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教师主导还是互动和谐*

    李明蔚

    

    

    

    摘 要:优秀的优课从各方面均能展现教育之强、教师之美、课堂之融洽。文章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对部级优课的数学课案例进行分析,主要从课堂情感氛围、课堂结构、语言教学风格与师生互动行为进行阐述分析,发现教学互动特点和信息化环境下优课的特征,用优秀真实的课堂实例展现课堂互动之美,起到让教师学习并借鉴的作用,以不断提升其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ITIAS;信息技术;优课;教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1?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2-0026-04

    一、引言

    课堂教学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建构知识的有效途径[1]。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ITIAS是学者处于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大背景下[2],在弗兰德斯分析编码系统FIAS的基础上改进提出。互动分析要考虑技术因素予以教师和学生互动产生的影响,发现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學互动的特点,有效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数据化呈现优课中教师的课堂互动能力,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体现新要求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性[3]。

    二、优课课堂案例分析

    本研究选取的案例是2016—2017年度部级优课中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罗定邦中学罗泳欣老师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该课堂教学内容分析及师生互动的情况如下:

    1.教学过程的简要描述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课程中的教学过程简要描述如表1所示。

    2.借助ITIAS编码表分析并形成矩阵

    通过分析矩阵实现对编码记录的具体阐述。本研究采用三角互证法,按照ITIAS系统规定对课堂实录视频《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做准确完整的观察记录。本次记录是每3秒时间间隔进行取样,共形成892个编码,891个编码组合,最后形成18×18互动分析矩阵,如表2所示。

    (1)课堂情感氛围

    积极格是矩阵中1~3行和1~3列形成的区域,缺陷格是矩阵中7~8列和8~9行形成的区域。从表2可看出,落在积极格的记录次数所占比率=落在积极格的次数÷总次数×100%=(3+2+2+40)/891×100%=5.27%,这个区域内记录次数密集,反映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氛围融洽,是一种积极整合的表现。落在缺陷格的记录次数所占比率=落在缺陷格的次数和÷总次数×100%=1/891×100%=0.11%。两个比率相比可以看出,落在积极格的比例明显高于落在缺陷格的比例,由此可以推断这节课当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氛围比较融洽。

    (2)课堂结构

    由表3所示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编码统计表可以看出,本案例中的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沉寂、技术四类行为比率分别是36.48%、28.62%、24.35%、10.55%。

    ①分析教学过程的主动权

    1—8代表教师语言行为,教师的语言比率=1—8列的次数和÷总次数×100%=(1+8+51+7+45+164+49)/891*100%=36.48%。

    9—12代表学生语言行为,学生的语言比率=9—12列的次数和÷总次数×100%=(37+72+146)/891×100%=28.62%,高于弗兰德斯提出的20%的标准值,呈现较好的学生课堂语言行为趋势。

    教师的语言比率高于学生,由此可以推断出在本节课中教师是占主体地位的。且教师语言行为与学生语言行为的比率约为1.27,介于1与2之间,为最佳值[4],说明本课堂教学互动呈现最佳状态。

    ②分析课堂教学的效率

    13—15代表沉寂行为,沉寂的比率=13—15列的次数和÷总次数×100%=(24+14+179)/891×100%=24.35%,在24.35%当中学生思考问题比率为14/891×100%=1.57%,学生做练习比率为20.09%,真正无效语言行为比率为2.69%,由此在这个沉寂比率中可以看出课堂中的无效语言行为较少,课堂整体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③分析技术的使用情况

    16—18代表技术行为,技术的比率=16—18列的次数和÷总次数×100%=(33+12+49)/891×100%=10.55%。其中,教师操纵技术的比率=33/891×100%=3.70%,学生操纵技术的比率=12/891*100%=1.35%,技术作用于学生的比率=49/891*100%=5.50%,可见,技术作用于学生在技术分类里占比最高。

    (3)语言教学风格

    改进型的教师语言有直接语言和间接语言两种分类。由表3可以看出,本案例中教师间接语言行为是112频次,直接语言行为是213频次,间接语言行为与直接语言行为比例约为1:1.9,表明本案例的教师直接语言行为明显高于间接语言行为。观察课堂实录的互动分析矩阵发现,教师语言中,6-6格相对其他分布最为密集,为110频次,说明教师讲授时长最多,属于直接影响类型,说明本案例中教师的语言教学风格为直接教学风格。

    (4)师生互动行为

    本案例中,教师提问问题的比率为5.84%,其中,提问开放性问题所占教师提问问题的比例为14%,提问封闭性问题所占教师提问问题的比例为86%,说明本案例中教师提问以封闭性问题为主。

    (5)小结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课堂中,积极格的比率明显高于缺陷格比率,说明此优课中师生交互中的情感氛围融洽;教师语言比率高出学生语言比率,但教师语言行为与学生语言行为的比率约为1.27,可见本课堂教学互动呈现最佳状态;真正无效语言行为占比不超过3%,由此推断出课堂整体效率是较高的;技术作用于学生的比率高于教师操纵技术和学生操纵技术比率之和,可以看出此课堂中,技术起到更好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并运用到实践中;直接教学风格是此教师在本课堂上的语言教学风格,同时以提问封闭性问题为主。

    3.动态特征曲线分析

    本研究进一步研究案例中各种参数在课堂实录中的动态变化,以一分钟为单位,计算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技术和沉寂比率,制成百分比动态特征曲线,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技术、沉寂的波动情况与大致比率数值。教师语言基本贯穿在曲线图中,且在某时间段中所占比例最高,说明教师在课堂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语言所占百分比在15—18分钟内达到100%,查看视频表明此段时间学生在进行分组讨论。从技术比率曲线看出,开始前两分钟内技术比率达到最高,之后时间里一直比率不高,但基本存在于课堂教学中,也从侧面反映出教师在本节课中较为合理地使用技术,学生能够及时接收。从沉寂比率曲线可以看出,沉寂比例在课堂后半时间里所占比例較高,期间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技术同样占较少比率,但完全沉寂有两分钟,说明本案例总体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教师和学生沉默或者混乱没有很长时间。

    从四个参数比率动态特征曲线的整体交错,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语言与学生语言彼此交错,教师通过多种语言引导学生做出多种回应,期间技术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沉寂有时存在且占比较大的比率。

    三、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学行为的特点

    本研究选取的优课为国家部级优课,通过对课堂实录视频观察记录,准确完整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优课具备以下特点:

    1.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实施过程科学合理

    从教学设计角度看,本课堂教学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导入、以旧知探究新知、层层揭秘、课堂练习、小结。在课堂中教师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加深学生对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理解,最后以练习和小结的形式巩固新知,作为课堂的结束点。从对整堂课的把握来看,教师重难点安排得当,时间分配合理,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予以学生多重理解,整堂课设计合理。

    2.教学互动呈现最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根据教师语言行为与学生语言行为的比率,可见本课堂教学互动呈现最佳状态,其具体偏向取向如表4所示。本部优课教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度,以较多直接教学风格语言,辅以封闭性问题,使用一定技术手段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氛围,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交互融洽和谐。

    3.主动合理使用技术,并较好作用于学生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教师要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5]。本优课中的教师根据抛物线的自身规律和独特性质,借助教室中现有的信息化设备,合理利用并将其作用于学生,学生亦较好操纵其技术,加深学习与理解,真正体现出教师已达到专业标准的此项要求。

    综上所述,本案例是信息化环境下师生互动的一堂优秀数学课。本分析从ITIAS角度观察记录分析本课堂实录视频,详细分析课堂情感氛围、课堂结构、语言教学风格与师生互动行为。课堂教学中展现了教师良好的专业能力,有多方面值得分析借鉴的地方,有助于本案例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过程与行为,并有目标、有计划地规划之后的课程,并对其他教师有多方面可借鉴分析的地方,以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崔亮,董利亚.中学课堂教学互动的实证研究——以初中数学课堂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5):123-128.

    [2]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3]杨方琦,杨晓宏.教师课程资源理念引领的“一师一课”活动优化发展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8(2):112-119.

    [4]杨秀玉.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9(6):3-5.

    [5]教师[2012]1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Z].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