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必然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伟大重任,其中大学英语课程是开展课程思政十分重要的载体。然而,高校在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面临着较多的问题,表现为传统思政教育影响力不断降低、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未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大学英语老师总体育人水平较低,为了确保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要完善英语教学大纲,添加德育教育要求、提高教师德育意识,改善教师德育水平、遴选课程思政元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康琦(1988-),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工程学院2020年度“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专项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ZX060)。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在现代教育中要充分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应用型本科大学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在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而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较低。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在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时不能够简单地将提升学生的英语知识与技能水平作为教学的关键,而必须要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所以,大学英语课程应当要致力于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加强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高校应在专业课程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教育也要如此。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培养出更多品德高尚、价值观明确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才是将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大力发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方式。
二、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方面人才,推动地方经济有序、快速的发展。立德树人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大学英语是一门必修的辅助类语言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程,许多教学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强的联系,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促进高校德育教育全面开展十分重要。
1.传统思政教育影响力不断降低。现阶段,应用型本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脱离,加上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现象普遍,导致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许多学生也将思想政治课程当成可有可无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不认真听讲,看视频、打游戏等做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事情,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较差,实效性不好。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关联性不强、协同性较差,然而其他课程有着自身的教学目标,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无法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同时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互联网的兴起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學生的引导性不断降低。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孤立无援”的境界,教师也处于“孤军奋战”,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大学英语教师未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然而,当下部分大学生英语教师在思想观念以及德育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首先,一些大学英语教师没有建立完善的价值观念。大学英语教师与国外文化、思想接触比较多,有些教师会在课堂教学、生活环境中散布一些与党形象不相符的言论,威胁到党和国家的尊严,也会对学生的思想形成产生非常坏的影响。其次,一些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教学的重点放置在专业知识传授上,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的职责,不是自己的分内之事。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主要以英语知识讲解与交际训练为主,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为此,通过加强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助于端正大学英语教师的育人观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大学英语教师总体育人水平较低。大学英语教师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德育方面的知识,又缺乏良好的实践训练,导致大学英语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能力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出课程思政功效。长此以往,使得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较多的抵抗情绪,也影响了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热情。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想政治的相互结合,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育人水平,为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时,必须要牢牢掌握住社会主义办学宗旨以及应用型高校特征,不仅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质量,同时也要确保英语教学目标的保质保量完成。“课程思政”是一个相对烦琐的伟大工程,高校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从长远角度出发规划顶层设计,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系统。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要想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完善英语教学大纲,添加德育教育要求。从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来看,在教学目标上注重英语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培养;在教学内容上主要要求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考核方式上,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以课堂表现、作业质量以及课堂参与度等平时表现为辅,其中期末考试成绩最高占比达到了80%。由此可见,当下的教学大纲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讲解和传授,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度不足,和加强德育教育在教学全过程中的应用思想背道而驰,不能在学生价值观形成上产生较大的帮助。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要紧密围绕“课程思政”建设需求,加强对英语教学大纲的完善与优化。从教学目标方向来看,在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宗旨的前提下,以问题为载体,增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明确规划德育教育目标,促使专业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出兼具专业技能与崇高品德的优秀人才;从教学考核方法上来看,要充分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性质,注重实践与知识的应用,提高阶段性评价在学生总成绩中的占比,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对学生的熏陶,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提高教师德育意识,改善教师德育水平。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关系到德育教育的效果。英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育人意识,逐步转变传统英语教学中以专业知识为主、德育教育涉及较少的教育思维,在大学英语课程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价值教育,促使教书和育人的同向发展。
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表率,树立明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做好示范。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高自身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通过日常的言行举止无形之中向学生宣传德育教育。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的德育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制订相应的制度与学习平台,并将教师的德育水平列入教师的考核机制中,促使教师能够自觉学习德育知识。倡导英语教师以“课程思政”为基础去探索和实践,挖掘出优秀的教育案例与“思政课程”典型事件,与此同时,还需要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让英语教师重视德育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思政育人水平。
3.遴选课程思政元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常注意实践与应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为了保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要深入探究每一个专业的特色,提取各个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以此为基础,对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的渗透德育教育,比如爱国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要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中模式单一的问题,防止生硬说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可以依托于辩论赛、经典案例等,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并通过活动改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实践与应用为主,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德育教育,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此必须要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从教学大纲、德育意识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完善,确保“课程思政”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芳,都宁.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城市型、應用型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8,32(02):6-10.
[2]刘瑛.课程思政视角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11):121-124.
[3]葛佳吟.“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索——以商务翻译课程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05):78-81.
[4]张诗雨,刘珮心,谢浩玲,湛彦博.“隐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沉浸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大学英语”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9(20):105-107.
[5]李丽娜.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与医学英语课程相结合的思考[J].中国新通信,2018,20(24):194.
[6]廖菲,龚苇,吴静.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与实践的“课程思政”创新案例研究[J].海外英语,2019(18):109-110.
[7]杨帆.“三全育人”理念下英语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以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英语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0, 9(1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