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扶贫攻坚战的苍溪路径解析

    苍溪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采取三大模式实施“精准搬迁”,带领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打好了易地扶贫搬迁这个“头号战役”。目前,全县已搬迁入住2947户10837人,建设聚居点19个,新建道路744公里,标改山坪塘252口、渠系62.6公里、蓄水池214个,配套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71个。

    搬迁建设:

    全域规划+统筹实施

    实行“全域规划+统筹实施”搬迁建设模式,让群众精准搬得出。针对全县39个乡镇654个村的3.3万户11.18万人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实际,围绕“怎么搬”的问题,因地制宜,采取以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配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方式予以搬迁安置。一是严格“1+N”规划。围绕“全域规划、多规合一”,坚持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与农旅融合园区、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尽量实现向产业园区靠拢、向城镇靠拢、向适度规模聚居区靠拢。同步规划新居建设、基础设施和脱贫产业,科学编制《苍溪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2016—2018年)》和聚居点、交通水利、公共服务中心、特色产业等专项规划,形成“1+N”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体系。严格面积、成本、户型、风貌控制,彰显川北民居特色,既实现布局与功能配套,又严把人均面积和自筹资金政策“双线关”。二是实行“三联”建设。建立联合参与体系,形成以业主单位为主、乡镇主动监管、群众主动参与的“三位一体”格局,各方协同作战,同频共振;建立并联审批制度,实行“九步走”实施流程,所有资料报备后相关审批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所有项目启动后一律按项目合同金额的30%拨付启动资金;建立联动监理机制,对小型扶贫项目由5—6名群众代表共同组成工程质量监理小组,赋予群众项目建设“话语权”,对建设进度、资金使用、质量安全全程监督。三是推行“四统”管理。实行统一项目管理实施主体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县国投公司作为建设管理单位,组建项目公司(兴苍建设公司)统一负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行统一项目设计、预算和财评机制,分期实行项目实施主体与乡镇、村共同做项目设计、项目预算,统一进行财政评审;实行统一划定片区项目管理机制,全县分9个片区设立项目部,每个项目部落实3—5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对建管问题由村民采取“一事一议”办法自行解决;实行统一项目验收机制,以项目村为单位,实行由项目村自验、项目乡镇初验、县级行业主管部门竣工验收的县、乡、村三级统一验收机制。

    投融资:

    债贷结合+拼盘整合

    实行“债贷结合+拼盘整合”投融资模式,让群众精准稳得住。创新金融扶贫“找钱”,补齐资金短板,“十三五”期间将整合“四个一批”项目资金约55亿元,采取“做大资金笼子、项目捆绑实施、债贷分线运作”方式,通过政府融资打基础,农户补助建住房,涉农项目搞配套,破解易地扶贫搬迁“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承接一批“统贷统还”资金。承接中央预算内资金、中央专项基金、中央贴息贷款资金和省级“政府购买服务”的易地扶贫搬迁省级地方债务资金,共计11.3亿元。二是争取一批金融资金。创新“债贷结合”方式,申请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5.1亿元。积极争取成为全國首批发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券试点县,发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券10亿元。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收益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来源,与天府新区战略合作,计划分4年、每年流转1500亩左右的节余指标,目前已流转节余指标1471.3亩,以29.5万元/亩的价格实现交易额4.34亿元。三是招引一批PPP项目。招引社会资本3.55亿元、总投资4.7亿元的易地扶贫搬迁赵家山安置区主干道工程加快推进,已完成投资3亿元。四是整合一批涉农项目。采取“1+3+N”方式,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主,整合土地增减挂钩、地灾避险搬迁、危房改造三大涉房项目,重点支持贫困户新居建设,统筹交通、水利、农业等涉农资金优先用于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年来共打捆投入涉农项目资金5.5亿元。

    产业扶贫:

    大园区+小庭园

    实行“大园区+小庭园”产业扶贫模式,让群众精准能致富。将红心猕猴桃确定为扶贫第一产业,设立1.08亿元的产业扶持基金,采取“整合+奖补+撬动”方式和“三大路径”推动后续产业持续发展,确保搬迁群众实现稳定脱贫。一是建自强农场强庭园。围绕“一人一亩产业园、三年脱贫超万元”目标,实施“以奖代补”“以购代捐”帮扶贫困户建猕猴桃、中药材、土鸡、生猪、肉牛羊等“自强农场”8500个,带动2.2万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5600元。二是引经营主体建园区。引导和支持工商资本进园区,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7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农民专合社124家、家庭农场581家。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四保三分红”(保土地租金,保农户就近务工,保贫困户零投入创业,保产品订单收购;销售利润二次返利分红,贫困户到户扶持资金入股企业经营保底分红,果品保鲜存储增值分红),带动2.5万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抓盘活资产增收益。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资产变股权、搬迁对象变股民”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推进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分别按1:2:7的比例折股分配给村、组和农户,对贫困户设置扶贫优先股,由新型经营主体年终按股分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试点,盘活农村存量闲置资产1.1亿元,试点村贫困户人均受益150元。大力开发“四荒”土地资源,种植红心猕猴桃2.5万亩,贫困户人均获利115元。全县新建成万亩以上红心猕猴桃种养循环产业园区2个、千亩以上园区7个、产业庭园2300余个;推行猕粮、猕蔬、猕药套作,种养循环产值达1.2亿元;建成红心猕猴桃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休闲农庄37家,旅游观光及服务业产值实现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