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现实作用

    张海燕

    [摘要]东江革命历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特殊区域文化。它包括抵抗外敌侵略、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文化、孙中山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帝制的民主革命文化、国民政府为实现全国统一所发动的东征民主革命文化、东江工农运动和东江流域苏维埃革命文化、东江纵队抗日爱国文化等丰富内容。具有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特质,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特质,胸怀大局、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特质,心系桑梓、团结御侮的爱国爱乡特质。大力弘扬东江革命历史文化,有利于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利于维护地方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党员干部更加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关键词]东江地区;革命历史文化;内容;特质;时代价值

    “东江革命历史文化 ”,是指以广东惠州为中心的、从1839年至1949年百余年间东江地区革命斗争的历史文化。它是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特殊区域文化,是中国宏伟的革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的东江地区,得革命风气之先,社会变革浪潮汹涌澎湃。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间,在数万平方公里的东江大地上,发生了历史上为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革命运动。鸦片战争之前的虎门销烟,太平天国早期洪秀全的革命活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多次起义,都发生在东江地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大革命时期闻名全国的农民运动、两次东征,土地革命时期的全国第一批苏维埃政权、南昌起义军和广州起义军余部鏖战东江的战斗历程,抗日战争时期驰名海内外的东江纵队的成长壮大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抢救文化人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粤赣湘边纵队参与全国解放的斗争,都发生在东江地区这块热土上,从而使东江革命具有了全国性的重大意义。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周恩来、廖仲恺、邓演达、叶挺、彭湃等一大批历史著名人物在东江地区的革命实践,更使东江革命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新的历史时期,东江人民通过大力弘扬和发展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以东江革命传统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已经将惠州建设成为中国南海之滨美丽富饶的现代化石化数码新城、全国文明城市。因此,深入研究和挖掘“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丰富内涵、凝聚推动惠州改革发展稳定的正能量,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

    东江地区的概念始用于20世纪上半叶的民主革命时期,泛指以惠州为中心的广东东部地区。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东江地区包括现在的惠州市、深圳市、东莞市、河源市、汕尾市、汕头市、揭阳市、潮州市、梅州市以及广州市的部分地区。面积6万多平方千米,人口600多万。抗日战争以后,东江地区主要指广东省内东江流域地区。

    近代以来,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一代又一代的东江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形成了璀璨生辉的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从东江革命斗争历史进程来说,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主要包括抵抗外敌侵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史文化,孙中山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帝制的民主革命文化,国民政府为实现全国统一所发动的东征民主革命文化,东江农民运动和东江流域苏维埃革命文化,以及东江纵队抗日爱国文化。

    (一)抵抗外敌侵略、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文化

    抵抗外敌侵略、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文化指的是从19世纪40年代以来,林则徐带领爱国官兵和东江人民进行禁烟抗英的爱国斗争。由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灾难深重的东江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接连不断,举行了一次又一次农民起义,为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给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统治以沉重打击。

    (二) 孙中山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帝制的民主革命文化

    民主革命文化指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了追求民族独立、民族自由和民生幸福,推翻封建帝制而进行的革命斗争。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孙中山先后在全国策划了10次武装起义,其中在惠州就策划了著名的三洲田起义和七女湖起义。

    (三)国民政府为实现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所发动的东征民主革命文化

    东征民主革命文化是指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在东江工农运动的积极支持配合下,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的讨伐叛逆陈炯明的革命斗争。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广东革命政府举行了两次东征。东征的目的是扫清盘踞东江的陈炯明叛军。东征的胜利,一方面促进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为后来的国民革命政府的北伐、平定全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它对东江地区工农运动的广泛开展、工农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以及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组织的建立、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东江工农运动和东江流域苏维埃革命文化

    苏维埃革命文化指的是在长达10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江人民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斗争历史。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军先后进入东江地区后,配合东江工农革命群众,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率先于全国进行了土地革命,率先于全国开辟了革命根据地,率先于全国创建了包括高潭区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在内的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并因此而影响、推动整个东江地区土地革命斗争深入发展、革命根据地和工农革命武装发展与壮大。

    (五)东江纵队抗日爱国文化

    东江纵队抗日爱国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游击队创建东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历史。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在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在日、伪、顽夹击的险恶环境中,创建了蜚声海内外的抗日劲旅东江纵队,开辟了东江抗日根据地。以东江抗日根据地为主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东江纵队历史功绩还包括营救被困于沦陷后的香港的中国文化界精英和著名民主人士,以及他们对后来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巨大影响,同时团结了众多的华侨和港澳同胞共同参加抗战,展现了他们的抗日爱国精神。

    二、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的鲜明特点

    (一)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特质

    系统回顾东江革命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东江地区的革命,在每个阶段,在中国,几乎都是率先进行的。

    1、1839年发生于东江地区的虎门硝烟,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这次硝烟,首次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坚强决心,并以行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序幕。

    2、大革命时期,东江地区的农民运动,是中国最早发起的农民运动。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组织创建之后,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较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彭湃,于1923年1月1日首先在海陆丰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总农会,仅几个月的时间,改称为惠州农民联合会、广东省农会,农民运动扩展到整个粤东地区,会员达13.4万人。东江地区的农民运动和农会组织,为全中国的农民运动作了示范。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东江地区建立了全国第一批苏维埃政权。1927年国民党当局在广州发动“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中共东江党组织领导东江人民举行反蒋武装起义,先后建立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1927年11月中旬,东江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批苏维埃政权。1928年3月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丧失后,中共东江特委先后以八乡山、大南山为中心,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5月建立了东江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形成了面积达三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达二百多万的东江革命根据地。

    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批人民军队在东江地区创建。1927年10月—1928年1月,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在东江地区分别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简称红二师)和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后简称为红四师)。红二师、红四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批人民军队,这批部队的战斗历程,为人民军队的创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东江地区也是人民军队诞生地之一。

    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东江党校,是我党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党校。1928年1月中共东江特委在海丰县城创办东江党校,下设教务处和经理处。学员来自中共东江特委领导的各个县党组织,学员二十多人,学习时间一个月,课程有“土地革命的理论和实际”、“苏联十月革命经验”、“党的组织”、“宣传技术”、“作战术”等。

    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东江党组织制定并实践了第一个土地法规《没收土地案》。1927年11月中旬,东江地区第一批苏维埃政权成立时,在海陆丰先后召开的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大会讨论通过了没收土地、杀尽反动派、改良工人和士兵生活、抚恤烈属、取消苛捐杂税、妇女和青年问题等决议案。《没收土地案》及其后的分配土地的革命行动,为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运动的实践揭开了新的历史一页。它宣告了旧式土地革命历史的终结,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第一个运用于实践的土地法规,并作为新民主主义土地革命运动的起点而载入史册。

    7、抗日战争时期,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是第一个由爱国华侨和港澳同胞组织的抗日救亡群众团体。1939年1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惠阳淡水成立,叶锋任团长(简称“东团”)。东团成立后,分赴东江各县,积极开展赈济灾民、宣传抗战、组织民众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救亡团体、发动募捐、慰劳抗属等一系列活动。东团在动员华侨抗日的实践中,为东江人民的抗日救国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8、与八路军、新四军齐名的东江纵队,把抗日游击战争从农村推进到敌占区的香港及沿海城市,成功地创造了大城市和沿海抗日游击战争的典型范例。这支抗日武装在孤悬敌后,远离党中央、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处于敌伪顽夹击的艰苦环境中,他们在广九铁路沿线的破袭战,使该地区成为日军哀叹的“治安之癌”。他们参与香港秘密大营救,成功营救了800多名文化名人和其他各界精英,成就历史的“惊天壮举”。他们配合盟军的情报工作,冒死营救盟军飞行员,把中华民族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合作铭刻在华南地区。他们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成为我党在华南敌后的重要支撑,也成为党中央派遣“南下支队”准备建立五岭根据地的决策依据。

    东江地区人民在革命探索中许许多多开拓性的实践,以及在这些实践中铸造的创新精神,是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的最突出品质。

    (二)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特质

    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中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特质,是指东江地区的革命者,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从1839年的虎门销烟到1949年东江地区的全面解放,东江地区的革命斗争虽然有跌宕起伏,但一直没有断线,一直没有停止过革命斗争。百年革命斗争中,东江地区多次革命运动被载入中国近代史和广东革命历史册。东江地区的革命人民,在这些重大的革命运动中,不断地推动革命运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东江革命的过程中,党领导的东江人民革命队伍,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和困苦,但是,广大革命者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坚持斗争。1935年6月,东江革命根据地丧失以后,红十一军军长古大存,手下只剩17位红军战士。他率领这些战士,日伏夜行,坚持战斗两年多。在远离党组织,远离苏区人民群众的崇山峻岭中,风餐露宿,不知经历了多少艰辛,最后,又深入群众中建立党组织,发展革命队伍,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誉。

    (三)胸怀大局、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特质

    东江革命历史上,自我牺牲精神是东江人民的突出特点。在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的熏陶下,东江人民懂得革命总是要以少数人的牺牲来换取大多数人的幸福。

    据不完全统计,东江地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有1.8万人之多。其中有彭湃、阮啸仙、刘尔崧、张善铭等著名共产党人。红二师、红四师的指战员,有2000多人在东江地区为人民献出了生命,占这两支队伍进入东江人数的80%。

    在东江革命的过程中,为革命献身的人民群众也有很多。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仅惠阳县高潭区(今属惠东),就有几千人为革命献身。当时被敌人杀害的达2800多人,有400多户全家被杀绝。仅有千余人的中洞乡,惨遭杀害的就有700人,绝户达到160户。就是在这样的血腥屠杀中,东江人民坚信革命的胜利,坚信理想的实现,坚定地跟着共产党,直到革命的全面胜利。高潭烈士纪念亭有一副对联:“生为革命战斗鞠躬尽瘁为人民、死为革命献身完全为了主义真。”据介绍,牺牲在高潭的革命烈士中,不乏归国华侨、官员后代、富家子弟。为了信仰,他们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闹革命。

    东江纵队在抗战胜利后,为了顾全实现国内和平的大局,坚决执行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的协定,毅然离开征战多年的家乡实行北撤,而在集结途中面对国民党广东军事当局妄想乘机消灭的企图,东江纵队各路武装始终以大局为重,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冲破重重阻碍最终胜利达到目的地。主力部队北撤山东解放区发展为两广纵队后,留下的8000余名东纵战士一夜退伍复员,至解放战争打响,复员战士又重新归队,组成粤湘赣边纵队继续与国民党部队作战,后与南下的两广纵队会师在解放家乡的战场上。东江纵队屡经更名整编,分、合、并、撤,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默默地作出奉献和牺牲。

    (四)心系桑梓、团结御侮的爱国爱乡特质

    百余年的东江革命,始终突出了反对外来侵略的主线,从林则徐禁烟到东江人民抗击日寇的斗争,从南下红军到抗日华侨,不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管是共产党人还是民主党派人士,东江的革命者都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家国情怀。

    当中华民族处于灭亡的生死关头,海外东江儿女纷纷舍弃优裕的生活,共赴国难,一心救国。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500多名华侨子弟和港澳青年先后回来投身抗战。1938年10月,东江部分地区沦陷的消息传到海外,南洋惠属侨胞即于10月30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大会,成立“南洋英荷两属惠州同侨救乡委员会”,组织10万侨胞支援抗战。1939年1月,成立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全力支持东江地区的抗战。例如,曾生为培养海员子弟,说服母亲变卖田产所得资金,创办了“海华学校”,后来全部教员和大部分学生都先后回到东江地区参加抗日战争。民运队长张贯一把结婚戒指典当成现金,用来办榨油厂,帮助群众生产度荒。

    东江纵队在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分割、包围、夹击的情况下,艰苦作战,风餐露宿,挨饥受冷,挖野菜度日,但都不能消磨他们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意志。他们拿起简单的武器与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敌人作殊死搏斗,他们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前仆后继,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例如,港九大队女中队长方兰的母亲冯芝在香港做义务交通员,为掩护同志挺身而出,牺牲在日军的牢笼中;曾任新丰县工委书记、后调入东江纵队的陈宜广,不幸被日军俘获,他拒不投降,最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倒在敌人的屠刀下。

    三、弘扬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的现实作用

    东江革命历史文化具有科学性、包容性、群众性和区域性。它的形成,是科学理论、革命实践经验和东江地区优良的民风民俗的相互结合。它产生于人杰地灵的东江大地,传承了东江地区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地域性特点相当明显的革命历史文化。弘扬东江革命历史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建设的繁荣、文明、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力弘扬东江革命历史文化,有利于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东江地区毗邻港澳,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 东江百姓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人性化、思想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用东江革命历史文化重塑人民的理想,重新唤起人们对真理的确认,带领群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历史上,东江地区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的自然经济状态。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外国资本的侵入,这个地区,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而封建主义的经济体系仍然在农村中占统治地位。东江地区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也曾经有过农民的革命斗争,有过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政党企图领导革命,并曾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最后都失败了。直到东江地区建立和发展了党的组织,并由其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因为东江的共产党人,一开始就用马列主义的一般原则作指导,来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领导工农运动。例如,在土地革命的初期,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红二师、红四师进入东江地区后,迅速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这两支军队进入东江直到年关暴动,东江地区20多万人民群众举行了几十次各种规模的暴动,取得了推翻海陆丰旧政权,成立苏维埃政权的胜利。而在东江革命史上,党组织被破坏最严重的时候,也就是革命最低潮的时候。因此可以说,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也从一个侧面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指南。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运用马列主义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武器为指导,并将它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和发展了对中国人民起动员、鼓舞和指引作用的先进理论和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不愧为站在时代前列,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并作出最大牺牲的党。东江地区的人民,正是从党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先进性,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和意志的忠实代表,从而自愿地选择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在党的领导下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奋斗。

    在和平年代,东江地区的广大党员作干部,带头坚定信念,坚定信心,没有被各种噪音、杂音所干扰,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心无旁骛谋发展。惠州的党员干部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务必强化艰苦奋斗、求大发展的气魄;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三高”:高水平谋事,高效率办事,高风格处事。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把全市人民的智慧力量更好地凝聚起来,把惠州精神、惠州力量更好地提振起来,同心同德、攻坚克难,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推动惠州改革发展稳定的正能量。

    (二)大力弘扬东江革命历史文化,有利于维护地方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长期的社会实践证明,文化对经济发展能够产生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东江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城市,得益于其临近海洋的区位优势及特殊经济政策发挥的支撑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又与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例如,在社会理想上,东江革命历史文化倡导革新;在人生哲学上,它重视人民需求的作用;在价值观上,它倡导重义也重利,公平与效率兼顾,以人为本;在社会道德上,倡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这些,对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位于东江地区的深圳市提出要把深圳建设成为将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现代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1987年,提出了以东江文化精髓为基础的“开拓、创新、献身”的特区精神。1990年,进而补充概括为 “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1994年初,深圳提出了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在内的四项基础教育(即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学生品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国防和法制教育),不断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人的国防意识、法制意识。在四项基础教育中,充分应用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的内容,作为教育的思想基础,收到很好的效果,对经济建设发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惠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也是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初期,惠州市作为东江地区的中心,虽然没有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但是,当这个城市一朝进入文化觉醒时,自觉用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的文化灵魂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时,便很快地进入了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新的历史时期,惠州形成了“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惠州精神,形成了“信念坚定、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报国为民、敢于担当的爱国主义,和衷共济、开放领先的国际主义”的东江纵队精神。在东江革命历史文化这一强大的精神动力的推动下,惠州的社会经济保持高速发展,连续十多年经济增长速度名列全省前茅。30年间,从南方一个边远的边陲小镇快速发展为一座工业新城,英荷壳牌、三星、LG和中国海洋石油、中国联想等中外著名企业在惠州建立了生产和研发基地,形成了以石化、数码为支柱产业,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商贸物流、汽车零配件、纺织服装等产业共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连续三次以全国地级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三)大力弘扬东江革命历史文化,有利于党员干部更加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百余年的东江革命,向我们展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被称为“广东的井冈山”高潭,是东江地区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之一。高潭的中洞村,既是当年东江地区党、政、军(地方割据农民武装)指挥机关所在地,又是南昌起义军余部和广州起义部队余部进入东江后分别改编的红二师、红四师师部所在地。在血雨腥风的环境下,人民群众为部队抢救伤员,掩护失散的战士,为部队解决粮食给养,提供情报,用鲜血和生命保存了革命的星火。部队被围困在山上,中洞的群众你一斗我一斗,秘密将粮食集中起来,将大米装进洗净的尿桶里,密封后再在上面放肥料,然后由群众装扮成下田施肥的模样,冒险通过敌人封锁钱,把粮食送上山。为了支持党的革命事业,高潭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仅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高潭老百姓被杀害2800多人,占当时全区人数的三分之一。不到千人的中洞乡,惨遭屠杀的就有700人,在敌人“扫帚过三刀,石头用火烧”的残酷手段下,90%的村民被杀害,绝户高达160多户,其中有两个村民小组共83名村民仅剩下3人。同时房屋全被铲平、片瓦不留,就连可用的大块石头也被炸碎。但就在这种情形下,当地人民群众始终未向敌人屈服。

    像这样的光辉典范,在东江革命史上还有很多很多。正是因为东江地区光荣的革命传统,惠州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从来不敢忘记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血脉在人民、党的力量源泉在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带领群众,依靠群众。经过接力奋斗和发展积累,惠州市历届党委政府处理好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胆子大,又步子稳,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相统一。向惠州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满意答卷: 惠州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连续两次获评“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连续四次获评“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

    四、结语

    东江革命历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特殊区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阶段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是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红军将士、地方精英、民众的意识形态、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总和, 是推动革命根据地走向全盛的内在动力, 是东江军民心中无形的精神支柱, 支撑着东江人不断走向胜利。汲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精髓,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我们相信未来的惠州一定会在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上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