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性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问题

    蔺学峰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德,不仅是社会规范与法则,而且是整个社会修养水平的表现。不仅是个体做人的品质,而且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示范性高中的教育者对德育的认识是有高度的,但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高一招生,公平之中有缺陷。高级中学还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畴,这样的现实就导致高一招生实行选拔性考试,导致整个高中阶段的教育基本上就是以高考为主轴的教育,高考成绩成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最主要标准。社会、家庭、学校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北大清华成为标杆,成为荣耀,985与211大学成為焦点,三本被冷落,高职大专被蔑视。为此,高一招生的时候,品德的考核流于形式,甚至连形式也没有,招生大战时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以分取人被视为唯一公平的机制。这种做法,体制使然,无可厚非。最近几年,不择手段抢夺高分资源的乱象有所缓解,原因是地方行政部门出台了新的政策,规范了招生秩序,收回了学校招生的自主权,由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统一组织招生。不少地方地方政府为确保高考录取率不下跌,或者提升名校录取人数,采取了省级示范学校优先录取的政策,这样一来,一个地方的优质生源就自然归属于示范性高中了。这种招生办法,亏待了非示范性高中学校,也把青年学生及早地三六九等,不利于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中,学生才是最大的资源,不利于学业成绩中下等学生的发展,但对示范性高中来说,的确是一大利好。用这种方式招来的学生,学业成绩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了,唯一困住老师的是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我们承认,分数高的学生,绝大部分在各个方面都比较优秀,但我们必须看到,还有少部分学生并不是品学兼优的,极少数的道德失范,甚至也有学霸式的学渣。班主任绝不能小觑“少数”与“个别”的负面影响力。要知道,千里之堤,有时候会毁于蚁穴。要通过深入生源学校走访、班级活动中的观察分析、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对品行不够优良、或者问题多多的学生,要制定必要的制度、提出严格要求,精准发力,在盯住人的同时,听其言,观其行,攻城拔寨,使他们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改邪归正”。

    二.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轻视乏力。无庸讳言,德育一直是一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极其乏力的课程。全社会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是有高度的,明白德育工作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奠基工程,各级政府都颁发了不少相关文件,“立德树人”之类的教育思想被写成大标语,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张贴,其宣传规模不能说不大,每个学科教学标准中,也都把德育要渗透其中作为主要指标,不能说宣传力度不广,学校与班级的规章制度中,都是清一色的德育为首。应该说,德育意识,深入人心,但实际教育工作中,却并没有被社会、学校、家长像重视学科学习那样,把德育的方方面面切实地落到实处。尽管思想品德学科也可以考试检测试,但德育不光要求学生记住生活准则或者道德要求,不光要求学生能够理性分析社会现象,它是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它要求学生把想的、说的、做的高度统一,而且始终以国家和社会的道德规范为准则。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切中学生的不规范思想和行为,把讲道理与摆事实的方法结合起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规范行为。

    三.对学生德育方面出现的问题过于迁就。青少年在成长中,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他们是在不断纠错中发展的,这是一条规律。只是有的错误小,有的错误大;有的学生错后就会认识到,有的学生一时没有认识到;有的学生会及时改正,有的学生不愿意去纠正。示范高中的学生,学业的优秀,说明他们天资聪明,他们对自己的品行是否端正有准确的判断,但有的学生就是明知故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原生态家庭的影响,造成他们的冷漠、自私、仇恨、暴力等等,比如,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不公正现象,造成他们心里失衡、行为怪癖等,比如社会不良风气给他们的诱导,让他们追逐金钱,向往明星,坑蒙拐骗等,班主任对这些现象既看得明白,又想得清楚,就是不愿意掰破脸皮去说穿,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学业成绩还不错,怕指出他们的缺点后,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习,影响升学率,因此,一次又一次地迁就,学生犯错的心态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时,老师不可收拾了。还有一种现象值得高度关注,即:有的老师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指出学生错误,但有的学生生性好强,性格粗鲁,会和老师顶撞,更有甚者,会动暴动粗,伤害老师,老师将这种情况反映到学校后,有的学校领导不是积极支持老师行为,而是对这些敢于惩戒的老师批评教育,这样,无心中助长了学生气焰,致使这类学生的思想行为越来越出格,形成恶性循环。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