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从政需常怀敬畏之心常存警惕之意

    摘要:在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下,党员干部若想从政需常怀敬畏之心:一是敬畏人民群众,二是敬畏法律制度,三是敬畏道德规范;还需警惕“两种现象”: “登门槛现象”和“闭门羹效应”。

    关键词:敬畏;警惕;登门槛现象;闭门羹效应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2-0018-02

    在全面从严治党环境下,党员干部若想从政需常怀敬畏之心,常存警惕之意。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过:“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开拓,用权上则要谨慎而行。心怀敬畏,才能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有所为有所不为;心存警惕,才能谨小慎微,防微杜渐。“敬畏”与“警惕”这是党员干部内心深处自我约束的基本底线,也是党员干部安全从政的有力保障。

    一、从政需常怀“三点敬畏”

    翻开十八大后每一位落马官员的案卷,我们都会发现,他们的起点无一不是缺乏敬畏,从“无畏”开始,以悔恨结束。从建国初期刘青山、张子善到十八大后的一些落马官员,无一不是缺乏敬畏之心。所以,在中国的反腐进程加速之际,在制度的藩篱即将扎起来之时,怀有敬畏之心从政尤为重要。

    在从政的路上,党员干部都需要敬畏什么?怎么去敬畏?原中组部部长、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曾经在多个场合中强调:当干部,一要敬畏历史,二要敬畏百姓,三要敬畏人生。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要求干部: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舆论。赵乐际说,领导干部要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人民、敬畏法纪。还有人从公务员职业的角度出发,提出干部要敬畏身份、敬畏纪律,敬畏信誉;从人生出发,提出敬畏时间、敬畏生命,敬畏良心;从客观规律出发,提出敬畏天道、敬畏自然;敬畏理性等等,对于以上“敬畏论”网络上均可查到,在这里就不多言了。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新的历史高度,结合当前从严治党重塑良好政治生态这个大环境,我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党的干部最需要三点敬畏:一是敬畏人民群众,二是敬畏法律制度,三是敬畏道德规范。这三点“敬畏”是我们做官、做事与做人都需要遵循的基本法则。

    (一)敬畏人民群众

    敬畏人民群众首先是思想情感上不忘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抗日故事、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党背后的最大的力量源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生长在和平年代的现代干部,可能已经体会不到人民的重要性,但人民群众在今天依然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我们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人民需要我们服务,我们手中才产生所谓的权力。但现在,有些干部认识不上去,常以精英自诩,视百姓愚民,说的是官话,走的是形式。当我们尽情去挥霍革命年代积攒起来的干群关系时,那么,我们也别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我们已经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再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人民群众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敬畏人民群众的唯一途径就是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做好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对我们的认可是通过具体的工作来衡量的,我们的工作做得好,群众就支持我们;我们违背民意,群众就不会接受我们,群众不要我们,党也不会要我们。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关心群众疾苦,对群众要有感情。对群众缺乏感情,在工作中接人待物就会冷漠、被动,工作方式简单粗暴,比如“城管打人”,有人说“冲动是魔鬼”,不如说其根源还是内心深处缺少对群众的情感与尊重。对群众没有感情,就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对群众没有感情,就不愿做群众工作,这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及群众工作的效果。第二,做好群众工作,还要站在群众角度,尊重理解群众。马克思认为,对于群众的不理解,党有责任和义务去唤醒群众;列宁认为,党的任务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水平,而是带领群众前进;毛泽东面对“伍兰花”事件说:“群众不理解很正常,让老百姓说吧,天不会塌下来”。第三,做好群众工作还要换位思考,讲究群众工作方法。斯大林在看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他认为,党走在群众后面就是落后于群众,在前面跑的太快也是失掉群众。所以,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时时刻刻不脱离群众。

    (二)敬畏法律制度

    敬畏法律制度就是要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对党纪国法始终心存敬畏,党纪国法就是始终悬在每个党员干部头顶上的那把达摩克利剑,时时刻刻在无形中监督着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党员干部只有养成对党纪国法敬畏的意识,才能在工作、生活中时时自我约束,处处自律言行;党员干部只有养成自觉运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办事,做事才能心中有方向,行动有准则,用权有规范。敬畏法律制度的关键在于日常工作中的落实与执行,对公权力心存敬畏,才能严格按照法律制度办事,在工作中才能不打“插边球”,不触“红线”,不碰“高压线”。所以,敬畏,不仅是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的强大内生力,也是党员干部安全从政的重要保障。

    (三)敬畏道德规范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敬畏:一是我们头上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为官的准则是:做人做事不要落身后骂名。2001年6月6日,朱镕基来到清华经管学院,他说,今天我不是来做报告的,是来告别的。他说,我不怕外国人,但是,来到这里,心里还是有点怕…后生可畏啊!他认为,为人比为学、为官更重要,做事不要落身后骂名。他说到了,也做到了。孔子在《论语》其一《为政》开篇就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从事政治管理的人一定要修德,如果一个从事行政管理的人能够做到修“德”,就像北斗星,无论地球怎么围绕太阳转,春夏秋冬季节怎么交替,斗转星移,北斗星始终是众星的核心,其他的星星始终围绕着北斗星在动,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国家从事行政管理的党员干部的德行和人格立起来了,人民就会敬佩你,向你学习,听你指挥。战争年代我们党之所以带领广大劳苦群众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越的战役,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关键就在于我们共产党人用“德”赢得了民心,得民心着德天下。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国家蓬勃发展的今天,“德”依然是“基石”,它不仅是一个人的“地基”,也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说,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而人心的得来关键在于执政者的德行,以德才能服人。所以,对于掌握公权力的人,无论环境怎样变化,都要始终立道德为本,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做人做事才能有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从政需常存“两点警惕”

    从政,除了心存敬畏,还要防微杜渐。开车的时候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一条标语:安全驾驶。但我就从来不往心里去。终于有一天,在高速上我看到另一条与之相似但却充满人性化的温情提醒,令我们很动容便永生不能忘记了!这句话是:小心驾驶才能安全到达。从政只是我们人生里程的重要一段,小心驶过才能安全到达目的地。所以,党员干部在从政途中,首先要有危机意识。不要等到酿成大错、无法挽回的时刻才想起这个最简单的道理。从政还要警惕两种现象:登门槛现象和闭门羹效应。

    登门槛现象:指的是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帮一个小忙。这个发现来自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雷德曼的一个实验:他让研究者假扮成安全驾驶的志愿者,要求他们去走访郊区住在高速道路两旁的一些家庭主妇,实验的目的是请求加利福尼亚人在他们自家的院子前立一块巨大的、醒目的、印刷比较粗糙的“安全驾驶”标语。但实验程序上做了不同的安排。一种情况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将一个写着——“做一个安全驾驶者”的小标签贴在窗户上,或这请求他们在安全驾驶志愿书上签字。对于这个小要求,几乎所有人都答应了。两周后,当他们再去要求,结果发现凡是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有76%的人同意在他们的院子前树立这块大而丑陋的标语。而在这之前没有被访问的家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这项要求。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果你已经答应了别人一个小要求,当他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时,你也有很大的概率去接受她。比如,某个朋友介绍给你一个人,他需要你手中的权利对他帮助,当你帮助他后,然后她开始感谢你,你们也可能成了好朋友。而且是利益上的共同体。这时候,你被他影响的概率就非常高。古人讲,富在深山有远亲。我们一定要学会甄别,慎重行使我们手中的权利,小心那些想方设法与你套近乎的人,因为,他们看重的可能就是你手中的权利。

    闭门羹效应:跟这个登门槛现象类似的还有一个闭门羹效应,也是从政路上必须注意的。就是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之后,如果那人再提一个较小的要求则很容易被接受。这个原理与登门槛现象正好相反。登门槛现象是先提小的要求再提大的;而这个是先提大的,再提小的。这种情况为什么也可能成功呢?这里有一个小技巧,也是利用我们的情面心理:没答应人家大的要求,小的再不帮忙就太不够意思了。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原理之后,再面对请客、送礼、登门拜访者,就应该三思而后行,不要让自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古人讲,无官一身轻,实质上,有官无债照样一身轻。

    参考文献:

    [1]祝卓宏.掌握心理规律 端正从政心态[DB/OL ].北 京干部在线课堂,2014-05-21.

    [2]宋焱.提高情商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N].吉林日 报,2013-05.

    [3]郭继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DB/OL].宣讲家微视频,2016-02-05.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