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材编写中贯穿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文科建设和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对外语类专业教材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英语专业教材在编写理念上贯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培养人文素质和家国情怀为目标,以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宗旨,注重选材内容的真实性和案例的多元化。
【关键词】英语教材;编写理念;跨文化交际能力
【Abstract】A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in developing new arts and humanities disciplines and the goals of cultivating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alls for the compilation of textbooks for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The compiling principles for English textbooks should be pivoted on the principles of cultivating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national emotion and developing English language competenc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English textbooks are expected to focus on authentic materials and diversifie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ses.
【Key words】English textbooks; compiling principl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作者简介】刘君红,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和三峡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8269,J2018047)和三峡大学高教研究重点项目“跨文化思辨能力发展的ADMIT模式英语阅读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704)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资助。
一、教材编写中贯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英语教材是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对他们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引进的IC教材和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编著的IC教材数量均不在少数,这些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价值定位,兼顾学科基础和能力培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校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教学。然而,全球网络化时代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迅速更新,形成新的文化特点和跨文化交际模式,现有的IC教材逐渐显出不足。部分IC教材的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在体例结构上仿照同类教材的编写框架,或挪用同类教材的材料内容。另有部分IC教材忽视理论传承和创新推介,在核心理论的选择上有较大随意性。还有部分IC教材忽视本土文化特色,过度展现目的语文化,缺乏文化比较意识。为提高教学效率,修订或新编适应时代特征的英语专业IC教材势在必行,因而有必要系统思考教材的编写理念与特色。
在理论层面,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决定了教材编写理念的演进特征,教材开发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从视语言为符号的文选型外语教材,到视语言为知识的语法型外语教材,到视语言为口语交流习惯的会话型外语教材,再到视语言为社会习俗的交际型外語教材,又到视语言为文化的文化型外语教材,理念的变化表明了教材开发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在政策层面,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而且,《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多次提及,外语专业学生应培养“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等”,这些适应和行动能力的集中体现正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规定,跨文化能力是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培养的核心能力,具体体现为“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与评价;能有效和恰当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国标》有关教学目标的设定,给外语类专业教材编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新文科建设的形势下,必须加强现有的外语专业内涵建设,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鉴于此,笔者立足跨文化交际前沿理论,阐述英语专业IC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与特色。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的编写理念
IC教材首先应基于对现有国内英语专业IC教材的分析,合理利用语言学、文化传播学、二语习得理论,以《国标》要求的“外语类专业本科学生应达到素质、知识和能力三方面培养规格”为编写总原则。素质要求具体指“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知识要求是指“外语类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能力要求表现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英语专业教材的编写有待从以语言发展为主旨的传统框架中解脱出来,构建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理论框架,规划设计和编写跨文化英语教材。IC教材主要依托两大编写理念:第一,以培养人文素质和家国情怀为宗旨;第二,以发展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由此,“帮助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成为全球化时代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治理的思辨型、创新型、高层次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1.以培养人文素质和家国情怀为宗旨。IC教材以“人的发展”为重要编写依据,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系统培养。基于全人发展的理念,打开外语教材发展的新视野,摒弃工具性教材的编写观念,把英语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充分融合,将课程思政渗透到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教材编写助力“跨文化交际教学本身就是思政教学”的教学实践。
具体而言,IC教材使用的案例要紧扣单元主题,反映具体文化现象或比较文化差异,富有哲思、启迪智慧,能直观、快速地让学生代入个人情感,体察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社会或自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情操、塑造人格修养、增加文化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此外,IC教材的单元主题内容通常选材于具有一定深度的文化文本,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让学生乐读、享读、深读,引起进一步思考,从文化文本阅读自然过渡到文化语境阅读。所选材料要能够实现主题升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教书和育人这两大教育主题融会贯通。教书是为了育人,因此选择具有人文内涵的教材内容,具有关照社会道德和文化审美的深度,让学生读过之后,能引发进一步思考,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IC教材采用文化对比主题的文本,更能引发学生反思自我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以发展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外语类专业应该把能力培养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并以此作为专业建设成效评价的指标之一。当前英语专业的瓶颈如果能从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方面实现突破,就能从根本上实现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成效。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活动,IC教材不仅从提高语言和知识能力出发,还能实现语言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平衡,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工具。
首先,IC教材在主题上要具有连续性,形成递进或互补的关系。在选材内容上,遵循多角度与真实性原则,以引发学生的探索愿望。在材料的语言难度上,各主题模块之间逐渐加深,并保持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内容关联性和难度层级性符合语言能力发展的循序渐进规律,有助于逐步提升跨文化思辨能力。其次,IC教材在课内外活动任务的设置上要将文化知识性和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充分融合,保证英语专业学生作为语言学习者在语言技能方面的磨炼和作为文化学习者在知识方面的扩充。在任务输出形式方面,IC教材应重视语言和思想多种形式的输出,除了常见的口头陈述和写作,还可以采用表演、文本制作、录播等方式。最后,通过课内外习题和活动任务创建学生课堂活动的合作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积极主动的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由此,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在文化对比与反思中培养了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國标》规定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是IC教材编写理念的原点,也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培养目标。跨文化交际教材建立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上,将跨文化知识、技能、态度和批判意识等贯穿于教材编写全过程。跨文化学习者不仅应掌握文化知识、习得交际技能、发展对异文化的积极态度,而且要培养批判性文化意识,即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有关母文化和异文化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评价。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发展建立在语言平等观和文化平等观的基础上,保持对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理解。语言不仅用于识别、判断和解释文化观念,也用于比较自我与他者的文化观念,表达文化身份。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的语言课程教学贯穿着听说读写译等基础技能的强化。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此外,当代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让我们反观外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新时代的教材编写已经从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和学习效果的检验,未来则会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融合语言与学科内容的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法可以融合在IC教材编写框架中,语言是知识内容学习的媒介和工具,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提高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具备使用英语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华维芬.两套综合英语教材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和《综合教程》的比较分析[J].外语研究,2014(4): 53-57.
[2]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 (2):3-7+90.
[3]文秋芳.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重要原则[J].外语界,2002(1):17-21.
[4]孙有中.思辨英语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6):825-83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