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其反思

    王曌+任永平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培育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高校二级学院为例,通过访谈调查、参与性实践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总结梳理,分析了志愿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7-0064-02

    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志愿的基础上,无偿的为社会群体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和专业服务。通过志愿活动的开展,弘扬和传承了雷锋精神,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的专业认知,提升了个人的整体素质,在服务地方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党和国家的正确引导,由共青团中央自1993年倡导“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弘扬新风”,开展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越来越受到青年学生的拥护,也成为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笔者所在高校,在开展志愿服务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就志愿团体而言全校就有各类志愿服务社团二十余个,在服务地方经济、助力大学生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学生志愿服务中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志愿者动力不足、服务内容单一、运行机制不完善等,影响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为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课题组以高校二级学院为例,通过访谈调查、参与性实践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分析了志愿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对策。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自1993中国首个志愿组织——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逐渐的丰富起来,成为青年志愿者活动中最富活动力的群体。国内高校多数都以社团形式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招募队员,开展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该校目前各类志愿者服务团体主要活动类型集中在支农、支教、卫生社区建设、助残助困等方面,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志愿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弘扬。而笔者所在学院依托专业优势创建了专业志愿者服务社团——社会工作协会,以开展“助人自助,服务社会,提升能力”为宗旨,通过专业志愿者培训,主要服务社区的各类弱势群体。近年来,该院团委依托社工协会,以搭载平台为载体,与社区签订系列合作协议,以特色活动为抓手,以每年3月雷锋月、7-8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和谐社区建设等为契机,常态化活动为依托,以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特殊弱势群体为主题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获得了社会的好评。但是,由于地域限制等原因,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志愿者动力不足、规模不大、质量不高,服务内容单一,活动机制不完善,育人效果不突出等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笔者通过参与性实践调研、访谈等形式梳理总结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志愿者动力不足,活动缺乏可持续性

    通过笔者多次组织和参与志愿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动力不足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志愿者流动性大,志愿活动多为团委、学院自上而下式的推动,志愿者自发开展活动的潜力有待开发。导致的结果就是,大一、大二学生在自上而下的推动下,常常抱有体验社会实践的新鲜感积极参加,但是因为自身专业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也不高,只能开展一些基本的卫生、救助咨询简单的体力服务。而大三、大四学生专业能力突出,组织服务水平突出的学生会因为个人事务繁忙,找工作等原因不愿意参加。加之社会对于志愿服务的认可度不高,缺乏规范约束,很难吸引有能力提供专业服务的学生持续开展活动。再者,被动执行的志愿服务也背离了志愿精神的初衷。

    (二)志愿服务内容单一,活动流于形式

    很多社团在开展志愿服务时,启动仪式轰轰烈烈,但是社会服务时间短,存在“一次性”“突击式”的问题。活动内容存在交叉、重复,资源浪费等问题。团委号召,各学院积极响应,集中开展,但是内容大同小异,多数社团开展的都是关爱救助、卫生清洁等基本体力劳动。一方面体现不出来大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大学生能力素质也很难得到提升。再者,笔者所在院校由于地理限制,城市小,一个单位一段时间内就要接受多次的志愿服务活动,而且多是相同类型的活动。而对于服务对象来说,不太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帮扶。在笔者与某市儿童福利院的有关负责人交谈时,了解到这样的抱怨。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往往是一次性,很难对他们的受助者解决本质的问题,反而会影响他们本来就有的康复训练周期。特别是笔者所在学院的社工专业志愿者,要想为特殊群体提供行之有效的帮扶必须长期系统的推进,通过前期对于服务对象的调研,建立可行的帮扶方案,进行年度系统的帮扶,才会真正达到发挥志愿者特长,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志愿者存在风险管理问题

    当下,国家尚未颁布专门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法律文件,大学生离开学校,服务社会时,存在自身安全隐患,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服务,大学生成了免费劳动力,权益受侵害时,无法维权。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在与一些社会组织开展合作服务时,对风险预估不全面,在没有任何权益保障的前提下,一旦发生风险或意外,后果不可预估,也会对大学生本人及家庭、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志愿服务中的风险管理问题要求出台规范的法律制度保障是必然局势,目前“暑期三下乡活动”为大学生购买保险是有益的尝试。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后勤保障

    这里主要是指缺少经费保障和场地保障。固定的活动场地可以保障各志愿者团队之间的交流,加强活动的沟通和反馈,促进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目前,笔者所在学院的志愿活动经费非常有限,由于大学生都是没有经济来源,开展一些帮扶活动没有专门的志愿经费,特别是日常的活动宣传很难去做。而且志愿服务团队大多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都是零散地开展活动,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

    (五)大学生志愿服务缺少系统的培训

    大学生志愿者精神、志愿服务内容、志愿服务宣传等能够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专业性方面的系统培训。多数志愿者都是团委的号召,去体验实践活动,缺少内生性的服务意识,失去了志愿服务的初衷。

    三、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良性发展的对策

    笔者通过了解兄弟高校的志愿者服务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借鉴成熟的社会组织的建设以及查阅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材料,提出以下促进大学生生志愿服务良性发展的建议。

    (一)尽快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2015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教思政[2015]1号)文件,为我们制定相应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提供了基本遵循。重点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权利义务、风险控制、激励机制等做出规定,为大学生规范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依据。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多是自上而下的推动,大学生自发、志愿组织的潜力还有待开发。在大学生随机访谈中,2/3多数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志愿服务,但是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参与。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同学再次参与的欲望就不强烈了。如果能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的实践学分认定、评优评先、入党等联系起来,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解决志愿服务动力不足,保障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

    (二)针对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突击式”、一次性的问题,我们要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摸清社会需求,特别是深入社区开展全面调研,把社区特别是服务对象、特殊群体的“需求清单”列出来,为我们开展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打下基础。二是,要加强志愿者本身的专业发展,提高服务能力。大学生志愿者要苦练内功,强化专业性,突出服务技能,列出“能力清单”,这样才能针对社会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凸显大学生志愿者良好素质。而不是简单重复的做“苦力工”。

    (三)学校方面要重视大学生志愿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为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后勤保障,特别是活动推进、活动宣传等。另一方面构建专业的培训体系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化培训,包含系统的志愿者服务精神培训、技能培训,购买教材,聘请专业的教师等。与成熟NGO,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借助他们成熟的运作经验,通过学校争取资源为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搭建平台。笔者所在学院通过聘请多名专业教师对志愿活动进行策划和指导,大大的提高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和社会美誉度,育人效果显著。

    (四)要加强志愿精神宣传,提高社会对于志愿服务的认可度。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有调研数据显示,超过50%的志愿者希望得到对于志愿服务的认可。笔者曾多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明显感觉社会的认可度不高,配合度不强,这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会造成极大的挫伤。所以,国家、政府要加大对于志愿风尚的宣传,高校也可以通过建立志愿者表彰制度、榜样宣传等引导社会、公民对于志愿服务风尚的尊重,激发大学生持续开展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作雨.志愿者在行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3,(9).

    [2]刘俊彦.共青团工作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现代出 版社,2015,(11).

    [3]黄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 等农业教育,2014,(2 ).

    [4]王宏,李晓军,王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调查[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12).

    [5]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EB/Q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7060/201503/185406.html#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