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康秋洁 邢月

    

    

    【摘要】美国之音成立于二战时期,在美国的对外宣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之音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多媒体广播公司,通过多种平台提供多语言信息服务。本文以美国之音为例,围绕其发展历程对美国广播的媒体融合进程展开分析。

    【关键词】媒体融合 广播媒体 美国之音

    在高度商业化、产业化的美国广播媒体中,美国之音(The Voice of America,简称VOA)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既不同于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广播网,也不同于以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公共广播电台。该台隶属于美国政府直属的广播理事会,主要播出对象是美国本土以外的国际受众。作为国家对外传播媒体机构中的佼佼者,美国之音甚至被称为“有史以来人类用声音占领意识形态領域的最强武器”,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广播媒体机构之一。尽管近些年来,其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了,但总体来说,在国际新闻信息流动的整体结构中,美国之音依然是占有优势地位的媒体之一。因此,探究美国之音在新媒体时代的媒体融合发展历程,是深入了解国际传播产业未来图景的重要一步。

    一、美国之音概述

    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的广播媒体一诞生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借助于较为成熟的商业社会和传媒市场,各地纷纷兴办广播电台。然而,与国内广播媒体发展繁荣的情况相反,美国是当时唯一一个没有建立官方对外广播机构的西方大国。相比美国,包括荷兰(1927年建立面向远东地区的对外广播)、苏联(1930年底开播了面向国际的多语种广播)、意大利(1932年建立面向海外的对外广播)、英国(1932年面向海外英联邦殖民地开通“帝国服务”)和法国(1933年开通面向海外殖民地的广播业务)等在内的西方多个国家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对外广播机构。纳粹德国也于1933年前后建立了广播机构,专门用于面向特定对象国家(如奥地利)的“宣传”。

    面对这样的情况,美国政府也开始意识到通过广播传播开展国际宣传的重要性。1941年,罗斯福总统成立了美国对外信息服务处(Foreign InformationService,FIS),开始着手开展美国政府的官方对外广播。基于同日本正面展开电波战和心理战的需求,美国政府加紧推进对外广播机构的建立。1942年2月1日,对外信息服务处通过英国广播公司的中长波发射机进行了第一次对欧洲的广播,播音员威廉·哈兰·黑尔(William Harlan Hale)在首次对德广播中发声,“现在我们为您带来美国的声音(We bring you Voicesfrom America.)。”从此,“美国之音”的说法便一直沿用到之后的节目中,美国之音广播也就此正式开播。随后一周内,美国之音又陆续开播了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广播节目。1942年6月,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了负责战时新闻宣传的专门机构——战时新闻局(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DOWI),直接受美国总统领导。美国之音则成为战时新闻局的直属媒体机构,是美国面向国外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窗口。在1943年战时新闻局的年度预算中,近80%的额度都拨给了国外部,绝大部分都用在了美国之音的基础建设上。这一时期,美国之音迅速建成23个发射台,提供27种语言服务。⑤尽管如此,美国之音在二战中发挥的影响仍非常有限,远不及英国广播公司等其他同类媒体机构。

    随着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在美苏冷战时期,美国之音再次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成为美国面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展开信息传播的最主要渠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匈牙利事件、苏伊士运河危机以及美苏首脑会晤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为美国之音提供了绝佳的契机,通过对这些国际新闻事件的及时深入的报道,美国之音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报道能力和国际影响。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迅速扩张,美国之音原有的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发展需求,1983年,美国之音投资13亿美元用以扩充人员队伍、提高技术能力,其间主要有两大举措:一是开办了对欧广播,全天24小时播出;二是成立了马蒂广播电台(RadioMarti),每天24小时对古巴播出西班牙语节目。与此同时,美国之音在播出内容上也做出了重大调整,相比之前的重视意识形态宣传的传统传播方式,此次推出了大量更为丰富精彩的节目内容,以吸引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受众。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之音设在国外的转播台遍布五大洲,播出覆盖范围在世界广播媒体中首屈一指。美国之音每周以43种语言播出1000小时以上节目,拥有1.3亿左右固定听众,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亚洲、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听众通过当地电台收听美国之音的节目内容。与美国逐步巩固的超级大国地位相应,美国之音也真正成为了国际传播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之音的影响力逐步下滑,然而广播理事会为其制定的预算却始终保持逐年上升,从2007财年的1.7亿美元、2009年的1.94亿美元、2012年的2.069亿美元,一直到2017年的2.347亿美元。即便是在遭遇金融危机考验的几年中,美国之音的经费也未曾受到太大影响。

    作为美国政府所属的媒体机构,美国之音被视为是美国实施公共外交、增强软实力影响的重要工具。2013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生效了《现代史密斯一蒙特法案》(Smith-Mundt Modernization Act),放开美国国际广播媒体机构面向本国公众传播的限制。可以说,这一政策变化适应了新的全球传播环境,包括美国之音在内的几大机构得以从根本上淡化“对外宣传”的色彩,以“新闻媒体”的面貌参与国际新闻传播。在此背景下,美国之音的受众群体也不再以地理疆界作为划分的标准,而是以美国利益为最终划分标准。除了海外目标国群体外,国内移民群体也成为美国之音受众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美国之声提供47种语言的广播节目内容,平均每周播出节目超过1800个小时,通过全世界近3000家播出机构,在全球范围覆盖2.37亿受众。

    二、媒体融合发展历程

    回顾美国之音的发展历程,始终都离不开对最新传播技术的积极开发应用。尽管以广播业务起家,美国之音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了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传播的转型。首先是引进卫星传送技术,升级整个传播系统,上星节目不断增多。20世纪90年代初,原本发展缓慢的世界网电视电影中心并入美国之音,大大扩充了美国之音的电视传播能力。随后,美国之音又开始采用广播一电视联播的形式创新广播节目内容,1994年9月,由美国之音制作推出的“中国论坛”(China Forum TV)通过卫星播出,成为第一个联播节目。同时,美国之音还大力推动广播网的技术改造,投入大量资金,完成由模拟广播到数字广播的全面升级,实现了数字化转轨。

    而面对网络技术的迅速兴起,美国之音最初却是保持较为审慎的态度。从1993年开始,美国之音高层才开始考虑将节目内容搬上网络,然而却面临重重问题和阻碍。首先是《史密斯一蒙特法案》明确规定,美国之音只能面向美国本土以外的受众进行传播。除此之外,美国之音内部也产生了不同意见,反对声音认为,网络化将使美国之音的传播内容极大地暴露在受众的监测之中,这对于以传递美国价值理念为主导的美国之音来说风险不小。经过大力游说和多方努力,美国之音的网站终于在1994年1月上线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互联网提供新闻信息传播服务的国际广播机构。紧跟着上线的是英语新闻网站,随后美国之音的其他播出语种网站也陆续上线。2010年11月,美国之音的全新综合网站VOANews.com上线,一周七天24小时持续更新新闻报道。同时,以此网站为入口,用户可以转入美国之音的多语种网站,也可以在此直接访问并免费收听或收看美国之音的節目内容。2012年,网站进行了升级改版,采用“泛陆内容管理系统”(Pangea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进行网页编排制作,通过区块化的页面布局方式增强网页的视觉感,页面设计更加鲜明,便于突出重要新闻信息,使得信息浏览更加流畅,还增强了多媒体体验。到2013年时,VOANews.com的页面访问量达到月均600万人次,而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之音网站的访问量更是飙升到日常的两倍以上。

    从2012年开始,广播理事会对美国之音的预算做出了调整,一方面缩减传统广播业务的运营经费,另一方面在媒介技术和内容整合方面增加投入,尤其是要建立一个立足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并结合社交媒体的新媒体立体传播网络。在此背景下,美国之音在之后的几年中大幅收缩传统业务板块,多个语种的地区性短波、中波业务停播,将发展重心转向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开发应用。

    为此,美国之音推出了一系列移动网络应用,广泛适用于包括安卓、苹果等不同移动端系统手机,提供包括40余种语言的海量播出内容。世界各地的用户都可以通过这些应用平台,免费接收来自美国之音的新闻信息,随时随地收听或收看来自美国之音的音视频内容。除此之外,美国之音移动应用程序的一大特点就是非常重视与用户的交互,不仅开放内容的评论分享功能,还开辟专门板块让用户可以随时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自制内容传送到后台,参与传播。同时,为了尽可能达到最为广泛的受众范围,美国之音至今还持续投入研发并维护适用于Java系统的多媒体应用,在部分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欠发达国家继续争取受众。2014年,美国之音的移动端应用程序凭借出色的表现在全球移动大奖中获评“最佳移动产品”,又在2015年入围了“最佳手机媒体与出版应用程序”,在移动传播业界获得了专业认可。

    在广播理事会于2017年底发布的年终总结中,特别指出美国之音在社交媒体领域表现突出,有力推动了“美国影响”的持续传播。报告指出,美国之音通过在脸书(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多语种账号,有效地在包括缅甸、乌克兰等在内的地区实现了传播覆盖。其中,美国之音在脸书开设的普什图语和达里语@账号,共计在阿富汗拥有超过700万粉丝,而阿富汗的网络用户总数也仅是1000万左右。根据美国之音网站的信息,目前美国之音共开设有47个面向不同地区的多语种脸书账号,以及43个推特账号和43个优特(YouTube)账号。

    三、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

    如今的美国之音,已经建成了一个融合多种媒体内容、跨平台渠道、高交互性的综合性多媒体传播网络。基于其作为美国官方国际传播机构的核心定位,美国之音的媒体融合战略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特点,即根据传播对象地区的特点,灵活结合传统与新媒体传播的多种渠道和方式,尽最大可能地实现有效传播。在美国之音的母机构——广播理事会的发展规划中,包括美国之音在内的美国国际传播机构都面临较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2013年颁布的《现代史密斯一蒙特法案》已经为美国之音进一步发展实现了政策松绑,从而使其可以更为积极活跃地进入传播市场。

    其次,长久以来美国之音在很多国家的主要受众,都是具有英语学习需求的年轻群体,而他们普遍更加适应移动化、交互性的新媒体传播方式。

    再次,在广播理事会的推动之下,包括美国之音在内的美国国际传播机构将进一步实现更大范围的深度资源整合,由理事会专设的数字与设计创新办公室(Office of Digital and Design Innovation,ODDI)主导,实现跨媒体、超平台的融合传播。

    在广播理事会发布的2014~2018年发展规划报告列举的五大优先发展战略中,首要的一条就是:顺应市场需求,实现数字化传播转向。在这样的战略支持下,美国之音紧随时代潮流,从广播事业起家到如今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在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上基本实现了融合传播,用户交互性日益成熟。从长期来看,美国之音仍将是国际新闻信息传播流中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