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通识类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语言课程。现阶段,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国内传统文化兴趣较低,加强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结合十分有必要,并且英语教学中也涵盖了较多的隐性德育元素,保障了两者相互融合的可行性。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英语教师要逐步改变英语思政教学思维、在英语教材中探索思政教育元素、依托于课余时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刘欢(1986-),女,汉族,黑龙江密山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工程学院2020年度“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专项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ZX060)。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说道:“要充分发挥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与号召力,在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上发挥重要作用,其他专业课程都需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个课程都能够紧密融合,协同并进。”也就是说,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的相互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中。大学英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通识课程,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伟大责任。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主要以课本知识以及教学大纲内容为主,并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向大学生传授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果较差。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兴起,许多高校已意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促使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本文笔者在以学生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探究了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为促进两者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二、大学英语课程概述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必须要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既充当语言基础课程的角色,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接触世界其他国家文化、思想以及习俗等的机会,让大学生能够拓宽视野、正确看待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具有显著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所以,在规划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方式与内容时,也必须要格外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并积极向学生传授国外先进文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有着相同的教育方向,并且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又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英语教师必须要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念以及政治素养,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有用的信息,将其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教导学生以辩证的思维去理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价值导向、知识传授、水平改善”三个部分出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充分发挥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想教育价值与引导作用。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大学英语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必修基础课程,而思政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两者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我国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较低,重视程度不高,自我意识强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正确、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由此造成了许多大学生职业道德不良,影响到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另一方面,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对国外的文化非常感兴趣,但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知较少,也不热爱、不情愿深入探究我国优秀文化。比如,许多大学生可以用英语熟练地讲出圣诞节、复活甲等国外节日,但是无法用英语流利说出国庆节、端午节等中国节日文化,可以用英语流利地说出汉堡、奶茶等国外食品,但是很少能够用英语说出馒头、包子等中国食品。当下,我国大学生的本国文化意识不强,没有建立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显得十分有必要,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努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可行性。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知中国文化,并主动肩负起宣扬中国文化的重任。然而,从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过程中将英语的语法学习放在了教学的首位,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没有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开展学生的德育教育。
大学英语课程中涵盖了许多经典的民族文化,环保思想以及爱国教育等方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所以利用大学英语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础与条件,英语教师要充分提取出和德育相关的内容,巧妙地规划教学方法与内容,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其中,有针對性地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切实可行的,能够为宣扬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提供良好的载体。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开展方法
1.英语教师要逐步改变英语思政教学思维。为了保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英语教师必须要全面领悟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主动参与到大学英语思政教育方面的主题讲座与培训活动中,探索大学英语思政课程教育改革方法与途径,在持续的自主学习、进修等基础上,不断提高英语老师的政治素养与思想境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需求,以学生为基础认真规划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比如,英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传播能力,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形成民族文化自豪感,引导学生利用英文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依托于语言的优势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深入探究大学英语课程中的隐性文化因素,加强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在语言教育中渗透思想与精神层面的学习,同时依照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特征以及学习情况,开展差异化的教学方式,最终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共同发展。
2.在英语教材中探索思政教育元素。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前十分钟,让每一位大学生用英语阐述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我国经典德育故事、时事政治等。对每个故事中包含的德育思想进行提取和整合,并通过谈论式教学方式进一步拓展,引入“批判性讨论模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讨论中,不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秉承“四个自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英语知识与口语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各种经典的故事帮助学生塑造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法、句式等内容,同时也要对各个主体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提取,从而实现大学生英语能力与思想觉悟的共同提升,培养出更多品德高尚的专业人才。比如,在开展Francis Chichester中的环球旅游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个主题向学生讲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类似事件,如郑和下西洋等;在向学生讲解国外圣诞节内容时,也可以将中国的春节拿出来对比,向学生讲解我国春节的来源、习俗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力。
3.依托于课余时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高校专业课程较多,能够规划为英语的教学课时数有限,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课余时间的价值,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查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语言资源,丰富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素材,比如,中国英文媒体的报道与评论等;另一方面,要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观看《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具有强烈中国文化特色的英文电影,并在影片观看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观看完成后带着问题做进一步探索,以强化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英语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与思想品德,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识与学习需求,从教学思维、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促使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冯婉玲.“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与设计——以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9,24(06):63-67.
[2]张树鹏,钟秦,葛玲玲,等.“新工科”视角下以学生为中心“一纵三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大学化学,2019,34 (11):103-107.
[3]李倩,严艳,陈琰,等.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4):71-72+81.
[4]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45-48.
[5]严婷.大学英语课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J].黑河学刊,2019(05):105-108.
[6]沈轶.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4):121-122.
[7]王振慶.“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