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培养数学探究能力
魏本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实践,不但有助于自主探究、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做法和认识。
一、在初学知识时实践
小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因缺乏足够的表象支持,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早地加以抽象概括,结果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认识,只好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有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促使他们手脑并用,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为了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我采用了让学生摆小方块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动手实践。先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任意摆长方体,并记录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体积有多大。再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任意摆长方体,并记录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体积有多大。然后观察分析归纳,通过两次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的数据,引导学生去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联系。结果学生很快就能从中发现所摆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样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在观察中发现,既建立了清晰的概念,又提高了分析综合能力。
二、在深化知识中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盲目进行,而是有章可循,有一定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方向,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活动。因此,在学生初步建立概念,掌握知识后,教师把他们的认识进一步引向深入。
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我启发引导学生将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之后又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圆柱体表面积展开的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剪拼”操作。学生自己动手,将自做的圆柱体拆开进行“剪拼”,并探究圆柱体表面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学生通过认真的“剪拼”操作,他们很容易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圆柱体底面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圆柱体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圆柱体底面“剪拼”成两个面积相等的近似长方形,而每个长方形的长正是底面周长的二分之一,宽就是底面半径,这样,学生很快抽象概括出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的另一个计算公式:圆柱体的表面积等于底面周长x(高 +底面半径)。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析、比较、概括,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而且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和发展,由此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在运用知识中实践
在教学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时,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解和掌握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学会根据生产和生活实际需要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例如,在教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运用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要制作一个火柴盒需要纸板多少平方厘米?
首先,我引导学生拿着自己的火柴盒观察思考:(1)火柴盒没打开时,你能看到几个面?(6个)(2)火柴盒打开后,里盒有几个面(5 个)?外面有几个面?(4个)(3)仔细观察火柴盒上有几个面积相等的面?
接著,让学生实际测量出自己的小火柴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计算出这个火柴盒的总面积。这时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急于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别迫切,因而很快找到了多种计算方法,有的学生先算出里外相等的面的面积,然后相加;有的学生先算出里盒的5个面和外盒的4个面的面积,然后相加。这种由教师设计情景,由学生探索寻找方法的做法,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思路不同,方法各异。既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