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观众研究的几点管见
王谦
摘 要:在世界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运动员-观众-竞技场三位一体构成的竞技体育从未改变。但是,在我国竞技体育高度发达的同时,观众却被淡忘了。受金大陆先生体育观众研究的启示,指出加强体育观众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理论建构、经验研究与实证研究3方面的研究路径和应注意的问题,并建议将成熟型观众从理论命题上升到实践命题去加以研究。
关 键 词:体育社会学;体育观众;审美;研究型观众;成熟型观众;金大陆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6-0036-04
Abstract: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world sports development, competitive sports composed of the trinity of athlete, audience and arena never changed. However, while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are highly developed, the audience is forgotten. Inspired by Mr. JIN Dalus sports audience research,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e necessity to strengthen sports audience research, put forward such 3 research paths as theory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as well as issues to be noted, and proposed to uplift mature audience from a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to a practical proposition and study it.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sports audience;aesthetic appreciation;researchful audience;mature audience;JIN Dalu
金大陸先生是我国最早涉猎体育观众研究(从审美的角度)的学者,1987—1989年在《体育与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体育观众审美谈4篇文章[1-4]。这4篇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个别观点或许有失偏颇,但就整体而言,既浸透着作者对体育观众研究的美学素养,又蕴含着对体育运动发展的哲学思考和社会学观照。遗憾的是,在之后的28年时间里,有关体育观众研究较少,特别是美学视角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研究在金大陆4篇文章的基础上对体育观众研究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
1 被淡忘的观众与偏斜的研究指向
在国外,体育观众有3种表述形式:现场体育观众(sport spectator)——现场观看体育表演或比赛的人,电视体育观众(sport viewer)——通过电视观看体育节目的人,体育观众、体育读者、体育听众(sport audience)[5]。吕树庭[6]认为体育观众是以体育竞赛表演为欣赏对象,享受和消费体育竞赛表演这一精神品的个体或人群聚合体,狭义的体育观众是指亲临现场观赛的人群聚合体。体育观众是与体育竞赛相伴而生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在古希腊的体育竞赛中,“观众”这一术语最初的含义是指竞争者和观众为一个整体。“观众”一词可读作“参加者”,一句话“观众即参加者,参加者即观众”[7]。金大陆[1]指出:“从来的体育史都是属于运动员的,观众的因素被淡忘了。所以,用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作参照,就可见到体育研究不自觉地处在一种偏斜的位置上。体育官员,体育教师、体育记者、体育理论家等(从意义上应是最高级、最成熟的观众)理应及时地调整视界,牢牢地瞄准观众这个环节,并进行认真的解析和评述,便可使体育研究在宏观构造上恢复失去的平衡”。如果说观众被淡忘了,体育理论研究指向处在一种偏斜的位置上,从而导致了整体研究结构的失衡,那么,作为“最高级、最成熟观众”的体育理论研究者责无旁贷。金大陆先生所言至今,29年过去了,体育观众研究的境况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截至2016年2月4日,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分别以“体育观众”“奥运观众”“奥运会观众”等为篇名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检索,共得到40篇文章。又分别以“运动员”和“体育场馆”为篇名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检索,分别得到33 502篇和2 324篇文章,有关运动员的研究是体育观众研究的837.55倍,有关体育场馆的研究是体育观众研究的58.1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观众被淡忘到什么程度,研究指向又偏斜到什么程度,可谓一目了然。由此,加强体育观众研究的必要性已无需再赘述。
2 体育理论研究者作为“最高级、最成熟的观众”应如何展开研究
金大陆[1]指出:“体育理论的体系和框架有待调整并跃迁到新的品级结构,研究观众无疑是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并将体育官员、体育教师、体育记者、体育理论家(笔者注:体育理论研究者)等称为意义上的“最高级、最成熟的观众”。如果将金大陆所指的“最高级、最成熟的观众”中的体育理论研究者称为“研究型观众”(下文沿此称谓),或许不无道理。就运动员-观众-竞技场三位一体构成的竞技体育而言,加强观众方面的研究,恢复研究结构失去的平衡无疑是重要的。研究型观众如何展开研究,可能会涉及很多方面,但大体都可被涵括在理论建构、经验研究与实证研究之中。
2.1 理论建构
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8]指出:“电影有专门研究观众的观众学,国外也有对体育观众的系统研究和专著,我们也应该利用奥运会这样一个契机,认准研究观众对体育比赛的影响和作用,研究影响观众观看比赛的各种因素,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观众学”。可以说,这就是一个理论建构的大命题,它本该是由“研究型观众”提出的,但官员走在了学者的前面,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体育理论界对体育观众研究反应滞后。无论是创建多学科视野(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经济学等)的体育观众学,还是将体育观众作为体育社会学(研究人群聚合)的一个专门领域(中层理论或称中程理论),亦或是作为竞技体育学的一个分支,理论建构都是必要的。而这一领域的理论建构,在理论的三层次划分中(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应处于中观理论的位置,即这种理论是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比如,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等[7]。体育观众领域的理论建构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体育观众的构成(定义)、属性、特点与分类;体育观众的由来与发展;体育观众的作用;现场体育观众与电视体育观众;球迷、攻击性行为与暴力;观众(球场)暴力的预警、防范措施;现场体育观众的组织管理;体育观众的培养途径;体育观众的社会阶层差异与表现特征;体育观众的审美心理、观赛动机;体育观众的道德规范;中外体育观众的比较,乃至体育观众研究的方法论等。需要说明的是,体育观众的理论建构是一个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过程。实践为理论建构提供的基本素材,需要通过理论去进行归纳推理,以完善或创新理论;同时,理论又可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并依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理论的解释力(解释的范围、精确度和理论的效率或节简性[9])。
2.2 经验研究
在社会学中,经验研究是和理论研究相对应的。所谓经验研究,指与纯理论研究相对应的另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即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包括访问法、观察法、社会实验法与问卷调查法等。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检索有关体育观众研究的经验研究中,多数是通过问卷调查法的,如“现场体育观众特征的社会学研究”[10]“体育观众道德素质调查”[11]“体育观众社会责任调查”[12]“体育观众现场观赛影响因素分析”[13]等,就属于通过问卷调查法搜集第一手资料的体育观众方面的经验研究。这4篇文章一方面提供了体育观众道德素质、社会责任、现场体育观众的特征和观赛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实践素材,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问卷调查法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第一,调查样本量分别为70、200、1 500和1 790,但均未交代是如何计算得出的样本量。第二,4篇文章中有3篇未交代抽样方法和样本分布,特别是以某一座城市的数据代表我国也欠妥。第三,均未交代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办法,虽然阐明了对问卷做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但未交代是如何具体操作的。第四,4篇文章的问卷有效回收率计算均有误。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问卷调查法使用不规范的问题,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必然会反映到体育观众研究领域。非科学计算的样本容量和非科学抽样产生的样本是没有代表性的。不经过信度与效度检验的调查问卷,是没有可靠性和有效性而言的。体育观众研究应当引以为戒。
2.3 实证研究
如果认为只要是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就是实证研究,这是对实证研究认识的一个误区。实证研究既包括理论层次的研究,也包括经验层次的研究,在理论与经验层次循环往复,“假设—检验”是其核心。
在实证研究的逻辑循环中,既可由现有理论演绎出命题和假设,也可由经验观察、概括上升为理论,再提出假设,但都必须通过经验观察进行检验,以解释、证实某一理论或修正某一理论[9]。目前还没有有关体育观众的实证研究。为了便于理解实证研究,本研究尝试性地摹拟了一个与体育观众有关的实证研究案例。
1)从社会分层理论开始的逻辑演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社会流动加速,社会结构空前分化,并业已形成为十大社会阶层。每个社会成员都所属一个社会阶层,无论是通过电视还是现场观看体育竞赛,又几乎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一名体育观众。随着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职业化的发展,我国球场观众暴力事件开始频繁出现,不僅日益影响到体育赛场安全、文明的秩序,而且已经成为我国和谐社会背景下凸显的不安定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遏制球场观众暴力事件的发生。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观众的教育和培养问题。如果明了这些有暴力行为观众的所属社会阶层,宣传、教育、培养的工作将会更具针对性。
2)产生于既有社会分层理论的命题与假设。
(1)命题:体育观众的暴力行为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通过对以往国内外社会分层与体育研究的梳理,发现在喜欢和经常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方面,存在着统计学意义上的社会阶层差异。例如,社会上层和中上层多喜欢网球、高尔夫、滑雪,甚至良种马比赛和玩游艇等的时尚、高消费的体育运动项目;而社会中下层和底层多喜欢美式足球、拳击、摔跤、赛车、摩托等惊险、刺激、力量,甚至具有一定攻击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由此推导出如下假设:
(2)假设:体育观众的暴力行为均发生在体育竞赛现场,有暴力行为的体育观众多属于社会底层或中下层。如果将暴力行为划分成强、中、弱3个档次,则暴力行为越强,社会阶层地位越低。男性暴力行为者居绝大多数,且多为年轻人;女性暴力行为者极少,且暴力行为较弱。
(3)假设的操作化:现场体育观众的界定;体育暴力行为的界定;划分暴力行为强、中、弱的标准。
3)经验观察。
(1)测量与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地域范围,计算样本容量,选择抽样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和效度、信度检验方法,发放与回收途径等。(2)实施调查,收集资料。(3)测量与分析:确定统计与分析的方法,对回收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4)经验概括。
(1)理论概括与假设检验(回答假设中的3个问题)——提炼研究结论。
(2)理论解释或理论建构:结论虽含有理论要素,但并不直接等于理论。还需要用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概括和解释,为构建体育与社会分层理论(发展社会分层理论)做必要的积累。
3 金大陆眼中的成熟型观众:从理论命题到实践命题
金大陆[3]指出,关于非成熟型的观众,虽然它在人数上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并不代表着成长的方向。单纯从功利出发的观众为非成熟型的观众,而从更广泛的审美、文化、伦理等辐射面出发去观赏体育竞赛的,则属于成熟型的观众。成熟型观众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备完整的立体型的知识结构,他们不仅懂体育,还有丰富的其他知识储备作为其思考问题的基础。所以,他们对运动技术乃至体育文化和体育发展战略的讨论,就能跳出“就技术论技术,就体育论体育”的怪圈,就能很潇洒地置体育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居高临下地用美学、历史学、哲学等的眼光去观照它、评述它。一些具有较高思想水准和理论素养的成熟型观众,很少是直接从体育圈里走出来的,例如,有40多年军龄的王遐方,京城作家理由、刘心武、苏叔阳,羊城作家孔捷生等,都对体育的本质和发展发表过深刻而精彩的评说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应该说,金大陆先生所列举的上述各位只是极少数成熟型观众中的精英。
金大陆先生描述的“成熟型观众”,虽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学定义,但从其描述中大致可以看出,大部分是中产阶层之中比较懂体育的体育爱好者。从理论上说,这些人应该是体育观众的中坚,是体育观众成长的方向,是带动体育观众发展、维护赛场文明、促进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非成熟型观众,使越来越多的观众逐步走向成熟,从而充分发挥他们带动体育观众发展、维护赛场文明、促进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发展的作用。而要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他们组织起来,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成熟型观众的具体标准,对这一标准的探索,“研究型观众”应该责无旁贷。如果有了这样一个相对具体的标准,就可以运用通过调查样本推断总体的经验研究,得到某一场赛事中成熟型观众的比例,就可以得到某一座城市或某一地区成熟型观众的比例。当然,通过研究(包括参与观察、个案研究和追踪研究)还可以获取很多其他相关的信息。例如,成熟型观众与非成熟型观众的区别,非成熟型观众向成熟型观众演变的路径,成熟型观众观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成熟型观众的总体特征和其内部的类差(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成熟型观众群体的组成方式与方法等等。如此,金大陆先生所提出的“成熟型观众”将不再是停留在理论层次的命题,而是给研究型观众的研究留下许多想象空间的实践命题。
本研究只是在金大陆先生体育观众研究的启示下萌生的一点粗浅思考,并未实际进行某个或某方面理论建构的尝试,也未实践经验研究与实证研究,这是个很大的不足。体育观众的研究需要思考,但却不能停留在思考上,由思考到实践应该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张发强[8]指出:“体育观众是连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桥梁和纽带,是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的重要实现形式。”特别是现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使得体育观众扮演着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角色。虽然竞技体育的发展不断吸引、造就了更多的观众,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如何使体育观众从观赏者的角色向参加者角色转换的研究。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体育观众研究如何服务于全民健身将是随之而来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金大陆. 体育观众审美谈之一:运动员←→观众与竞技←→鉴赏[J]. 体育与科学,1987,8(5):9-11.
[2] 金大陆. 体育观众审美谈之二:功利因与审美因的四个象限[J]. 体育与科学,1987,8(6):4-6.
[3] 金大陸. 体育观众审美谈之三:非成熟型观众与成熟型观众的两个层面[J]. 体育与科学,1988,9(3):18-19.
[4] 金大陆. 体育观众审美谈之四:走向竞技场[J]. 体育与科学,1989,10(1):16-18.
[5] 王雪峰,宋金美,肖锋. 体育观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体育文化导刊,2008(8):54-57.
[6] 吕树庭,曾丽,商执娜,等. 第29届奥运会现场观众管理之研究[J]. 体育科学,2005,25(12):7-11.
[7] 宋凯,于秀.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古希腊的体育观众及其行为研究[J]. 体育文史,1996(5):22-24.
[8] 张发强. 让观众成为体育比赛的主体[J]. 体育文化导刊,2005(8):3-4.
[9] 百度文库 第三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EB/OL]. [2016-09-17]. http://wenku.baidu.com/view/23218d21614791711281a.html.
[10] 申亮,王雪峰. 社会分层视野下我国现场体育观众特征的社会学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90-94.
[11] 钟美玲. 沈阳地区体育观众道德素质调查与分析[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1):221-222.
[12] 陈瑞玉,卢亮球. 现代体育观众社会责任调查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3):5-7.
[13] 王雪峰. 南京市体育观众现场观赛的影响因素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6):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