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博物馆活动中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费颖

    幼儿园博物馆活动中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博物馆课程开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博物馆课程研究的重要保证。为了培养幼儿的博物意识,我们根据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将幼儿园资源、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三者整合起来。可以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系到博物馆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它不仅为教师指明方向,帮助教师丰富对课程的认识和更好地实施课程,而且引导幼儿和家长真正参与课程的建构,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创造更大的空间,以促进他们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一、幼儿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们以幼儿为本,不断挖掘幼儿园自身的资源,体现其课程价值,尽可能为幼儿的发展服务。根据博物馆课程的特点,我们主要开发与利用了园所自然环境资源、园所公共环境资源和园级博物馆资源。

    1.幼儿园就是自然博物馆

    我园是一所园林式幼儿园,园内植物种类丰富,形态不同,开花结果时节有别,种植方式各不相同,种植空间多样独特。无论是遍植各种花草、树木和野菜的百草园,栽满众多果树的百果园,还是各个班级自己的小园地、自然角,无一不是生动的博物馆课程资源。

    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不仅能感受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自然魅力,還能结合博物馆主题活动的需要选择重点观察对象持续地观察和探究。大一班的孩子观察、记录柿子树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探索用各种工具打柿子,用不同方法焐柿子、晒柿饼。大二班的孩子感知花生生长的过程,测量不同时期玉米的生长高度,探究不同果实的秘密。大五班的孩子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野菜,争做小菜农悉心照料野菜,并开动脑筋自制野菜图鉴。

    大班年级组在开展“幸福丰收节”的博物馆主题活动时,每个班从种植规划到日常管理,每一步都有孩子们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身影。他们在小菜园里播种,见证植物的生长,因黄瓜的高产量而惊喜,为玉米的生长速度而惊叹,被未知的植物所吸引,也因菜青虫的侵扰而烦恼……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完整的种植经验,体验到丰收的不易和喜悦。

    2.公共环境中的临时展览

    各年级组的博物馆活动或个别班级的博物馆活动的研究历程和经验收获,本身就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橱窗、香樟长廊、门厅、班级过道等公共环境,举办各种“临时展览”,全园幼儿、教师、家长每日经过都能看到。这样的展览既可以让大家了解幼儿园近期博物馆活动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激发幼儿的研究兴趣,拓宽研究思路,为后续的博物馆活动积累经验。

    展览可以由年级组合作策划,也可以由几个开展相同主题活动的班级合作策划。例如,在一次课程观摩分享会上,两个大班的教师分享了纸博物馆活动的研究历程,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于是,大家确定由这两个班级合作策划。在“庆‘六一·博物馆奇妙日”活动前夕,这两个班级的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研究了“走进纸王国”的布展方案,围绕如何布置、如何吸引其他班级的孩子参与等开展讨论,并分工实施。这一展览从幼儿园的门厅开始,经过班级过道,一直延伸到大操场。两个班级的孩子们作为志愿者介绍、展示、分享自己在纸博物馆主题活动中的收获,而其他班级的孩子也通过参观和游戏对纸的研究产生了兴趣。

    3.探究空间更大的园级博物馆

    在开展博物馆活动过程中,我园的园级博物馆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里呈现了幼儿园历届做过的经典博物馆活动主题,如纸博物馆、线博物馆、根博物馆、盒子博物馆、工具博物馆等,其中的设施、材料、工具都是班级开展博物馆活动的资源,相对独立的场馆本身也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开放的操作和探究空间。教师结合不同的博物馆主题活动运用这个平台,并在此基础上为幼儿的活动提供材料或创设条件。而幼儿则可以在其中找到能满足其探究兴趣和需求的活动。教师可敏锐地捕捉幼儿新的探究兴趣和需求,推进活动的深入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园级博物馆所提供的资源是动态的。

    例如,园级根博物馆中有一系列与根相关的科学探究活动和艺术创作活动。孩子们用智慧的眼睛“寻根”,去发现各种植物的根;尝试用各种工具“挖根”,去探究生长在土里的植物的根的秘密;用科学的方法“种根”,去观察、记录根的生长过程;以艺术的方式“做根”,用多样化的材料创作、再现想象中的地下世界……在这里,一个个有趣且值得探索的问题得到了孩子们的关注,一张张历程图呈现了孩子们研究根的行动。这里既有教师对活动的思考,也有孩子们的疑惑和解答,更不乏有趣的探究故事。

    二、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长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博物馆主题活动中来,既能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也能让他们对幼儿园课程、幼儿有更深的了解,对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大有裨益。经过长期的研究,我们通过博物收集行动、博物馆寻访行动、家长志愿者行动等,让家长作为参与者、支持者、合作者卷入其中,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

    1.博物收集行动

    幼儿在博物馆主题活动中需要收集大量相关的材料,于是,我们开展了“博物收集行动”,将每周二定为全园的“博物行动日”。

    当天,幼儿园大门口设置“博物小站”,全园的幼儿、家长和教师全都参与到收集活动中来。发起收集的主体班级需要提前将需求发到园教研群里。幼儿通过收集活动积点卡、盖小章、换奖品,在互帮互助的同时获得了自豪感和仪式感。

    例如,在盖子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大五班分三次发起了博物收集行动。第一次,请全园师幼随机收集各种各样的盖子。第二次,根据活动中的探究需要,按不同颜色的分类标记收集盖子。第三次,收集箱上分别贴有不同大小的盖子实物标记,幼儿需要观察、比较,根据大小将盖子分类放到合适的箱子里。逐步深入的收集活动激发了全园幼儿的参与热情,引发了大五班幼儿的无限创意和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一周后,幼儿园大门口出现了一个由大五班幼儿用全园参与收集的各种盖子制作的机器人,“机器人”的肚子上有一个iPad播放着幼儿的探究历程和一个个小故事……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不仅体验到了共同做一件事的乐趣,而且分享到了收集所带来的成果。家长们也从一开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到后来热情高涨,既理解了幼儿园的博物教育理念,也看到了幼儿的收获和成长,从而更乐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博物馆寻访行动

    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博物馆是博物馆课程活动的宝贵资源。为了挖掘现有的博物馆资源,让身边的博物馆成为开展幼儿园博物馆活动的有力支持,我们需要借助家长的力量。博物馆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博物馆也各有特色,由教师带领幼儿去一一寻访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开展了“博物馆寻访行动”。我们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本“博物笔记”,第一页贴有“博物馆寻访行动攻略”,列出了适合亲子寻访的博物馆的相关资料、寻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整理寻访资料的方法等。家长可以利用周末带着幼儿寻访博物馆,也可以利用假期出游的机会结伴去探访其他城市的博物馆。家长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寻访博物馆,带着幼儿观察、倾听、感受,并且一起记录发现和收获,制作个性化的“博物笔记”。

    一方面,幼儿在寻访活动中关注到了不同的博物馆,获得了新的经验,引发了新的问题,这些都是幼儿园博物馆主题活动的来源。例如,有的幼儿在班内分享了自己暑假参观伞博物馆的见闻,引起了很多幼儿的好奇,班级因此生成了伞博物馆主题活动。另一方面,家长在幼儿园的倡议下成为了相关博物馆主题活动的支持者。例如,围绕“运动会”的博物馆主题活动,我们倡导家长和中班孩子一起去寻访奥运博物馆,从最具代表性的运动盛会中获取广泛、全面的知识经验,了解其文化内涵。由此,孩子们对幼儿园运动会的探究兴趣逐步拓展到运动服的设计、运动口号的选择、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运动精神的理解等更为丰富的内容上。

    3.家长志愿者行动

    家长从事着不同的工作,都有其擅长的领域,也拥有某些方面的资源。我们如果能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就会使博物馆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为幼儿的探究创造更好的条件。

    例如,在工具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大二班幼儿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并进行了分类。他们对生活中的工具比较熟悉,而对于专业性的工具(如农具)则提出了许多疑问。教师邀请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王奶奶来幼儿园,向幼儿展示了一套农具,并带幼儿到小菜园实地演示农具的用法。

    又如,在大班博物馆主题活动“我是中国娃”中,大三班的幼儿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了解到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对京剧表演中的唱、念、做、打是怎么表现的、京剧里的每个行当叫什么名字、都有什么特点等充满了兴趣。于是,教师邀请在戏曲学校工作的家长用浅显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展示京剧唱、念、做、打的基本功,用简单的道具凸显生、旦、净、丑的特点,为孩子们带来了近距离接触京剧及亲身体验的机会。

    三、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开发与利用幼儿园资源、家长资源的同时,我们也深入探究了可开发的社会资源,为博物馆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专业的途径。首先,我们持续开展探访博物馆的活动。其次,我园地处文化古城中心、毗邻夫子庙,周边优越的社区资源同样值得挖掘。

    1.探访博物馆

    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既有民俗博物馆、奥运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等许多市属博物馆,也有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省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这些博物馆的资源丰富,可以拓宽课程活动广度以及幼儿的视野,有助于幼儿在活动中提高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勤于思考的能力。教师根据班级开展的博物馆主题活动内容,围绕幼儿的兴趣选择相关的博物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探访。为此,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前深入了解博物馆的资源,建构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经验储备。同时,教师要具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敏感性,在探访过程中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把握教育契机,帮助幼儿拓展眼界、丰富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博物馆主题活动的开展。

    例如,结合线博物馆主题活动,大一班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江宁织造府,孩子们不仅欣赏了精美绝伦的南京云锦图案,而且认识了庞大的云锦织机,这是一架几乎有两层楼高的木头机器,需要两位织工一上一下合作操作,坐在上面的织工负责提花,坐在下面的织工负责穿线织布。看着密密麻麻的丝线在两位织女的手中渐渐变成精美的云锦,孩子们感觉非常神奇。他们还了解到云锦工艺是电脑替代不了的,两位织工靠手工一天只能完成5厘米的云锦。接着,孩子们欣赏了云锦制成的旗袍、装饰物等,深深地为民族的瑰宝感到自豪。探访江宁织造府的活动不仅引领幼儿探究了丝线变成丝绸的奥秘,更让幼儿感受到了身为南京人的骄傲与自豪。

    为了获得更加全面、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我园和南京博物院沟通,搭建了一个共享共赢、互惠互利的交流合作平台,并将南京博物院的每双周周一闭馆日作为“南博教研日”。南京博物院有庞大的专家库以及涉及多个领域的20几个专业研究所,能够对我们的博物馆课程研究起到专业引领和有效补充的作用。在教研会议中,专家们常常对我园的博物馆课程研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很多专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教师也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对南京博物院中面向低龄幼儿的活动提出建议,细化了活動内容。

    例如,教师们利用“南博教研日”,向专家们表达了幼儿关于造纸的发现和困惑:“为什么我们造的纸凹凸不平?”“为什么我们造的纸颜色发黄?怎么才能变白?”博物院的专家立刻请纸张研究所的专业人员针对幼儿的问题和需求进行了讨论,并在纸张研究所开启了“特别通道”,为幼儿现场演示古法造纸的流程,还准备了材料引导幼儿现场操作,为幼儿答疑解惑,满足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同时,教师还在“南博教研日”了解到博物院有个关于纸的临时展览“纸载千秋”,其中许多资源对幼儿园的纸博物馆主题活动很有帮助。于是,教师就和专家合作,专门为幼儿写了解说词,引领幼儿参观和探索。在这里,幼儿见识了各种特殊的纸,还分组观看并尝试了各种关于纸的实践活动,如花瓣纸的制作、裱纸的流程、纸的修复等,这引发了幼儿回园自己制作花瓣纸、修复图书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深入探究的可能。

    2.调动社区相关人士的力量

    在博物馆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加强对社区内相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幼儿到社区中通过亲眼观察、亲耳聆听、亲身体验等方式获得相关知识与经验。例如,在纸博物馆主题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到社区内的超市、文具店参观、体验,寻找各种不同的纸制品,从而进一步萌发兴趣、产生探究的需要。

    我们还会结合课程需要邀请社区中的警察、医生、画家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来园,与幼儿互动交流,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盒子博物馆活动中,中五班的幼儿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盒子。除了生活中常见的盒子,那些古老、特别的盒子藏有什么秘密呢?结合幼儿的兴趣,教师邀请了中国艺术品研究会工作人员带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对古老盒子的“探秘之旅”。这位专家先展示了两个清代墨盒,它是当时的人用笔墨写字的必需品。专家仔细讲解了盒子上的文字和图案的寓意,还说它们的年龄已经有100多岁了。研究会的一位大姐姐给幼儿欣赏了许多古老的盒子,有漆耳杯套盒、胭脂盒、提梁食盒……这些盒子是装什么的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猜测起来。在了解了这些盒子的作用后,孩子们还欣赏了盒子上的几种花纹,并了解了它们的寓意。“这个云纹好像我們画的螺旋线!”“云纹是圆圆的,雷纹是方方的!”这样的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他们想自己设计漂亮、实用的盒子,还想开一个“特别的盒子展”,对盒子的研究更深入了。

    我园毗邻夫子庙和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内),有许多民俗文化方面的宝贵资源。例如,在“‘六一非遗进校园”博物馆主题活动中,我们从民俗博物馆邀请了抖空竹、风筝画、剪纸、葫芦画等方面的非遗文化传承人,他们先向全体幼儿展示了高超的技艺,让幼儿体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此外,我们在各班级设分会场,布置相关的非遗艺术展台,准备相关的创作材料,让幼儿直接体验各种不同的非遗文化内容。各位非遗文化传承人与幼儿面对面互动,解答幼儿关于民间艺术的问题和困惑,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幼儿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同时,我们还将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延伸为班级的博物馆主题活动,丰富了我园的博物馆课程研究。

    我们重视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园内资源,不断拓展家长资源,努力延伸社会资源,为各类博物馆课程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拓展途径、丰富内容,实现教育活动的多样化、生活化、游戏化。如何准确地筛选真正适合幼儿的资源,开发幼儿感兴趣、能探索的资源,让资源为幼儿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