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郭丽娟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在其中也渗透着许多有关公民道德和法治的内容,两者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通常教师不会针对性地进行专门的道德法治教育专题课程,所以这就造成了许多小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同时缺乏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思维和良好的道德在日常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也符合我国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大背景。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5-0080-02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涵盖内容非常广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就一些理论知识进行片面的讲解,而缺乏对小学生道德法律意识的养成训练。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规范,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当在潜移默化的道德与法制教育中不断形成自己的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够更好地面对客观复杂的社会环境,并在内心培养真善美的良好品德。

    1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1道德与法治是公民教育的本质目标

    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公共社会,公民性是每一个人的本质属性。然而,公私对立的情况下,我们无法抛开个体而讨论公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离不开集体活动和公共生活,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公民对公共生活的适应性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公共生活中,共同促进我国的社会和谐与政治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公民生活在公共社会中必须时刻保持集体观念,推己及人,防止罔顾社会其他公民的利益。道德与法治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公民性的一门学问,未来公民教育体现为对公民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小学阶段对于个体而言,是思想和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在语文课堂中,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理性精神时期,能够成为一个追求独立自主的个体和公民,更好地应对社会中的各种关系。

    1.2小学生正处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键时期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础,而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拓展的作用。只有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上获取更全面的系统教育。本文论述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其进行渗透和拓展。与此同时,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是现在社会必须的公民素养要求,同时也是伴随学生一生都需要不断进行巩固的终身教育。人的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要经过漫长的阶段,小学阶段正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对人的整体道德与法治思维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2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我国在针对小学生到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上取得了突出成果,已经基本形成了家校联合的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完整体系。在这个背景下,小学阶段的学生道德与法律意识不断提升,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推进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开设各种形式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流于形式的现象,使得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宣传效果不佳,许多学生并不能深入地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养成,道德与法治必须付诸于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的效果。

    其次,当前开设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相关课程内容质量不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当前,许多小学已经开设了道德与法治专题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和属性还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空间。这就导致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无法对其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认识,从而造成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效果和质量无法满足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需求。

    最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形式相对单调。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充分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通过三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实现对青少年全方位的素质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家长缺乏普法意识和素质教育意识,导致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从而产生许多短板。只有充分加强家校联系和发挥社会作用,才能使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大格局更加完善。

    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策略

    3.1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小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既是一门语言工具,又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其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而不断地进行更迭[1]。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充斥着许多与道德和法治教育相关的内容,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例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节课,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历史,进而培养和熏陶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牢记历史珍惜当前美好的生活。又例如学习《我们的民族小学》时,对学生进行少数民族的介绍和科普,使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我国多民族的和谐氛围和团结一心的民族气质。又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中的壮丽风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祖国的河山美丽,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上述小学语文课程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精神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情感的陶冶和升华。

    3.2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自己进行平等的交流,从而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学校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通过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身份有利于学生未来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在这种相对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学生讨论和积极与学生交流,推进学生公民身份的建立和道德与法治意识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弘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思考的能力。

    3.3加强课堂合作探究

    大多数情况下,小学语文课堂中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只是通过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和传输,而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个现状,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与探究活动,从而实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整体提升,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获取结论[2]。课堂上,针对许多课教材中涉及到的道德与法治问题,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在集体中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能力。

    3.4写作强化公民意识

    不同的人写作水平不同,但是在写作过程中,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小学生阶段的写作训练是一个不断完善自身语言发展的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例如,可以通过一些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的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小学阶段的学生词汇掌握量有限,思维概括能力也相对不足,这个过程同样是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完善的过程,通过积极引导能够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积极思考一些道德与法治问题,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和公民意识。

    3.5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应当充分参考新课标中对语文学习的相关要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3]。小学中具有好奇多动的行为特点,因此通过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能够实现语文与其他多个学科的内外沟通,从而更好地进行综合性的教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结合生活进行思考,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对许多社会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并通过活动结束后的交流与讨论,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迎接现代社会的挑战。

    总之,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既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也是学生一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更加符合现代道德与法治标准的新时代公民。语文教学内容中,往往伴随着许多与道德和法治相关的内容,因此,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连带着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借助文学作品的力量达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格、增进学生的法律意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玲玉.基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61):41-42.

    [2]王丽珍.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道德與法治学科渗透的意义及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56.

    [3]林亚芹.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J].求知导刊,2020(8):28-29.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