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山羊气肿疽病的诊治
陈海燕
摘要:简述了山羊气肿疽病的流行特征、临床症状、诊断措施以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山羊气肿疽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5-0013-01
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非接触性、急性、高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组织坏死、产气和水肿为主要特征,又称鸣疽、气肿性炭疽。气肿疽梭菌是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其芽孢对外界抵抗力极强,可存活数年。和其他梭菌一样,气肿疽梭菌属土壤源性细菌,被牛、羊及其他动物摄入后,主要寄生在其脾脏、肝脏和肌肉中。细菌繁殖体常产生大量毒素,造成肌肉坏死和毒血症。常见于放牧畜群,牛多发,羊偶发。笔者现将工作中遇到的一例山羊气肿疽病例的诊断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2016年3月18日,笔者接到潜江市杨市办事处联兴村一山羊养殖户电话求诊,称3月15日其所喂养的76只山羊中有3只羊出现发热、食欲不好、下颚有包的症状,每只羊用青霉素160万U/d肌肉注射,连续治疗2 d后,病羊体温恢复正常,食欲有所改善,但停药1 d后出现反弹。羊群于2015年10月和11月分别接种过口蹄疫疫苗和小反刍兽疫疫苗,近期一直在东荆河河滩上放牧。
2 临床症状
病羊体温升高,3只羊的肛门温度分别为40.3、40.5、41.0 ℃,眼结膜潮红,脉搏增快,分别在下颚、前胸发现气性水肿,肿胀部位触摸有热感,压之病羊躲避,有畏疼表现。病羊精神不振,无食欲,反刍停止。用16号针头穿刺水肿部位有气体排出,抽出的水肿液呈泡沫状,有酸臭味。
3 实验室检验
3.1 直接镜检
以水肿液制片,作革兰氏染色,置于1 000倍油镜下,发现两端钝圆、单个或成对排列的紫色大杆菌。
3.2 病原的分离培养
水肿液接种于加有0.5%石炭酸的厌氧肉肝汤和鲜血琼脂平板上,置恒温箱内37 ℃培养24 h后观察。鲜血琼脂平板上有灰白色菌落,中央有乳头状突起,形似纽扣。周围有微弱的β型溶血环。从肉肝汤内挑起菌落涂片后再做革兰氏染色,而后镜检,可见两端钝圆、单个或成对排列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3.3 药敏试验
用打孔法测定青霉素钠、磺胺嘧啶钠和头孢噻呋钠对气肿疽梭菌的抑菌或杀菌能力。结果显示头孢噻呋钠的抑菌(或杀菌)圈最大。
4 诊断结果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确诊为羊气肿疽病。
5 防治措施
(1)立即隔离病羊,羊舍及进出通道进行全面的打扫,用1%的复合酚对羊舍地面、墙壁四周及进出通道进行喷洒消毒,每天1次,连续5 d。
(2)健康羊群更换放牧地点。每天早晚外出放牧和归舍时注意观察,如发现精神、食欲不佳者,立即检查体温,体温升高者立即隔离,连续观察5 d。
(3)对病羊按如下方法进行治疗:每只病羊用头孢噻肟钠肌肉注射,2 g/d,早晚各一次,连用5 d。
经过以上措施处理后,2 d以后未发现新的病例。一周后回访,病羊基本康复,也未发现新的病例。
6 体会与讨论
(1)此病例发生在冬季干草舍饲过渡到春季放牧的期间,羊群因冬季新鲜牧草缺乏导致免疫力有所下降,同时因干草大多比较粗糙,可能造成部分羊只口腔黏膜损伤。而气肿疽梭菌为土壤源性细菌,可能经伤口进入导致感染。
(2)该养殖户由于紧邻东荆河,羊群经常进入堤内放牧。传染源可能是受气肿疽梭菌污染的河水流经该段时,污染了该河段堤内土壤。无论从该病防治的角度,还是从动物血吸虫防控的角度,建议养殖户尽量避免在河滩放牧。
(3)养殖户发现病情后,用药及时,为后续治疗赢得了时间,但用药不够规范,导致病情出现了反复。今后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培训,指导养殖户在畜牧生产中规范使用抗生素,不仅剂量要用足,疗程也要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