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四维”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略

    蔡俊

    摘 ? ?要:当前,基础教育对卓越师资的需求超过以往。对现有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检视,不难发现尚存在教师教育协作虚化、师德养成教育缺位、实践教学体系薄弱、创新创业教育欠缺等不足。文章基于新时代教师核心素养的特质,积极探索“一核四维”卓越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關键词:“一核四维”;卓越教师;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11-0086-03

    如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主动适应新时代对师资培养的新要求,是当前教师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已有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承载卓越教师培养重任并取得诸多成果,但距离新时代卓越教师教育的标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基于对师范生成长发展核心素养的考量,积极探索“一核四维”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有益尝试。

    一、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教师教育则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当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演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

    (一)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特质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这些都是当前及今后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要求师资供给高度专业化,这对师资培养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积极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各级各类承担教师教育工作的院校必须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

    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宗旨在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面向基础教育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丰厚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学生观,掌握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合作技能,能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全面育人,具有专业反思与终身学习意识的基础教育师资。

    (二)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师教育形态演进特质

    2018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2.0”具有突破时空展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加快教育变革。对于教师教育而言,教育信息化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教师教育作为教育过程自身必须要实现信息化;另一方面,教师教育的对象——师范生,即未来的教师需要具备信息化理念、方法与手段从事入职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因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有效促进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底色。

    (三)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化特质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指出:“构建追求卓越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全面保障、持续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认证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通过师范认证有利于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更值得提及的是,有利于形成持续改进的新型机制,其目标直接指向卓越教师的培养。

    显然,师范类专业认证不只是提供了标准,更重要的是引导教师教育举办者审视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各个要素是否符合专业认证的要求。专业认证对于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促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是显性的,同时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二、当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对于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有诸多不同表述。一般情况下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及其基本培养方式等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我们既要承认现有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取得的诸多成绩,也要正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教育协作虚化

    教师教育实质是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工作重心还是在职前师范生培养。几乎所有院校都重视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基础教育学校协作,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建构发展共同体,但紧密型实质型协作不够充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基础教育学校参与师范生人才培养过程较少,主要是提供见习、实习的场所,向高校输送部分外聘教师,为高校开设具有基础教育一线的各类讲座等,学科共建共享、课程共建共享等尚为缺乏。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存在“两张皮”现象,相互之间缺少融通。此外,高校开展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诉求不能有效匹配。

    (二)师德养成教育缺位

    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培养师范生要做到“一践行三学会”,其中“一践行”就是要践行师德。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指出要“师德为先”。师德养成是教师教育首先要加以考虑的。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仍存在诸多问题。尽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课程知识向师德的转化并非自发实现。不可否认的是,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发展,有助于加深师范生的专业认同,但是要充分认识到“德”的养成需要多种路径的参与。当前,师德与师能培养的分离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如何将师德养成教育落地生根,仍然值得探讨。

    (三)实践教学体系薄弱

    在强调学科重要性的同时,在许多院校,适合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一是体系不完备,二是体系不合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不够。这是比较直观的问题,不难发现。比较隐蔽的问题在于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学科教学知識(PCK)与学科教学能力(PCA)既具有理论的属性,又具有实践的属性,“理实”合一应是它们的本真表现。实践教学体系不能简单地看作有形的基本功训练,理论课程的实践元素挖掘以及实践课程的理论探索都是应当关注的。

    (四)创新创业教育欠缺

    对不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都意识到要保持学科专业化与师范教育性之间必要的张力,也注意到培养体系的封闭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关系。但总体而言,相对于其他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易忽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教育的方向性明显,入职渠道也较为明确,似乎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与创新创业十分遥远。事实上,从教的角度,教是为了不教,这就需要创新意识与能力作为保证。通过创新教育可以提升学生适应纷繁复杂的教学图景,创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回避教师岗位,而是具备获取不同角色,步入鲜活的生命路途。之所以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因为师范生不只是自己获得发展,更重要的他们将在入职后有意识地渗透创新创业教育,从而促进全民族的创新。

    三、“一核四维”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核四维”是探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理路。“一核四维”,即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生长点,实现“协同育人,涵养师品,理实并举,创生发展”。

    (一)师范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构成“一核”

    核心素养是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师范生核心素养是指师范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满足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能够适应和支撑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指师范生适应未来教育教学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必备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也是师范生专业知识与应用、教学思维与创新、教学态度与责任等的综合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已成为深化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教师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和深化立德树人的核心角色,其自身核心素养的培育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广度与深度[1]。

    积极培育师范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将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能力、态度素养作为本专业核心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专业成长与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励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潜力,成为卓越的基础教育教师。

    (二)职业核心素养培养要素构成“四维”

    1.协同育人之维。以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主动对接地方基础教育需求,持续构建大学—政府—学校(幼儿园)发展共同体,加强与地方基础教育的共建共享,师资的互兼互聘,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开展实质性合作,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2.涵养师品之维。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全程全员全过程的三全育人模式,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培育学生高尚的师德以及教育情怀。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3.理实并举之维。全程构建素质和能力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挖掘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实践元素,重视学生实践智慧培养。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实践全过程,将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整体设计、分阶段安排教育实践的内容,精心组织体验与反思,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

    4.创生发展之维。通识教育与素质提升融通,专业教育与就业创业相对接,引导学生具有创生意识与能力,在经历中发现与理解知识,在应用中寻求发展。本着“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等理念,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根据职业能力养成规律, 开展科研创新活动、课程设计、作品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设计、反思性作业、师生合作研究、创新比赛、学科技能竞赛、教育实习等多种形式组成的实践活动。

    四、“一核四维”卓越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的路径

    人才培养应当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教师教育体系必须转型升级,提升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面向教育现代化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2]。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定位,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反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培养方案与时俱进。明晰师范生毕业5年后预期达成的目标,以此为参考设计后续内容。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有效融通,处理好各类课程学分比例,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沟通衔接,形成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联矩阵。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整体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开放性的课程体系,真正将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推进师德养成

    以“四有”好教师标准作为师范生培养的根本遵循。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积极涵育师范生的“师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汲取文化精髓,传承中华师道。立足地方,建立师德先进典型案例库,以当代教师优秀的风采感染师范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教育者可创设有效情境,形成恰当的氛围。同时还要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并行互融。

    (三)完善协同培养机制,打造研学服务体系

    要以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和卓越教师计划为抓手,推动与地方基础教育系统在师范生教育实践、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学校发展等多方面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3]。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与地方基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协作,积极打造研学服务体系,成立“研学中心”等专业机构。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采取观摩见习、模拟教学、专项技能训练、集中实习等多种形式,丰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体验,提升教育实践效果。

    (四)推动教学质量革命,全面打造系列“金课”

    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构建线上、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 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开展“课堂质量革命”,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思维与能力的提升为主;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教育;从应用知识学习转变为创造知识學习,倡导“两性一度”课堂。

    (五)整合内外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重构教学环境,实现物理空间与资源空间的融合,不断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逐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现有布局基础上实现地域、合作领域的突破。加强实验室对通识选修课程、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科技实践等活动的支持力度。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完善教育实践评价制度,实现实践评价科学化。建立体系完善的教育实践评价标准,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六)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秉持“三转向”立体化育人机制,即在教育主体上从“单”转向“全”,面向全体本科生,而不仅仅专注于少数学生参与的学科竞赛等教学活动;在育人过程上从“分”转向“合”,形成育人方案的系统化、整体化;在育人空间上从“点”转向“体”,从课内延拓至课外、从校内延展到校外、从教材拓展至创新创业方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春海.论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师教育变革[J].青海师范? ?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2]任友群.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优化基础教育师资供给? ? [N].学习时报,2019-10-25.

    [3]蔡国春.改革在路上: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之省思? ? [J].江苏高教,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