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疾病防治的关键技术
佟荣春
摘要:从鸭养殖的过程管理和常见疾病及防治措施两个方面阐述了肉鸭疾病防治的关键技术,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肉鸭;疾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3-0040-01
在对肉鸭养殖户的养殖环境以及对疾病控制方面进行调研后发现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养殖环境严重污染、疾病控制意识不强、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养殖户一旦发现肉鸭患病,不能作出正确、及时的诊断,常常束手无策或乱用药耽误最佳治疗期。对肉鸭疾病防治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
1 鸭养殖的过程管理
1.1 按鸭的日龄分批隔离养殖
鸭的日龄不同其易感疾病也不同,如将不同日龄的肉鸭在同一舍内混合饲养,一旦出现肉鸭患病,会通过排泄物、饮水或空气传播给免疫力低下的雏鸭。同一鸭舍内,不同日龄肉鸭的存放批次越多,则其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多。将同一日龄的肉鸭进行分批隔离饲养是有效控制该现象发生的有效措施。
1.2 鸭舍的卫生管理
一旦发现肉鸭发病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在饲养过程中要注重对料槽的定期彻底的清洗消毒,因为料槽附着的余料很有可能携带病菌,通过饲料的食入,实现病菌的传播,而且饲料要按鸭舍需求单独分配,禁止将各鸭舍的饲料进行流动添加。定期对鸭舍进行冲洗消毒,在水中添加消毒药物,利用高压水枪,冲洗饲养设备设施、墙壁和角落处存在的粪便及灰尘。肉鸭的日常饮用水也要适当撒入适量的漂白粉进行消毒。
2 常见疾病及防治措施
2.1 里氏杆菌病
该病主要感染2~8周龄的雏鸭,其中2~3周龄最易感染。四季均可发病,但春季多发。育雏的鸭舍空间较小,群体密度大,常存在地面潮湿,空气流通不畅,不能对鸭舍进行定期清理,饲养管理不细致,让雏鸭过早饲喂育成鸭的饲料,都可能诱发该病。主要通过空气是进行传播。
该病的潜伏期为1~3 d。急性患病肉鸭会出现嗜睡、低头、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等现象。眼部和鼻孔会出现浆液性分泌物,导致眼部四周的羽毛粘连脱落。雏鸭腹部鼓胀,粪便较稀、呈绿色。后期处于濒死状态时,雏鸭会出现头部乱动、两肢伸直反张等神经失常的状态。
可对雏鸭在出生后14d和21d时分别肌肉注射1次疫苗,可实现30 d的免疫,保证最易感病毒阶段安全度过。一旦发现雏鸭患病,则可将土霉素或氯霉素按0.04%的比例搅拌于饲料中,连喂3~5 d;也可将每毫升5%恩诺沙星溶液加入1 kg水的混合比例,让雏鸭连用3~5 d;还可以将每吨饲料中掺入200 g盐酸林可霉素,连续饲喂3~5 d。
2.2 霍乱
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特征,各种日龄的肉鸭均易传染,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断水断料、突然改变饲料,气温突变、饲养密度过大等环境应激因素都可使鸭霍乱的易感性增加。霍乱常发病较急,鸭的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口、鼻分泌物增多而引起呼吸困难、摇头企图甩出喉头黏液,腹泻等现象。
抗生素类药物或磺胺类药物对该病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可用复方氨基比林液对每瓶80万U的青霉素钠盐进行稀释,然后对每只肉鸭进行肌肉注射1万~2万U。每天注射1次,连续2 d。同时以每50 kg饲料拌入40~50 g土霉素的比例,对病鸭连续喂食5~7 d。
2.3 鸭副伤寒
鸭副伤寒的病原菌种为鼠伤寒沙门氏菌。该病对雏鸭影响较大,分为急性和慢性,患病特征为精神萎靡、生长发育迟缓、体形消瘦、抵抗力差,有时还伴有抽搐现象,排便较稀且呈灰白色,鼻孔常有分泌物流出。
针对雏鸭的发病状态判断染病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方法。
土霉素、抓霉素、痢特灵等对该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用药量和投药的途径,可依据病情而定。
(1)在雏鸭发病初期,正常进食的情况下,可选用氯霉素、土霉素、痢特灵等药物,按比例与饲料进行搅拌混合喂食雏鸭,一个疗程3~7 d。例如采取土霉素掺拌,以0.06%~0.10%的比例拌入饲料内,连喂7 d。如采用痢特灵,这可按0.03%~0.04%比例拌入饲料内,连喂3~5 d。
(2)若肉鸭病情继续发展,会导致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直至死亡的情况发生,则可以选择肌肉注射氯霉素的治疗方式。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2~3次,观察治愈情况。如果出现明显好转则可将氯霉素粉拌入饲料内喂食3~5 d,巩固疗效。除以上药物,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等也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 小结
通过对肉鸭的养殖环境以及日常管理的要求进行分析,并对肉鸭易患的主要疾病进行症状及主要治疗方法进行列举,根据专业要求以及成功的养殖经验提出了相应存在问题的对应建议。希望能为广大肉鸭养殖户提供帮助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