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再生式”转型推进西区崛起振兴
龙勇
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区,曾经“因煤而兴”,但也“因煤而困”。为破解“资源诅咒”,西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打出了一套科技创新驱动、全面招商引领、严格环保倒逼、民生保障兜底的组合拳,探索出一条“再生式”转型的发展新路。随着党的十九大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征程、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描定治蜀兴川新的历史方位,西区也在重整行装再出发,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为遵循,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保持发展定力、抓实发展举措,在“再生式”转型之路上行稳致远,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崛起振兴。
厘清思路
培育康养产业这一发展之源
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面对国家政策调整和煤炭市场变化,西区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摈弃依靠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把发展“康养+”产业作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快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一是坚持围绕特色、错位发展。按照“一县(区)一园区、一园区一主业”的思路,明确以康养装备及其配套产业为主业,以康复康养器具产业园、钒钛终端产品产业园、钒钛钢铁循环铸造产业园“三大产业集群”为抓手,在工业园区内规划布局康复康养器具产业园,打造“园中园”,重点引进了台湾德林义肢等康复康养器具企业,主要研究、设计、生产康复康养器具、医疗和护理设备等产品,着力推动钒钛资源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打造“以钛材为原料的全国首家示范性康复辅具器具生产基地”。二是注重科学规划、高标引领。以“产城一体、水韵灵动、现代时尚”为方向,委托国内顶尖设计团队进行规划,计划投资50亿元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新区,打造集“健康医疗+养生养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智慧康养综合体。加快实施“一廊一谷三小镇”规划建设,打造金沙画廊、苏铁阳光谷、格里坪康复辅具生态小镇、西佛山禅意小镇、河门口文创小镇,扎实开展“花街、花道、花园、花海” 打造,进一步丰富特色文化、花海景观、休闲运动为一体的城市内涵。 三是巧借他山之石、无中生有。引进业内最老牌、极具影响力的北京三帝科技公司,一方面与辖区医疗资源相结合,设立康复辅助器具配置中心,推进3D打印、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助器具的研发、设计、制造和个性化应用服务;另一方面与教育资源相结合,建立攀枝花康复辅助器材创新示范中心,搭起了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培养人才、政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平台。成功促成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联手,打造全省第一个以康复业务为主的医联体,快速推动康复医学、老年医学、辅具研发等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辐射和带动川南、滇西北区域相关产业。
当前,四川省委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将攀西经济区作为“一干多支”的重要支点和“五区协同”的区域之一进行布局,作出了“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等战略部署,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政策机遇、市场机遇、合作机遇。西区将紧扣省委、市委要求,继续整合煤炭、电力等能源行业,用活钒钛资源优势,抓实康养装备制造主业,加快打造攀西试验区能源基地、全国示范性康复辅助器具生产基地、钛终端产品生产基地、现代特色物流基地、康复康养基地,为“一干多支”提供更加坚强的支点作用。
明确重心
抓实项目建设这一发展之要
一个老工业城区的转型,需要大量先导型项目进行承接。近年来,西区坚定不移地把项目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用心谋项目、用情招项目、用力推项目,以更加专注的定力推进转型发展。成功获得省残联授牌西区“四川康养器具产业园”,并助力攀枝花市成为12个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地区,格里坪工业园区也正式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开发开放等国家战略持续深入推进,省委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效用持续发挥,经济向好基础不断巩固。我们将紧紧把握转型发展的黄金期,牢牢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对上强化政策、资金争取,对内夯实产业根基,对外招引源头活水,切实发挥好项目在推动转型发展中的助推器和压舱石作用。
强化治理
补齐生态环境这一发展之短
西区曾是全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在输出资源的同时也留下了严重的污染,环境问题成为发展最大的短板。近年来,西区抓住被列为全省唯一“区域污染防治示范试点区”契机,奋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三年攻坚”,全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API)实现从2010的 73.4%到2017年的97.5%的跨越。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健全监督机制等举措,引入社会资金主动参与,不断创新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途径,探索出了背土上山、掘井取水、梯次开发的景区建设和生态修复有机结合的“西佛山模式”,将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新村建设有机结合的“金家村模式”,将环境治理、旧城改造、产业升级有机结合的“席草坪模式”,将资源整合、产业转型、破产重组有机结合的“新启模式”。目前,四大重点片区生态恢复工程均取得实效,全区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当前,省委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为我们擂响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鼓。西区将继续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动真碰硬打好“八大战役”,全面抓好环境问题整改和环保督察“回头看”工作,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美丽四川贡献县区力量。
办好实事
筑牢民计民生这一发展之本
受攀枝花建市初期“先生产、后生活”“争时间、抢速度”建设方针的影响,曾经的西区生产区与居住区犬牙交错、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落后,特别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大量国有企业改制或者破产,大批职工下岗失业,维稳压力巨大,民生问题突出。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努力堅守好民生这条最重要的底线。一是突出重点领域攻坚。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老百姓最急需的重大民生上,整合民政、财政、教育、卫生、人社、住建等部门的力量,重点抓好矿区困难群体帮扶、煤炭采空区治理、棚户区改造、“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社区居民服务管理等工作,大力实施就业援助,积极推行社区兴办经济实体工作,优先为辖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岗位,推动困难群体帮扶从“输血”到“造血”。二是畅通民意沟通渠道。建立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能广泛了解不同群体需求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重点发挥好“走基层”“区级领导接访日”“双联”服务群众、社区恳谈会等沟通平台的作用,积极引导培育社会组织,通过民主协商、平等对话的形式,以双向互动和区域联动来整合资源、满足需求、化解矛盾,实现群众根本利益最大化。三是织密资金保障网络。建立稳定的区财政投入民生工程增长机制,并开辟多种资金保障方式,通过“社会筹集、上级争取、市区筹集和企业自筹”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项目上积极探索PPP建设模式,用政府“小投入”撬动市场“大投入”。同时,对重点民生工程实行项目、资金、管理“三落实”,提前安排、重点调度、统筹管理,确保民生工程各项安排部署落实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省委也始终将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治蜀兴川的价值取向。西区将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聚焦矿区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统筹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等各项事业发展,大力挖掘和弘扬本土“三线文化”,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
固本强根
夯实干部队伍这一发展之基
干部是转型发展的第一要素,作风是转型发展的关键保障。近年来,我们坚持把保持政治定力、严明政治纪律、维护政治自觉与做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广大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以“关键少数”带动引领大多数,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一是提振精神、强化担当。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在“两学一做”“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等活动中不断增强干部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强化“三个担当”,夯实干事成事之基。同时,研究制定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出台“后进”干部管理办法,推动干部上之有理、下之有据,鼓励支持广大干部真抓实干、主动作为。二是严明纪律、传导压力。将纪律监督、群众监督、网络监督结合起来,成立专项督察组,对全区所有镇(街道)、村(社区)实行全覆盖检查,从民生民利、干部作风、国企廉政建设等方面扎实开展“微腐败”护航阳光花城专项工作。对廉政勤政、重点工作排名靠后、任前谈话等具体工作、具体问题,定期对各单位(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约谈,重在敲钟提醒、传导压力。三是落实责任、筑好防线。成立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及巡察工作办公室,制定巡察工作实施办法,紧抓“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巡察工作,不断“催化”责任落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为干事创业营造环境、为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吁新担当。我们将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奋进力量、明确前进方向,坚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强大定力,奋力开创新时代建设工业强区、现代美丽幸福城区的新局面,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