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主义式语言在漫威电影中的应用

    杨柳

    《黑豹》是一部由美国漫威影业2018年度出品的科幻动作影片,该片取材自20世纪60年代的同名动漫;影片前作即为《美国队长3:内战》。该片由“黑豹”特查拉继任瓦肯达国王展开叙事,片中的主要角色均由黑人出镜,并且,片中充分展现了一种黑人自主、自决、自省式的门罗主义意识。影片实质上以对数百万年前历史的追溯,而影射了泛非洲大陆上黑人的自我意识、民族意识、存在意识等的觉醒,因此,片中大量采用了门罗主义式的语言,并以这种语言表达形成了升华于意象化的泛黑人民族主义精神式的门罗主义与门罗宣言。

    一、 门罗主义表达

    (一)门罗主义及其流变解读

    门罗主义一词最早诞生于19世纪初的美国,1823年,时任美国第五任总统门罗于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出了全新的外交施政方略,世称门罗宣言或门罗主义。在当时以英国为首的欧洲殖民者主导美洲事务的状况下,门罗主义影响有限,只能成为一种地区与国粹主义式的表达,其本质诉求在于国家、地区、民族的自主、自决、自立,然而在欧洲对美洲本土的肆意殖民染指情势下,门罗主义沦为外软内硬的无效拒止表达。而从其积极意义而言,门罗主义实现了宣示领地意识与扩大势力范围的目的,并由被干预转变为反干预,且进一步实现反转式的主动干预。可见,门罗主义在推出伊始虽影响甚微,但其对美国的国家级自我意识觉醒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对其内部影响尤为深远,有着强大驱策与激励作用,美国甚至整个美洲均因此得以受益近两个世纪,而美国从此无论是在地缘政治,还是在军事经济等领域,均开启了一种我自为法的单边式针对他国的所谓的“门罗主义”。[1]

    (二)门罗主义式语言的沉浸隐喻

    从“门罗主义”的实质可见,该政策的基本举措不外乎向内灌输强烈的国家意识,向外则施以后殖民式的开疆拓土。在《黑豹》这部几乎以黑人为全部主要角色的影片中,研究门罗主义及其在语言学领域的运用具有历史文化寻根意义,同时更具有深刻的现实观照意义。影片将历史回溯到了数百万年前的异文明世代,其中最为卓著的瓦肯达文明试图在异文明丛生的混乱世代透过门罗主义式的拒止,而在外部世界之中保留作为最高文明权力擅用的隐喻表达。例如,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内的一场戏中,即有着如下的门罗主义式的语言表达,“这是大英帝国的士兵从我们瓦肯达掠夺来的”“我是物主,现在我要取回失物,令其物归原主”以及“你如何看待你们大英帝国祖先对那些殖民地的疯狂掠夺”“你认为你们大英帝国有为此付出任何代价了吗”等振聋发聩的沉浸隐喻。

    (三)门罗主义式语言的移情反讽

    电影《黑豹》以平行时空设置向观众展现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与文明,其一即是传统的现代文明社会,其二则是高维度的瓦肯达文明。影片充分展现了先进文明对传统现代文明的门罗主义式的降维“回馈”与蔑视;片中和平状态下的瓦肯达风光令无数观众心驰神往,先进的飞行技术与突破维度的自由时空穿梭等更是令传统现代文明难以企及,而隐藏在这些表象化表达之外的,则是对所谓“门罗主义”的反讽式表达。从门罗主义视角而言,只能说瓦肯达国王为了取回被殖民者掠夺的物品而对博物馆进行的降维打击,可以视作门罗主义的“回馈”,由于前情铺垫,观众不会将这种“回馈”视作残暴的侵略、恐袭,反而会在移情心理上支持瓦肯达,倾向于同情这种降维“回馈”。正如片中瓦肯达同族间的对话一样,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只是令观众对单边野蛮的“门罗主义”的“你感受到了吗”的感同身受。该片由黑人演员在美国映现,显然具有了一种向英美等国的“门罗主义”的艺术化移情反讽表达。

    二、 门罗主义的谱系及其民族性

    (一)门罗主义式语言逻辑的语义接缘性

    《黑豹》以影视艺术中技术性建构了一种沉浸隐喻与移情反讽的门罗主义式的语言表达,同时,更进一步地以语言逻辑的语义接缘性,深刻地反映了门罗主义的语言精粹。例如,在表述瓦肯达饱受大英帝国野蛮殖民的同时,在瓦肯达的加冕典礼现场,导演引入了戏剧性的一幕,在瓦肯达内部的另一合众种族宣布其不堪忍受瓦肯达统治的自我意识表达的门罗主义而向王权挑战;这种门罗主义式的嵌套表达显然是好莱坞复杂创制的高明之处。同时,该片亦恰恰以这种门罗主义的向下细分的递归表达,而将英美等国推行的所谓“门罗主义”进行了基于抽象化象征性的强烈解构。片中挑战加冕的另一种族针对片中的男主角特查拉国王进行了基于门罗主义式语言表达的阐述,首先阐释了该种族的“受命于天、问命于天”,继而向特查拉国王提出质疑,“现在你们想要一个连父王安危都不能保全的人登上王位,我们绝对不答应”,最后,其以代言者的先入为主身份呐喊出了“人民绝对不答应”,这种门罗主义精粹式的三段论式的语言阐述,将门罗主义的语义接缘性进行了形而上的表达。

    (二)门罗主义式逻辑语言与民族逻辑语言

    《黑豹》中的语言独具特色,充斥着典型门罗主义的向内灌输向外拒止与扩张的排他性,同时,其语言上的浅表性向哲学高度与理性深度发展,已成为语言学研究与语言学应用的必然。我们甚至可以忽略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贝克莱、休谟等的针对语言认识论的论争,却无法跳过“存在——识知——语言”這一历史文化脉络,而将研究的视野置诸于本片更应遵循这一脉络。[2]从《黑豹》可见,片中的门罗主义式语言的由浅入深,不断地向片中所隐喻与反讽的所谓的“门罗主义”投以思想意识的投影;这种明显的门罗主义式的语义倾向形成了拉斯克与格林视阈下的语言优先于民族性、优先于历史性、优先于文化性的优势表达,而基于门罗主义的更广泛的接缘性使得该片中的语言表达更具语言学意义上的典型价值。影片虽然取材自20世纪60年代的漫画作品,但在影视映像的演绎过程中,电影以其语言中的抽象意涵,而针对野蛮单边的门罗主义”报以透过光影同样野蛮单边式的“回馈”,并由此昭示着黑人崛起的意识正确性。

    (三)民族语言学意向引申

    影片中的门罗主义式语言表达透过语义与语言逻辑、民族语言逻辑等进行了不断地深化。这种门罗主义式的语言表达恰恰是语言学者库恩、皮克特、希尔特等人所苦苦追寻的基于民族性意义的语言表达真谛。显然,唯有语言才能成为世界上任何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历史里程碑之碑铭;这种语言的民族性表达释出,一如通常意义下的针对语言抽象过程中的对于语言源头的追溯略同,其在寻获语源、词源、意源三位一体根源的原始基础之上,由语言学的意义固化基于语言学的语言生态、语言环境、语言应用,从而由此进一步地抽象出民族性所表达的地域、国家、民族的心理特质,恰如门罗主义一词中所昭示的民族性一样,《黑豹》亦以影视艺术技法为观众释出了门罗主义式的基于民族性的语言表达。[3]唯有民族性的语言,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抽象民族、抽象地域、抽象国家的最基本特质。观众从片中的以黑人为代表的抽象化,看到了象征着美国黑人崛起意味的语言表达,而这种门罗主义式的语言表达恰恰为影片建构起了门罗主义式的民族语言学的谱系成熟与完形。

    三、 门罗主义的意义与意向性

    (一)民族主义精神牵系

    《黑豹》中的由语义而语言逻辑,由语言逻辑而语意的深刻表达,为影片建构起了越来越复杂化的门罗主义抽象,同时,在该片的叙事次第递进的过程之中,更进一步地向观众揭示出了更具意象化的门罗主义式语言表达,而其中抽象的谱系及民族性的语言学特质等为该片布下了遍及全片的语言、体认、意识等三位一体的氛围;且基于民族心理特质的民族性的语言逻辑、语言表达、语言意义等为更进一步寻获语言象征性背后的民族主义精神提供了逐级递进的路径;从而为语言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次第。影片中的这种民族性语言意向不断释出强烈的自我意识表达、完善的世界观阐扬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表述。这种由民族主义精神而牵系的自我意识与国家民族意识所建构起来的世界观,显然远比该片中的浅表性视听语言中的表象化意义更为宏大。

    (二)民族主义灵魂回归

    《黑豹》为美国民众散播下了一张民粹主义与国粹主义基于普世意义下多重嵌套取舍权衡的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以语言的语意表达深刻地揭示了透过大英帝国,反讽美国内外双重帝国主义的所谓“门罗主义”的本质。由这种门罗主义式的语言表达所牵系起来的以黑人为表象的泛民族主义精神,以光影的形式向美国民众提出了一个攸关后现代世纪存亡的大课题,而若从该片中门罗主义式的诸如多次重复的“Wakanda forever”等呐喊中,针对语言意涵及其所涉及到的宏大意义表达更进一步地加以深刻探析,则不难发现影片由此更深刻地阐释出了基于施莱赫尔意义下的语言生发学的表达;并在基于语言谱系驱策下的民粹主义分类意义下的历史救赎、历史回溯、历史关联中,影片形成了一种后现代式语言迥异的既分立又融合的语言意象,并由此逐级建构了黑人民族主义精神的升華表达。[4]

    (三)意象化升华

    影片中的民族主义精神牵系与民族主义灵魂回归,为以黑人为代表的美国民粹主义寻获了以影视映像光影所尽情抒发的意象化释放。而从摩尔根语源学意义下博厄斯、萨丕尔、马林诺夫斯基、列维·斯特劳斯等研究视阈下,从国家与社会拒止的结构理论、联系理论、分析理论等探析,由语言所表达的空间坐标建构完形为了一种对民众产生激励的高内聚式的精神凝聚,从而使得门罗主义式的语言表达之中形成了一种秩序消解另一种秩序,一种秩序解构另一种秩序,一种秩序取代另一种秩序的再平衡。可见,该片中的语言表达所逐级释出的门罗主义的意象化,其本质的背后实际上还依托着泛门罗主义的宏大世界观;并进而由此实现了升华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应用意义的意象化升华表达,因此,影片所表达的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领域的黑人意识觉醒。[5]

    结语

    《黑豹》的视听语言以其历史式追溯影射了整个美洲大陆上黑人的集体自我意识觉醒、民族意识存续、存在意识表述等更深层次的黑人自主、自决、自立表达;因此,该片中出现了大量的门罗主义式语言,并且这种门罗主义式的语言表达昭示了黑人群体后现代民族精神的回归。

    参考文献:

    [1]陈征.基于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连续统的语篇言据性分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30-32.

    [2]于海阔.人类表演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语交际能力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3:16-18.

    [3]韩健.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中美《宪法》语篇对比分析及文化阐释[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22-25.

    [4]张会平.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概念迁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10-12,17.

    [5]田延明.语言离散—连续图式表征认知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