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理论视角下新民谣中的生态观研究

    王红霞 赵宏玉

    摘要:新民谣作为一种原生态语言,它以底层民众的视角记录着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对揭示民众的生态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Martin 等人的评价理论为指导,以生态观为研究导向,分析了新民谣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研究发现,新民谣中对物值的正面鉴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振的自然生态观;对社会现象的正负判断体现了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态观,对精神信仰与精神困境的语义评价体现了人们修德于内的精神生态观。三种生态观完美结合为完整的生态价值体系,反映了人类对生态问题的重视,体现了人们朴实又深邃的生态文化智慧与生态觉醒。

    关键词:评价理论;新民谣;生态;生态观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3-0008-03

    0引言

    “上山下海问渔樵,预知民意听民谣。”民谣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短篇韵文作品,“其以独特的视角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情感意愿”[1]。“新民谣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针对社会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新事物新现象,由‘相当数量的普通老百姓用朴实的语言对其进行创作、体现其真实情感、并在现代传播方式中不断流传和完善的‘顺口溜。”[2]目前关于新民谣的研究包括其概念界定[2]、韵律特征、时代特色和语言风格以及新民谣承载的美学意蕴和文化内涵[3],同时还有从民俗学角度出发分析其民俗特征的。

    就现有研究而言,学者主要关注民谣语言本体,未能体现民谣语篇的生态意义及其使用者的生态意识与生态自觉,鉴于此,本文以生态观研究为取向分析新民谣中的评价资源如何体现生态意蕴以及表达了人们怎样的生态观。

    1评价系统理论框架

    评价理论是语言三大元功能之人际功能的延伸与扩展,是“新词汇语法框架”。“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Martin & Rose 2003:23)。評价系统由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三个子系统构成,本研究主要运用态度系统。

    态度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核心,它反映语言使用者对所描述对象的态度。该系统由情感、判断和鉴赏体现。情感是态度子系统的中心,属心理学范畴。它表达了“语言使用者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在感情上做出的反应”[4]。情感可以是肯定的或否定的,其实现形式有快乐/不快乐、安全/不安全和满意/不满意。判断系统依据伦理道德和社会准则对人的行为作出评判,属伦理范畴。判断语言使用者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是否符合社团共享的价值观。判断系统主要由社会尊严(social 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实现。社会尊严包括“常规或习惯”“能力”和“韧性”,社会约束则与“真实性”“伦理道德”有关[5],二者均有正负之分。鉴赏系统是对社会现象或物值的评价,属美学范畴,鉴赏词汇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该系统由“反应”“构成”和“价值”体现[5]。

    2评价理论视角下新民谣中的生态观

    生态观是人类对生态问题的总的认识或观点,即人类生态意识、生态反思与生态行为的综合体现,在新民谣中表现为人对自身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态度。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发现新民谣中的生态观主要体现为自然生态观、社会生态观以及精神生态观。

    2.1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自然生态观

    自然生态观是对人与自然生命及其两者关系的生态反思,关注人与其他物种共生共存的生态关系,人对自然生命的爱护即是人与自然生态平衡的过程。新民谣从两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融:即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如:

    (1)“小巴狗,带铃铛,丁零当啷到集上[+情感:高兴]。买菠菜,买白菜,丁零当啷又回来[+鉴赏:价值]。”(《小巴狗》)

    (2)“……高粱笑红脸,棉花乐开花。谷子甩大穗,黍稷直扭哒。玉米捋胡笑,露出大金牙[+鉴赏:反应& +情感:高兴]。到处都是好庄稼[+鉴赏:构成&+情感:高兴&满意]。”(《看庄稼》)

    (1)(2)反映人对自然生命的生态意识:或从事物本身的构成,或从其具有的价值对个体生命进行鉴赏,给予正面评价,肯定了小巴狗、高粱、棉花、谷子等的生命存在与美学价值,进而激发人们对自然生命的正面情感。(2)赋予自然界非人类生命体人的属性,表现出积极正面的生态鉴赏,呈现出明确的生态平等观念。这种欢快的语境呈现出语言使用者与欣然之物、明快之景“高度的情感趋同”,证实了自然之物是人的“命运共同体”,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是一个与人喜乐相通、休戚相关、和谐相生的高度人格化了的存在”[6]。

    (3)“……萤火虫,你飞来;不打你,不骂你[+判断:社会许可:伦理道德]……飞到西来飞到东,飞过屋脊落树上,飞到水边青草中[+鉴赏:构成]……快下来,我保你[+判断:社会许可:伦理道德]。”(《萤火虫》)

    (4)“……拿铁锨,上山坡,快把树来栽[+判断:社会尊严:能力]。深深挖开土……荒山要绿化[+判断:社会尊严:能力]”(《快把树来栽》)

    (3)(4)则从人的生态实践层面反映人对自然的态度。通过判断人的行为来说明其是否符合社团价值观要求,是否具有生态性,如“不打你,不骂你”“我保你”等词汇均属于体现人类伦理道德的正面判断,明确包含着人类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爱护。(4)中“栽树”“绿化荒山”等属于反映社会尊严的积极判断,充分肯定了人类行为的生态意义。

    总之,以上各例或从美学视角对自然之物进行鉴赏,或从伦理道德视角对人之行为作出评价,既描绘了事物的品质、特征和价值,表达了美好的事物带给人的愉悦的情感,又对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人的行为给予认可或赞许。通过将人际道德延伸到人与万物之间,构成了人与万物和谐一体的整体生态,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积极正面的生态保护观和“生态取向” [7]。

    2.2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生态观

    社会生态观指对于社会中的人的关注以及对高于人的社会的关注,“社会生态问题本身就是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制的问题”[7]。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构成了社会生态观的核心,它隐含在人们对于现存社会制度的反思中,体现在个体对国家命运的真切关怀中。在新民谣中,表现为对清正廉明的社会制度的赞许和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批判。

    (5)“土地分到户,盖起新瓦房,分到了责任田[+判断:社会许可:伦理道德]”(《土地分到户》)

    (6)“……五保老人笑吟吟[+判断:社会许可:伦理道德&+情感:高兴]……月月照发养老金[+判断:社会尊严:能力]。”(《月月照发养老金》)

    (7)“吃的是细粮,住的是瓦房,花不了的钱存银行[+鉴赏:构成&+情感:满意]。不受欺,不受骗,日子过得如心愿[+鉴赏:反应&+判断:社会许可:伦理道德]”(《多亏政策能兑现》)

    (8)“大河没水小河干,小河涨水大河宽[+判断:社会许可:真实性&+情感:安全]。家家户户讲勤俭[+判断:社会尊严:常规/习惯],国富民强大家欢[+判断:社会尊严:能力 &+判断:社会许可:伦理道德&+情感:高兴&满意]。”(《国富民强大家欢》)

    (5)~(8)使用表达正面价值的评价语义资源对社会制度与政策进行积极判断,也有对现象本身的正面鉴赏。(5)(6)中“分田责任制”“笑吟吟”等正面词汇反映了国家政策造福人民,分田责任制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新局面、新制度的肯定,流露出语言使用者积极的情感与判断,属于满意/不满意情感资源。(7)(8)中“吃细粮”“住瓦房”“日子如心愿”是对百姓美好生活本身的正面鉴赏,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过上了好日子,老百姓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8)以大河小河比喻国家与个人之间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通过这些评价资源呈现出一幅政风宽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画面,说明良好的社会治理不仅造福百姓,同样生态优美。

    (9)“……要当官,靠后台[-判断:社会许可:伦理道德]。抓住权,喝茅台,有了钢材和木材,为儿为女好安排[-判断:社会许可:伦理道德]。”(《当官靠后台》)

    (10)“升官的,溜须拍马,发财的,投机倒把,表彰的,弄虚作假[-鉴赏:价值 & -判断:社会许可:真实性],贫困的,遵纪守法。”(《升官的》)

    除了正面评价之外也有对当时社会弊病的负面评价,如(9)(10)揭露了改革开放以来在提干、经商、干部政绩考核上的不正之风,“投机倒把”“弄虚作假”等负面判断词汇折射出劳动人民对社会上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愤懑,隐含着人民群众的忧虑之情,同时也是对政治清廉、国家繁荣、生活幸福的渴望。

    综上可知,社会生态如实反映了某一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整体面貌,展现了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喜悦、赞美、忧伤、怨憤兼而有之。新民谣中既有正面的判断资源传递有效信息,代表评价主体积极的态度以及社会的繁荣稳定,又有负面的评价手段来表达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斥责以及对完善的社会制度与管理的渴望。

    2.3人与自我统一的精神生态观

    “‘精神生态,顾名思义指精神生命的存在与演化状态,通常包括人性、道德、良知、思维、习惯等形而上意识要素在内的精神状态或精神系统,以完整、自足、不受干预的方式独立运行,始终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对生态系统产生着巨大的能动作用。”[8]新民谣中既有追求正直善良的精神旨归,又有沉迷于物质的拜金主义,还有指导人类价值追求的劝诫歌,如:

    (11)“大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从小是个苦孩子,长大是个女民兵[+判断:社会尊严:韧性]。”(《刘胡兰是英雄》)

    (12)“读的书多胜大秋,不用耕种自然收[+判断:社会尊严:能力]……”(《读书好》)

    (11)(12)属于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英雄”“女民兵”为正向的社会尊严。(11)中刘胡兰属于精神上完美的人物,她拥有高尚美好的品德,带给人们力量与安慰,使人们追求勇敢、正直、善良和爱国的精神气质。(12)中以“读的书多胜大秋,不用耕种自然收”这一正面判断表示人们开始接受文明的感化,由愚昧无知逐渐向文明蜕变,实现人与自身精神的统一。

    (13)“有个姑娘心儿歪,一见有钱眼就开[+判断:社会许可:伦理道德]。”(《见钱眼开》)

    (13)则以判断的负值来批判社会中的拜金主义,揭露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软弱、世俗、拜金等扭曲的精神生态,致使迷失于物质世界,陷入精神生态困境。

    (14)“……娶妻不把娘恩报[-判断:社会许可:伦理道德],就怕天理不容你……干好事,老天保佑你福录至……莫要赌……莫游闲……不可欺,邻家妇女不可欺。别贪花,贪花为儿把命搭。别喝酒,酒肉之徒不是真朋友……勤劳节俭精打算,全家和睦方有好日子[+判断:社会尊严:韧性]。”(《十劝人》)

    (15)“庄园不大房数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来晚也甜。粗布遮体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鉴赏:构成]。”(《知足者常乐》)

    经过一正一反的对比,(14)(15)进一步引出劝诫歌作为人类精神追求的指引。(14)借积极的判断资源劝诫人们放下对浮华的贪婪,留住真诚、朴拙与纯净的心绪,从而实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9]。(15)以鉴赏的正负值来传达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对主体影响或反应等评价,人在自我反思中逐渐形成“知足常乐之德”,体现主体注重德性与素养的提升。

    总之,生态观从最初的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自然生态观,逐步扩展为追求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社会生态观,再到关注人的内心和精神层面的精神生态观,这种转向体现了人类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同时,对人类精神存在的思索与探寻可“唤起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并积极引导生态行为[10]。

    3结语

    本文运用评价理论分析了新民谣中的生态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生态关系。首先通过人的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展现了人与其他生命和谐互动、息息相通的自然生态观,其次,通过对清正廉明的社会制度的赞许和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稳定、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社会生态观的追求,最后由精神信仰、精神困境再到德性兼修的生态劝诫表达了精神生态的重要性。三种生态观完美结合为完整的生态价值体系,体现了先民朴实却又深邃的生态价值和文化智慧[6]。

    参考文献

    [1]张文杰,王洪所,王运歌.“诗可以怨”:社会转型前后的平民话语与政治期待:从民谣传播特征看中国当代民谣的平民立场与诗学价值[J].青海社会科学,2012(2):157-161.

    [2]郭远.新民谣的情教功能:从评价论的角度分析[D].上海:上海大学,2012:21.

    [3]董德,程革.民谣,当代中国人心中的诗酒田园[J].文艺争鸣,2019(5):194-198.

    [4]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6):13-20.

    [5]Martin,J.R.& White,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 &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6]任重威.《詩经》生态价值观的认知形态与现实意义[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4):15-25+111.

    [7]刘玉梅,王术芬.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以Thomas Nashe的《春》为例[J].外国语文,2019,35(5):91-97.

    [8]李常磊.福克纳与莫言生态伦理思想内涵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4(5):58-66.

    [9]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辛志英,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2013,34(3):7-10+31.

    (责编:王锦)

    作者简介:王红霞(1994—),女,甘肃定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