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刘卓
【摘要】当下,广播剧在其他节目形态的冲击下已日渐式微,本文在对现有的广播剧内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广播剧面临的困境和形成困境的原因,展望广播剧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广播媒体如何发展广播剧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广播剧 栏目剧 发展困境 投入产出比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中最具广播特色的节目类型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广播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涌现出了很多广播剧精品。但是目前广播剧在其他节目形态的冲击下已日渐萎缩,虽然仍有一些电台在制作生产广播剧,但播出需求的锐减导致产量也随之减少。
笔者认为,广播剧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大量广播剧的生产不是靠内在的市场力量推动,而是由外在的行政力量推动,或者是为了完成宣传任务,或者是为了参评相关奖项,这都导致了广播剧不具备能够保证日常或定期播出的制播链条,不能像其他广播产品一样拥有稳定的播出平台,几乎被排除在广播节目运作机制之外。
一、广播剧的分类
现有的广播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媒体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各类主题宣传任务,或者参评权威奖项而特殊策划制作的广播剧,这类广播剧一般较容易获得上级或本单位的资金支持,具有投入资金大、制作周期长、参与人数多、制作精良的优势,节目播出时段和平台一般不固定。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下称北京电台)计划在201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制作一系列围绕首都北京“一城三带”文化主题的广播剧;另一类是作为常态节目播出的广播剧,具有固定的播出平台和时段,这类扣紧时代脉搏、反映生活现实、契合受众心理的广播剧作品容易吸引听众,获得较高的收听率。
而作为常规内容形态的广播剧又包括以下两个小类别:一是展现“叙述写实”风格的、以“打动人心、述说故事”取胜的写实类广播剧;二是融入娱乐化元素、以“轻松陪伴、幽默诙谐”见长的娱乐类广播剧,如北京电台播出多年的广播剧《娱乐七十二变》。为了获得良好的收听效果,这类广播剧需要主创人员付出大量的心力和时间,但得到的回报往往和投入不成比例,如果没有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很难吸引内容生产人员积极参与,难以保证上乘的播出质量,进而导致精品广播剧数量滑坡。
二、广播剧的生产现状
(一)“大制作”广播剧,弹无虚发
回溯近几年的广播剧生产,为承担舆论宣传功能、报道重大宣传主题,各家广播电台推出了不少质量上乘的广播剧。以2016年各省市区广播电台播出的优秀剧目为例,湖南广播电视台广电传媒中心推出的广播剧《好大一个家》,讲述长沙岳麓区长华社区历史变迁中的故事,小故事展现大背景;黑龙江广播電视台推出的单本广播剧《咱当兵的人》,是一部在和平年代向普通退伍老兵致敬的剧目;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策划创作的抗战历史题材广播剧《埋枪》,以1940年发生在长白山深山老林中的抗日故事为背景,着力宣传抗日英雄的抗战精神;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创作的《一念之间》,以一座大桥的垮塌引出事件背后的贪官腐败大案,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彰显了我们党根除腐败的决心和信心。
这些广播剧选题精到、策划精心、制作精良,是广播剧中的精品,它们大都以小人物命运展现宏大的时代背景,好听动人。由于前期准备充分,播出前精雕细刻,这些广播剧冲击奖项往往弹无虚发。
(二)常态播出广播剧,仍有潜力
虽然目前广播市场上广播剧所占有的播出平台和时段日渐萎缩,但紧贴现实生活、反映生活百态的广播剧依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例如:2001年开始,广东佛山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出《佛山一家人》(后更名为《广佛一家人》),讲述了佛山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及其周边的人与事,呈现佛山本土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事件,剧情日期与播出当天日期一致,剧情与新闻事件同步,目前已播出3000多集。
浙江广电集团城市之声生产的原创情景喜剧《阿亮的烦恼生活》,讲述阿亮和蜢子等人在“107酒吧”发生的故事,内容贴近生活、关注热点,主持人阿亮以幽默的语言针砭时弊,从选材、编剧、组织到演播、合成、后期等各环节,都由主持人完成。该作品还通过喜马拉雅FM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
北京电台《故事酒吧的一千零一夜》是北京故事广播于2017年推出的一档故事作品类节目。节目开播半年后,迅速打造了故事广播夜间收听高峰,成为该频率全天市场竞争力最强的时段之一。在合作的新媒体平台上,该节目的平均日点击量近万人次。《故事酒吧的一千零一夜》用广播剧的艺术形式还原真实的人物故事,将真实事件进行艺术升华。栏目立足于“普通人的真实故事”,创造性地以“广播剧”的形式对其进行加工,提升了“普通故事”的艺术性和欣赏性,题材贴近百姓生活。
广播剧在广播文艺中是颇具感染力和生命力的品种,人物对白、戏剧冲突,加上动听的音响和音效,讲述方式娓娓道来,非常符合广播媒体的传播规律,最大限度地营造了声音领域的想象空间。正是拥有这样的魅力和特质,常态播出的广播剧依然具有无限的潜力。
(三)时代语境下的蜕变——娱乐包装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获取信息渠道的增多,受众对媒体的诉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碎片化、娱乐化的播出方式吸引了年轻化的听众,满足了大众“找乐放松”的收听诉求。
目前多家电台有意识地进行广播剧创新,以栏目剧、情景剧、悬疑剧、家庭喜剧、方言情景剧、童话剧、小说剧等浅显通俗、时尚幽默的形态吸引年轻受众。
比如:北京电台体育广播2008年曾播出过栏目剧《奥运到我家》,以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生活为背景,讲述奥运会带给普通家庭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变化,风格轻松幽默。北京电台交通广播2016年播出的《欢乐正前方》周末版《欢乐小院》,由两位主持人扮演欢乐小院的主人公,邀请声音达人参演客串其他角色,保持和延续了娱乐节目《欢乐正前方》幽默诙谐的风格。北京电台文艺广播2007年创立的节目《娱乐七十二变》,以广播剧的形式、轻松的呈现方式、紧跟时事的故事框架,融合相声“现挂”的发挥空间,加上主持人与两位相声演员的默契配合,让节目展现了京味儿幽默的独特品质,在北京广播市场独树一帜。每到春节,北京电台节目制作中心都会策划制作贺岁广播剧,基本定位为幽默情景广播剧,成为春节的收听亮点,也逐渐成为传统。
三、目前广播剧生产面临的困境
(一)新型媒介传播模式的碾压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具有无比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互联网视频,特别是各类碎片化的新媒体内容,以其丰富多彩、便于移动消费的优势占据了人们有限的信息消费时间。广播剧如何在各类音频节目内容中脱颖而出,吸引人们连续收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此外,广播媒体以直播为主的线性传播模式以及流水线、低成本为主的生产模式,也让制作周期相对长、人力耗费较多的“录播精品”广播剧陷入了制作播出的低谷。
(二)广播剧精品难以“叫好又叫座”
承担重大主题宣传任务的广播剧,虽然大都制作精良、质量上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但这类作品过度强调思想性,缺乏通俗性,往往“叫好不叫座”。而且这些广播剧也不作为常态节目播出,很难在听众中形成收听期待,赢得市场。
如何以较好的投入产出比制作出具备高收听率和良好经济效益的广播剧,是目前广播电台面临的难题。很多高投入的精品广播剧由于缺少经济回报,只能作为完成宣传任务的应景之作。
(三)日播广播剧呈现疲态
目前少数还在进行日常广播剧制作的广播电台,现状与前景不可乐观。以北京电台为例,在10个广播频率中,以日播形式出现的原创广播剧栏目只有文艺广播的《娱乐七十二变》和故事广播的《故事酒吧的一千零一夜》。曾经在文艺广播播出的《狄仁杰断案新编》是北京电台有史以来独立制作的最长的日播广播剧,制作播出近300集,节目自2013年8月30日开播后,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份额和听众反响,平均市场份额达到25%以上,在同时段的晚间节目中收听率居于首位。但由于栏目制作周期长、投入回报失衡等原因,自2015年6月26日起,《狄仁杰断案新编》正式停播。
(四)需求乏力回报低,人才流失
造成日播广播剧疲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广播剧为自产自播,没有形成成熟正规的剧目销售渠道和交流市场。一集制作精良的广播剧,制作成本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但卖到市场上的价格仅为一两百元,投入产出比例严重失衡,导致制作方不愿意加大投入。日常播出的广播剧,由于某些廣播媒体版权限制,不能在网络上完成再次传播和销售,久而久之,优秀的广播剧制作人才只好转向其他节目制作领域。广播剧领地日渐式微,难以为继。
以北京电台故事广播日播广播剧《故事酒吧的一千零一夜》为例,目前栏目组只有一位常设编辑,剧本通过与互联网内容平台合作,获得了经过初步筛选的有效故事素材。即便如此,25分钟的广播剧成品,编辑平均要花费3个小时编创稿件、1个小时找演员(北京电台主持人)录音,再花费2~3小时进行后期剪辑。将近7个小时的前期工作投入,远远高于常规节目的制作成本,而回报和一般常态直播节目几乎没有太大差别。
此外,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即优秀的广播剧创意、制作和演播人才匮乏,特别是集这些能力于一身的广播剧人才更为稀缺,导致广播剧精品生产“后继乏力”。
四、广播剧的发展趋势
“声音属性是今天广播多元发展的原点和起点。当广播的频率资源优势消退,与互联网音频和其他新媒体开始拼内容的时候,广播声音传播的本体属性就会被强调”。①广播剧是根植于广播媒体属性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广阔的声音想象空间里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打造广播独特的声音属性,让听众获得特殊的艺术享受。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感染力和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广播剧仍然具有生命力。
(一)广播剧的故事性,让移动人群不离不弃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中最擅长讲故事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将跌宕起伏的剧情、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丰富的音效音响融为一体,还可以自由融合新闻事件、娱乐元素等。这些元素同时出现在广播剧中,非常适合在广播这类听觉媒体中播出,成为极具特色和个性的产品。无论对于固定场所收听、驾车移动收听,还是智能手机等移动收听,广播剧都可以成为很有吸引力的产品,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二)精品剧和通俗剧将成为广播剧发展的两翼
没有创新,就没有广播剧的未来。一方面,具备思想性、艺术性和可听性的精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体现着广播剧听觉艺术、想象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适应市场需求、紧跟时代发展、契合当下语境、接地气通俗化的剧目,一定有着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研究受众习惯的基础上,提供内容和风格多样化的产品,特别是幽默情景剧、悬疑剧、小说剧、儿童剧等各类广播剧,将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三)作为良好的宣传载体,推动文化繁荣
从近年来各地广播剧的创作播出情况来看,广播剧作为广播文艺中的重头戏,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先进人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在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的语境下,广播剧作为拥有广大群众基础和巨大创作空间的文艺形式,必将成为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树立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传播载体,各级宣传部门对于广播剧在承载主题宣传任务、吸引受众注意力方面的能力非常信任,各级广播媒体只要能够提出优秀的广播剧创意,并不难获得政府资金的支持。
五、广播剧发展对策分析
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广播剧需要重新定位,从组织策划、节目形态和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坚持市场化、社会化生产,凸显广播剧的贴近性和陪伴性。
(一)广播剧内容来源的创新
传统的广播剧制作周期长,原创剧本创作投入的时间成本高,可以通过拓展广播剧的内容来源,有效降低剧本编创的时间成本,如挖掘经典文学作品、结合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等进行制作。以北京电台故事广播《故事酒吧的一千零一夜》为例,节目通过与新媒体内容平台资源置换,联合知名主持人、演播艺术家、配音演员打造日播有声故事节目,由于电台拥有节目的有声版权,实现了广播与互联网平台的同步播出。节目组还通过与“凤凰中文网”等互联网内容平台合作,免费获得了经过筛选的有效故事素材,将其改编为广播剧本。剧本在录制过程中,邀请台内擅长演播的知名主持人、台外的著名演播艺术家、配音演员参与录制。
(二)广播剧组织策划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广播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受众无障碍地沟通,打开日播广播剧的门路,让受众既可以成为内容的贡献者,也可以成为节目的制作者。《故事酒吧的一千零一夜》节目组邀请有表达愿望和能力的听众来电台参与节目录制,实现了电台—新媒体—听众三方的互动。节目组曾邀请北京某医院肿瘤科护士来录音棚演播自己的故事,稿件经过剧本化的加工,听起来既有生活的真实,又不乏艺术的动人。此外,还应加强广播剧生产的顶层设计,2017年初,北京广播电视台成立“广播剧创优工作室”,为精品广播剧生产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广播剧节目形态的创新
故事性、趣味性、娱乐性、贴近性是广播剧打开听众耳朵的钥匙,不矫情、不做作、接地气的创作才能赢得听众的心。以北京电台文艺广播《娱乐72变》为例,节目摆脱了传统广播剧的制作模式,以女主持人加两位青年相声演员的呈现方式推进节目。虽是情景剧,但没有固定的剧本,取而代之的是确定主题之后的大量素材,供三位主创人员现场参考、提炼、消化,最后即兴发挥。现场即兴发挥的脱口秀,脱离了传统广播剧一成不变的制作状态,让整个创作过程“活起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传统广播剧戏剧式的结构、多变的场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但实践证明,这种节目的呈现方式更好地发挥了广播“短平快”的特色,反映了时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适合日播广播剧高频率的播出模式,在大大降低了节目制作成本的同时,也成就了这个节目的独特个性。
(四)广播剧传播途径的创新
真正走向市场,是广播剧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要探索广播剧的市场运作机制,通过贴片广告、再销售、节目交换、多次利用等途径降低成本;还可以在互联网播出平台上,通过让主创人员收取点击量分成等方式鼓励创作;同时吸引社会上的资金力量和制作力量参与广播剧的生产,形成活跃的广播剧市场。
注释
①孟伟:《传媒大学教授坚信广播运势:机会巨大,未来两年实现4大突破!》,微信公众号“广电独家”,2017年3月6日。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制作中心)
(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