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施工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
吴薇娜
摘要:绩效管理是企业各级管理者进行的绩效规划、协商、评定、效果应用及目标提高的一种组织管理过程,用以促进整个企业的管理效能的提升。绩效管理工作对于电力施工企业提升管理效能,改善管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电力施工企业的绩效管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绩效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绩效管理;改进措施
引言
在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项基建工程稳步推进的大形势下。电力施工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以5G网络部署、特高压、电动汽车充电配套设施建设等为代表的新基建,为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1]。随着电力施工企业所承担业务量的逐步增加,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也需要适应这种新的形势,满足电力施工企业的高效管理需求。绩效管理是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做好绩效管理能够调动电力施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健康良性的发展[2]。但是,现阶段电力施工企业的绩效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使得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受到一定的局限,以至于不能很好的满足新形势对于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这一问题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广泛关注[3]。
一、电力施工企业的绩效管理
电力施工企业通常涉及与电力工程相关的勘察设计、工程施工、修缮维护等业务,大型的电力施工企业的业务范围更具融合性,可以涵盖电力工程基础设施的初步筹划、勘察与设计、工程监理与释疑、基建管理以及资产投放等综合性业务。由于电力施工企业的业务量逐渐增加,企业的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以适应这种新的管理需求。
企业的绩效管理过程主要包含:按照岗位职责进行划分的分层级与分类别管理,按照任务完成需要而进行指标的落实与下达的过程,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相应的检查与监督,及时反馈结果、落实待办事项四个方面。以上四个方面是保障企业健康运行、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影响绩效管理的主要因素有: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企业生存的大环境、企业自身的特征以及相应的激励政策。其中,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或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提升;而企业的大环境是企业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不受企业的左右;企业的自身特征主要涉及企业的内部条件,是企业所具备的一种客观条件及占有的资源,可以通过企业的发展逐步改善;激励政策是企业所制定的一种促使企业员工主动、积极、投身工作,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一种措施。
通过发挥企业的绩效管理效果,促使企业建立合理的发展目标,并有效激励员工,提高组织及个人的工作效果,并通过考核评估,对已有成绩进行肯定,改善不足。通过绩效管理的实施,让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原动力。
二、电力施工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满足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需要,需要进一步提升企業的绩效管理水平。通过提升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使其能够适应我国的新基建工程承建需求,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企业的绩效管理目标还不够明确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电力施工企业常常将生产及其过程环节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而在绩效管理方面的投入略显不足。在一些电力施工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通常处在配套的地位,一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听从上级部门的意见,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往往缺少一些主观意识,而不能在工作中很好的发挥目标管理的作用。
2.对于多元化的员工,考核标准不好界定
电力施工企业具有国有企业的特征,通常具有垄断经营的性质,员工的收入随着企业的运营情况的不断向好而逐步增加,但是一些企业对于员工的绩效考核及相关管理还略显不足,有些企业在对于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和管理过程中推行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但是与绩效管理应当发挥的实际效能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些企业在进行员工绩效考核管理中稍显懈怠。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多从系统外部招聘,而从主营业务中转行进入的人员比较有限,还不乏一些从其他不同渠道进入部门的从业人员,而真正的具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背景的人员比较有限,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各职员之间的整体职业素养存在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实施过程中,容易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考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出现大打折扣的情况,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一些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漏洞
由于人力资源部门在一些电力施工企业中处于从属地位,未能将绩效考核与岗位职责关联起来,未能实现对人员的考核量化,而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以主观印象及关系网为主要依据,考核的目的是最终任务的完成情况,但缺乏对工作中人员个体的评价。一些绩效考核在其真正职能发挥方面略显不足,一些绩效考核办法流于形式。在电力施工企业中推行考核评估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存在一定的阻力,客观的考核体制在推行过程中比较难于开展。一些员工利用关系网构建利益网,通过关系代替客观考评,可能导致一些考核办法存在做无用功的情况。
4.绩效管理的流程还有待健全
绩效管理应当是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绩效规范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绩效管理中的各环节需要紧密协作,通过问题协商与结果反馈,履行各自的职能,为彼此的工作提供支撑。但是,一些电力施工企业由于未能在绩效管理中进行统一规划,容易在这些环节的管控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一些企业重在财务目标的评估,而忽视了绩效考核的评估流程。考核的规章制度、考核的客观依据、考核的数据来源、考核奖惩的具体细则以及执行部门等相关环节,在一些电力施工企业中还做不到明确化、具体化,直接影响了绩效考核的效果。
三、电力施工企业的绩效管理应对措施
1.加强企业对于绩效管理的关注度
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于员工绩效管理的关注度,以确保绩效考核所使用数据的客观性。让绩效管理工作的实际效能得以发挥,使得考核的结果能够全面真实的反映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业绩情况,并通过考核对企业员工起到激励和监督的作用,让员工能够在绩效考核的实施过程中,得到工作业绩上的肯定以及所存在问题的警醒。员工利用考核结果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工作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并能够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企业从重视绩效考核,推行客观考核中获得效益,企业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
2.建设完备的绩效管理制度
依据电力施工企业的业务特点及人员构成,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绩效管理流程,并对不同的人员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标准。比如:对企业的负责人的经营业绩可以通过经营责任令、经营目标及量化数据考核的形式;而对于部门负责人,可以通过部门工作目标考核、业务指标完成情况、部门管理水平提升情况及积分卡等形式进行考核;而对于普通员工,则可以通过个人工作完成情况、个人技术水平提升情况进行考核。通过分类别考核,使考核流程正规化、考核制度合理化、考评效果公开化,并且能够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形成公开、公正、透明的管理流程及相关制度,进一步发挥绩效管理的效能。
3.健全电力施工企业的绩效管理流程
绩效管理流程对于企业从事生产运营、工程项目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通常采用矩阵式的管理架构,发挥组织管理的职能以及最大程度的发挥组织管理在项目运作中的优势,将职能组织和项目组织的优点进行有效的融合,改善组织型架构的职能效力。采用矩阵式的管理架构,能够使企业具备承建新基建等重大工程的能力,便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发挥矩阵组织的职能,使其能够更好的为企业业务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更好的发挥企业资源所能创造的价值。矩阵式管理架构能够在为企业大幅缩减劳动力成本的同时,高效的调配人力资源,使不同业务专长的人员能够有效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业务团队。利用矩阵式的管理,让不同部门的员工能够进行交流,形成各部门之间的良好关系,避免出现内耗问题。
在建立矩阵式管理架构的基础上,加强绩效管理的流程化建设,通过实施以项目为牵引的绩效考核机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按节点、按进度、按质量对项目责任部门进行考核。在该考核过程中,所涉及的內容比较丰富,包含电力施工设计、工艺流程、项目验收等多个方面,通过考核促进电力施工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将绩效考核制度融入项目考核之中,使项目考核所产生的效益最大化。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暴露电力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定相应的评估制度,通过探究、分析和调查对于考评结果的客观性进行判断,得到准确客观的考评结论,为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并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促进电力施工企业的业务发展及各项工作的开展。
4.明确绩效管理考核的专业定位,促进参评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
通过明确考核目标,根据各类员工的个人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管理制度,使考核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员工的工作实际状况。通过进一步提升绩效管理的职能,保障绩效考核的效果。通过对绩效管理考核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升其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并提升绩效考核管理人员的执业水平,形成适应于电力施工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绩效管理及相关工作开展的有效办法。
四、结语
绩效管理是电力施工企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良性发展的有效保障,但是,一些电力施工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着绩效管理目标还不够明确、对于多元化员工的考核标准不好界定、一些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着漏洞以及绩效管理的流程还有待健全等问题,通过加强电力施工企业对于绩效管理的关注度、建设完备的绩效管理制度、健全电力施工企业的绩效管理流程以及明确绩效管理考核的专业定位,提升参评人员的业务素质等措施,能够有效发挥绩效管理的职能,促进电力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罗建广. 绩效管理在电力施工企业员工管理中的应用[J]. 消费导刊, 2019, 37: 279-279.
[2]李斌. 电力施工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对策分析[J]. 环球市场, 2018, 34: 61-61.
[3]王琳琳, 张璐. 浅谈绩效管理在电力施工企业中的应用[J]. 人力资源管理, 2017, 11: 39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