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建议
张可宣
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始终坚持“立足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使命宗旨,随着改革开放稳步推进,迈上了“十三五”的新征程。农商行身肩社会责任,应优化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大力发展普商兼容的零售银行,引导、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展现应有的责任担当。
农商行服务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品牌认知度低,区域单一。农商行属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规模小,虽能弥补大银行服务微小企业和农户的空白,但农村银行在社会的认知度低。而且农商行现代化手段缺乏,便更难吸引到其他年轻人群或高端客户的业务往来,从而难以提升自身品牌认知。并且农商行另一特点是区域单一。区域单一间接导致了客户群体的产业也较单一,因为一个县或市级别的城市,其产业种类毕竟相对有限。
——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 一是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发展,出现了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而农商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以及电子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其他现代银行功能的落后,无法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二是农商行面对既有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也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既有普通的存贷款服务需求,也有各类银行卡支付结算和理财等服务需求,这就要求金融服务品种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多样、服务方式更加便捷。而农商行面对金融产品匮乏,服务方式单一的窘境,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服务对象实力较弱,承贷基础差。一是农商行服务群体年龄结构偏大,群体参差不齐,在推行新型实体经济存在接受困难,新事物的推行往往滞后。 二是农商行自身服务体系及经营发展的问题。三是县域信用环境建设滞后,信用观念淡薄,社会诚信缺失,受众群体意识缺乏。
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建议
——三个提升,支持发展实体经济。一是提升优质服务。农商行具有“快捷服务”的特色,但随着业务的增多,渐渐出现客户长时间排队的现象,農商行要真正突出机制灵活、与众不同的特点,推行网点转型,坚持以人为本,从员工的技能水平、服务态度和硬件设施上下更大的功夫,让客户享受到最便捷、最舒心、最优质的金融服务。二是提升员工素质。农商行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严重匮乏,真正懂得银行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特别是会计、信贷、科技人员稀少。农商行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一方面从现有员工培养一批政治硬、业务精、品德优的复合型员工队伍。另一方面是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从金融高等院校招聘一批会计、信贷、科技专业人员,充实员工队伍;同时,定期组织培训和技能比赛等,发挥优秀员工的带头作用,使员工整体素质得以快速提升。三是提升知名度。农商行在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企业影响力的同时,协调联动,丰富载体,以强势的正面舆论宣传和引导凝聚众心,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力。金融扶贫、爱心捐助为农商行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
——两个创新,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一是创新服务。农商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微细血管”,面对新常态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应坚持政策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要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自身发展战略之中,建立起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一方面与实体经济有效对接,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多样化服务。如主动对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需求,支持农民工、商人返乡创业,并积极探索绿色信贷,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原则,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的能效项目。二是创新产品。第一,根据农村金融服务对象、行业特点、需求差异,细分客户群体,积极开发符合农村经济特点、农户消费习惯的金融产品。第二,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着力点,立足区域经济,围绕地方支柱行业、特色产业及其核心企业、开发多样化有特色的农户、商户贷款产品,开发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产品,通过量身定制,全面提高对特定客户群体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继续加大ATM机、POS机、网上银行等渠道的建设和营销推广,提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可获得和便捷性。切实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效、安全、便捷与优质的金融服务产品,让普惠金融落到实处。
——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加快促进实体经济。一是全面开展宣传培训。运用多种形式,加大金融教育活动教育、宣传,开展好“金融知识进万家”宣传活动。通过丰富宣传形式和载体,做好金融知识宣传和普及。二是加强信用宣传教育,提升客户信用意识,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能力,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作者单位:四川长宁竹海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