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型课件的视觉逻辑建构

    朱世昕 李月玲

    

    

    

    摘 要:多媒体演示型课件在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将视觉逻辑理论应用于课件设计中,对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有着很大的帮助。文章分析了传统书籍与多媒体课件视觉化呈现的特点,对多媒体课件的视觉逻辑进行了深入挖掘,提出了多媒体演示课件的视觉逻辑建构方案。

    关键词:演示型课件;视觉逻辑;认知负荷;视觉单元

    中图分类号:G434?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4-0084-04

    一、引言

    多媒体演示课件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对特定的信息通过视觉化的设想、计划、处理与呈现,结合教师的讲授,最后实现知识传达的目的。

    随着多媒体教室的普及,课堂教学从书籍加板书发展到视觉效果极其丰富的多媒体演示,引起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新鲜感和兴趣,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达的效能。教师对信息的呈现观念和手法也要遵照一定的章法和维度。课件设计从功能上来看,是通过视觉呈现传达信息,因此涉及到视觉传达设计相关理论[1];从传达方式和手段来看,涉及到认知心理学和设计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从表现形式来看,涉及到版式设计的相关理论。若课件信息的视觉化呈现不当,则无法达到预期的信息传达效果,甚至会阻碍学生正确理解教师所要传达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课件设计的视觉逻辑必须科学构建。

    二、传统书籍与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化呈现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中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1],进一步强调了通过视觉获取信息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阅读书籍、阅读课件都是教学环节中的视觉接收信息方式,两种方式的呈现特点与视觉逻辑有巨大差异。

    1.传统书籍的视觉化呈现特点

    传统书籍的结构由封面、扉页、目录、正文、标题、页码、辅文(版权页、前言、后记、引文、注文、附录、索引、参考文献)等构成。书籍的结构固定,逻辑清晰,交互方便。

    阅读传统书籍时,信息载体是面积既定的纸张,阅读者与书籍距离大概30cm,书籍版式设计的元素单一,以文字为主,逻辑结构单一,逻辑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其间设计目录与页码,便于阅读过程中跳转、选择。大、中、小标题与内容显示信息的层级,便于读者理解。

    读者可以任意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一对一交互自由。阅读者一般以线性结构阅读,对于书本的外部认知负荷低。缺点也很明显,书籍的图版率一般较低,对于青少年或者不经常阅读的讀者来说枯燥乏味。

    2.演示型多媒体课件

    演示型多媒体课件中信息传达本体为文字与图像,影响逻辑表达的视觉要素有文字的样式、图形、色彩、动画。演示型课件结构一般为封面、目录、内容与致谢,内容部分形式多样,呈现复杂,根据教学设计灵活布局。

    演示型多媒体的使用与书籍的使用完全不同。配合教师的讲解,课件的交互权在教师方,展示的节奏由教师控制,受众为学生,呈一对多模式。课件的设计者一般为教师本人,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演示时的环境因素,例如演示载体是投影幕还是屏幕(后统称屏幕)、屏幕面积大小、学生与屏幕最远距离(一般教室或阶梯教室)等,还要考虑到学生来不及记笔记通过拍照片留存信息时信息的完整性、可视化与易通性。

    课件设计的终极诉求是信息的快速有效传递。如果按照书籍的视觉逻辑,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阅读完毕并提取关键信息。因此需要设计者通过一系列的科学逻辑表达手法来达到目的。

    三、建构演示型课件视觉逻辑

    人类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并不是被动的,而是根据大脑已有的图式有序进行[2]。演示型课件中包含了多种媒体形式,图文、音频、视频、动画需要有序而又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最大可能地和人的思维深度挂钩。

    以视觉心理和生理的认知规律为依托,构建科学的视觉逻辑,需要进行如下四个步骤:

    1.划分信息层级,构建版面规则

    课件中所要呈现的文字内容有一定的层级关系,这与书籍的版式呈现相一致,包括一级标题、二级标题、正文、注释等,课件要将这些层级关系用视觉样式展示出来。学生在阅读课件页面上的信息时,通过视觉呈现了解各视觉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何将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组合成起来呢?组织这种关系所依靠的法则是相似性法则,即相互类似的事物在视觉中总是被联系到一起[1]。同一层次的信息内容采用统一的视觉样式呈现,在知觉中便会形成固定的认知。课件的结构为标题页、目录页、子标题页、内容页、小结页、总结页、结束页等,例如子标题页、小结页出现多次时,采用统一的视觉样式,当展示到小结页时,通过视觉将信息传达给学生:这一章即将结束,下一章即将开始。内容页中会出现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内容文字、案例、注释等,每一项内容都采用统一的版式,由统一的视觉呈现来传达信息的层级关系。明确的文字层级由严格的视觉样式来呈现,以此构建整个版面的逻辑结构。

    2.去除外部负荷,甄选视觉元素

    滥用素材是课件设计中的常见误区之一。很多教师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添加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视觉元素,以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实际效果恰恰相反。有相关研究表明,图像、GIF动图、音效、动画等视觉元素的视觉度都远远大于文字,如与教学内容无关,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外部认知负荷,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反而无法辨识真正的知识点[3]。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需要甄选视觉元素,页面上只留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文信息。

    3.组织视觉单元,明确逻辑关系

    多媒体演示型课件中的多媒体包括了图、文、动画、视频、音频等,除了音频,其他均在视觉上有所呈现。如何将多种视觉媒体的信息传达变得具有秩序感与逻辑性,则需要对其在视觉上进行编排整理,即将内容有关联的多个元素组织为一个视觉单元[4],而不是孤立的媒体元素。内容有关联的元素,例如小标题与内容文字、图片与说明文字、肖像与名字,我们在做版式设计时要将其组织为一个视觉单元,明确多项视觉元素之间层级关系与所属关系,并通过版式设计展示出来。

    (1)常见问题

    课件中常见的视觉单元逻辑表达混乱有如图1所示的六种情况:

    留白混乱。空间留白设计不合理,将无关内容放置到一起,相关内容之间却使用留白,给学生以错误的引导;视觉元素之间空间设置模糊,学生无法判断该视觉元素的层级关系与所属关系。图1a所示的案例中,四项内容的标题应该更靠近同一单元的内容文字。修改后的关系如图2g所示,元素之间所属关系明确。

    大小混乱。文字的样式决定了文字的层次关系,标题的颜色要更加醒目,字号要更大一些。同一层次的内容要采用统一的样式来呈现。从用户体验角度来说,相同的样式所呈现的内容为同一层次。图1b中的大标题、中标题字号反而小于内容文字,这样学生阅读时无法判断标题层次,或者判断错误。

    干扰混乱。奥卡姆剃刀定律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同样适用于课件设计中,无论哪种类型的视觉元素,都不得以增加学生的外部认知负荷为标准。如图1c中与教师要呈现的教学内容完全无关的米奇头像直接影响了阅读效果,必须去掉。

    虚实混乱。虚实即色彩对比,色彩的综合对比强烈为实,对比减弱为虚。色彩的对比在逻辑关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色彩对比越强烈,视觉度越高,标题的样式中,色彩要更醒目,笔画更重,内容文字采用的色彩对比较轻,笔画也较细一些。

    色相混乱。课件设计在文字色彩的选取中,一般采用低纯度字色(即接近无彩色),如选取有彩色系,需遵循色彩的使用规律,同一视觉单元采用同一色相,或者统一层次的标题和内容采用同一色相。

    引导混乱。随意添加点线面或者视觉元素,会造成错误的引导,如图1f,横线将呈现的内容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学生无法通过版式判断标题与下面两个视觉单元之间的关系。

    (2)呈现策略

    层次关系明确的情况下,通过留白分割、底色分割、线条分割等将每一个信息单元视觉化呈现(如图2所示),有助于组织信息,避免混乱,为学生提供清晰的结构[4]。

    留白分割。通过页面留白进行明确的组别区分。距离相近的元素很容易被看作同一视觉单元,这种通过空间留白来实现视觉上的逻辑所属关系布局为留白分割,如图2g所示。留白分割在版式设计中最为常见,在设置行距时,一般采用距离适中的1.5倍也是同理,目的是将每一行作为一个小的视觉单元,阅读时不会串行。需要注意的是,留白的宽度不宜太宽,否则会减小使用面积;也不宜太窄,否则会模糊逻辑关系。

    底色分割。概念的形成开始于对形状的知觉中[2]。用色块作为底色,将联系紧密的内容放在同一色块上,在视觉上显示为同一视觉单元。这种通过设置底色来实现视觉上的逻辑关系表达的方式为底色分割,如图2h所示。选择底色时,与背景色的明度、纯度或色相的对比要弱,否则会混淆之上一级的逻辑关系。

    线条分割。通过细线来作视觉引导,将逻辑关系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分开,而联系紧密的内容则被划分到同一视觉单元内,这种通过引导线来实现视觉上的逻辑关系表达方式为线条分割,如图2i所示。线条的粗细与颜色的选取也不宜太过明显,否则会混淆之上一级的逻辑关系。

    色相区分。不同项目的内容信息用不同色相来呈现,这种分割方式为色相区分,如图2j所示。相對的深色区域代表一个视觉单元,浅色区域代表一个视觉单元,在视觉上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所选色相应与整体风格相一致,色相不宜过多,对比也不宜太强烈,否则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效果。

    综合引导。同一层次的文字用同一色相来表示,以此划分信息层级;同一视觉单元通过留白分割、底色分割、线条分割实现视觉化呈现,如图2k1、k2所示。将视觉单元与信息层级都视觉化呈现出来,学生根据各自思维自行设计视觉流线。

    4.规划版面视觉流线,设计动画

    演示型课件的版式设计推荐使用网格布局,网格布局在版面的划分上产生明确的水平与垂直分布。

    图3a所示(灰色块表示一个视觉单元),在没有任何视觉引导的情况下,根据现代书籍阅读习惯,受众阅读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来浏览[5]。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简单,视觉效果单调。

    加入留白分割、底色分割、线条分割,则可改变视觉流线顺序。学生的视线怎样移动,从哪里开始,沿着怎样的路径,到哪里结束,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划[4]。图3b采用了留白分割,图3c在b基础上添加线条分割,视觉流线则彻底改变。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每一个视觉单元都要划分信息层级,提炼出小标题,便于学生判断此部分文字信息需要精读或者泛读,或者什么时候读。此时视觉流线呈交互模式可以有如图4中的几种。

    图4为亲密原则下的留白分割视觉单元组织模式。利用留白分割与底色分割将文字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大标题与内容,内容又划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通过字号与字色分别划分了两部分:小标题与内容文字。图中的视觉化呈现引导学生的视觉流线顺序为三种:首先可以线性浏览(如图4a所标示顺序),其次可以分层次浏览(如图4b所标示顺序),还可以交互性浏览,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浏览蓝色小标题以后,可以自行选择浏览顺序。

    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当物体的出现或消失,位置的改变,形状、大小、色彩或亮度发生改变时,一个正在观察的人或动物就会发现[2]。在已经设计好的版面中,教师对正在讲授的视觉元素添加进入动画或者强调动画,则可确定唯一视觉焦点,引导学生按照教师所要传达的逻辑顺序阅读信息,便于形成理解图式,提高阅读效率,加强学生记忆。课下自学时阅读课件,同样便于加强理解与记忆。

    动画的选取切记不可太过浮夸,浮夸的动画会吸引更多的无效注意力,而无法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内容本身,有的动画甚至会打断学生思维。动画的选取一般以淡入、飞入等细微型为主,或者选取与内容逻辑相一致的动画为宜。

    四、结束语

    信息的视觉化呈现需要经过科学严格的逻辑布局,要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认知规律,如此才能更高效地传达信息,使学生易于理解,加强记忆。优秀的课件设计需要设计者也就是教师本身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视觉表达能力。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广大教师学习,把系统的视觉训练看作是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做好自己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教师也要在平时的讲课与课件设计中有意培养自己的这一能力,以便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士英.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19-23.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5-30.

    [3]柯斌.高校PPT课件制作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10):39-41.

    [4][美]Robin Williams著,苏金国、李盼等译.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8-9.

    [5][日]佐佐木刚士著,武湛译.版式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28-31.

    (编辑:鲁利瑞)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新媒体环境下乌大张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与教学资源协同发展研究”(编号:CCA160192);2019年山西大同大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软笔书法技法入门》视频录制中的美学研究”(编号:2019K40);2017年山西大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编号:2017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