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知足常乐》壶的内涵

    周旭平

    摘 要:《知足常乐》壶嘴从壶身胥出,圆中寓方,伸展自然,环形把手与壶身气质相通,规则有序,相扣合缝,整体线面明畅,修饰讲究,一气呵成。形制素雅,工艺细腻,制作大气。壶钮最具特色,非常逼真的塑出一只蝉和一段竹子,栩栩如生。蝉又叫知了,又取竹子的谐音“足”,合在一起,就是“知足常乐”,是很好的寓意。

    关键词:知足常乐;创作内涵;造型特色

    1 前言

    紫砂壶作为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在数百年传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产业,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元素,在茶、陶融合中形成了紫砂壶自身的艺术框架和生命韵律,汇成一个庞大的紫砂壶艺世界,可以说在中国陶瓷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历代紫砂艺人创作了无数造型的紫砂壶,或方或圆,或花或光,有的取材于自然界中的瓜果花木,虫鱼鸟兽,有的借鉴青铜器、玉器、秦砖汉瓦。紫砂壶的创作如果脱离了生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要拥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心灵,创作的灵感才会不断地从脑海中涌现。

    2 紫砂《知足常乐》壶的内涵

    紫砂壶创作应继承传统而又不囿于传统,从优秀传统作品中吸取精华,打破习惯思维定式,创作出具有个性化风格的作品,这是对传承创新应抱的积极态度。紫砂数百年来传播过程的一大规律是“凡是名作,后人必仿之,后人也必创之。”同一壶名,同一品种,艺人们都可以从审美情趣、实用价值出发,在技艺审慎地加以变化造型,使之有别于传统的形制。紫砂壶既是一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做工精良的紫砂壶给人高昂情绪的激发和人气质内敛的含蓄,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维悟性,更有区别于其他壶的“精”、“气”、“神”。柔和委婉的壶体曲线能起到放松人体神经,颐养性情的作用。

    知足常乐,谓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语本《老子》:“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王西彦《古屋》第一部四:“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 一件完美的作品,首先必须讲究选料,其中包括泥色与形式的结合,实用功能与形式美的结合。在设计构思时,要考虑到所采取的工艺过程,手段,技法,其中包括成形时所用泥料的软硬程度,可见泥料的含水量要适当。在制作过程中必须掌握坯件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干燥程度不同对作品的影响。

    《知足常乐》壶身呈圆柱筒状,将生硬的加工的线条感觉演变为曲线,线面简洁明快,刚中带柔、气韵素洁、深沉朴茂,是“材质美、工艺美、内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的统一。

    《知足常乐》壶嘴从壶身胥出,圆中寓方,伸展自然,环形把手与壶身气质相通,规则有序,相扣合缝,整体线面明畅,修饰讲究,一气呵成。形制素雅,工艺细腻,制作大气。壶钮最具特色,非常逼真的塑出一只蝉和一段竹子,栩栩如生。蝉又叫知了,又取竹子的谐音“足”,合在一起,就是“知足常乐”,是很好的寓意。

    紫砂文化,自始至终推崇一种理智的、灵活的包容主义。紫砂文化胸怀开阔,从不走极端;紫砂文化海纳百川,坚持兼容并蓄。所以,无论是儒家弟子,还是道家信徒;无论是出家僧人,还是还俗的居士,都可以在紫砂世界里,找到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家园。此《知足常乐》壶在市场上也有着极大的艺术价值,多在中高档位。上等的紫砂泥材质,协调统一的壶身,匠心独具的造型艺术是考量一把优质紫砂壶最重要的因素。从实用角度和工艺价值来考量紫砂的价值。

    3 结语

    艺术来源于生活,其实我们周围可以用来做壶的题材满眼都是,只是我们要对这些题材加以提炼和完善,中间可以适当补充和拓展;然后转化为紫砂语言,通过自己的双手,将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抟成一把壶。当然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任何题材不可能说信手拈来就能用。我们在考虑题材的表现形式的同时,还要兼顾怎么样才可以让人们了解和接受。一把壶从最初的画稿设计,到做出样来,中间要不断进行着调整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