,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中国文化中常见的吉利话与禁忌语。比如,到医院去探望病人,通常会送一个果篮,但里面不能有梨子,这是由于“梨”与“离”的发音相同,寓意离开,显得不吉利。而春节年夜饭少不了一道菜——鱼,这是由于“鱼”的发音与“余”相同,寓意着连年有余。在新人结婚时婚房的被褥下通常会撒上一些花生、大枣、栗子、桂圆,寓意“早生贵子”。通过多媒体展示上述画面能够有效调动外国学生对汉语语音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他们更轻松地掌握语音知识,了解中国文化。
2.2通过汉字教学传播中国文化
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学习汉语最难的地方当属汉字,也是他们学习汉语的拦路虎。而汉字教学是汉语对外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之间差异最明显的部分[3]。可见,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比较特殊。在对外汉字教学的过程中可融入中国文化,将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知识传播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此,汉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汉字根据造字方式分为四种,分别是象形、形声、会意、指事。以汉语中的“女”字为例,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好像一个人双膝跪地的样子,两手交叉垂下,表现出古代女子低眉顺眼、卑恭屈服的样子,而汉字“夫”则表现出男子顶立于天地之间,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这也体现出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又如,在讲解汉字“家”时,也可融入文化教学。我国古代民居建筑形式就是上层住人、下层养猪,家中有豕有室正是一个家庭的象征。通过上述方式开展汉字教学,多介绍相关的社会背景文化,让汉字教学不再那么枯燥乏味,能够深深吸引外国学生的注意力。
2.3通过词汇教学传播中国文化
汉语有着庞大的词汇体系,词汇语义极为丰富,也深深融入了中华文化精神,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词汇能够直接体现出本民族的生活变迁、价值理念以及文化的发展与变化[4]。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不仅要让外国学生了解词汇的字面意义,更要让他们了解词汇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很多外国学生在用汉语交际时,经常出现望文生义而发生误会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对该词汇的文化内涵不了解,并未真正明白其含义,从而导致不能正确使用这个词。所以,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重点讲解那些带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词汇。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主要与我国历史、典故及文化传统存在紧密联系,因此,可通过讲解历史典故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如“对牛弹琴”“画饼充饥”“狐假虎威”等等。此外,汉语中还存在很多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也应重点讲解。比如,“红眼病”一般用于形容一个人嫉妒心过强;而“拦路虎”用于比喻在前进道路上碰到的困难与阻碍。
2.4通过对比教学传播中国文化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碰到的困难,大多是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其中,主要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5]。当母语迁移后与汉语达成一致,外国学生就会感到惊喜,从而增加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差异,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他们将中国文化与母语文化相比较,在比较中加深理解。比如,“狗”在中国文化中大多带有贬义色彩,汉语词汇有“狗仗人势”“狼心狗肺”。而英语中“狗”大多为褒义色彩,如“a lucky dog”(幸运儿)。又如,中国人常见的客套话“改天我请你吃饭。”而外国朋友可能就会追问“改天是哪一天?”通过对比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学生接触到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也能调动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2.5在课外活动中传播中国文化
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融入到外国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这样不仅能让外国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效果也非常好。比如,以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假日为契机开展相关教学或主题活动,能够让外国学生接触到这些节日的来历、相关习俗与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可以引导他们与本国传统节假日进行对比,分析文化差异,以此加深印象。此外,可结合外国学生所学专业以及教材中提到的文化活动,组织一些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也可以举办“中国美食节”“汉语演讲比赛”“汉语歌唱比赛”“中国文化技能竞赛”等活动。这有助于外国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也能够让他们将汉语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中,拓宽视野,增长见闻。另外,旅游活动也是开展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对于外国学生而言,旅游是他们学习汉语的“第二课堂”,能够更加直观、深刻地接触中国文化。因此,高校可以组织外国学生外出旅游,丰富他们的文化之旅。
3结语
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的传播,教师应该把握好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在日常教学中将中国文化传播进去,使外国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提高他们的汉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龄中.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的原则[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9):76+104.
[2]段雨竺.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新路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4):84-86.
[3]范彩霞.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J].世纪桥,2012(19):37-38.
[4]李小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6,35(5):155-158.
[5]珠丽德孜·托力洪别克.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戏剧之家,2018(25):231.
(责编:王锦)
作者简介:袁小军(1977—),男,湖北黄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词汇语法教学、汉外语言文化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