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对话理论,提升阅读教学适切性
庄洁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追求教学的适切性,即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文本的情况、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具体情况选择更为适合的教学策略,让教学效果变得更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引导学生展开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由此可见,要提高语文教学的适切性,就要积极展开合理的对话。
学者巴赫金曾经提出了对话理论,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以对话的形式存在的,语言的本质也是对话。学者马丁·布伯在其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对话的核心就是重新确立教学师生观。我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尝试借鉴对话理论,寻找最适合初中生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此来提高阅读教学的适切性。
一、联想式,对话文本留白
在展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构筑以文本为中心的对话,注意对话的设定和文本之间具有一定的适切性。我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展开联想,让学生尝试围绕文章中的留白处展开积极地想象,并参考文章中的其他内容来进行拓展描写。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揣摩作者的创作心理,并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解读。这样就将对话和文章解读结合在一起,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猫》的过程中,我就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尝试和文本形成共鸣。如可以让学生阅读文章中对于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的描写,然后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想一下这些猫的形象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当第二只猫走失后,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有学生思考后提出:“他们一定十分伤心,以为自己的好朋友失踪了,找不回来了,一定都愁眉苦脸,茶饭不思。”此后我又让学生阅读作者描写第三只猫的内容,并展开想象,想一下第三只猫被冤枉后,猫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有学生提出:“猫此时一定感到很郁闷,它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可是为什么人类就是不相信自己呢?”最后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作者为何最后决定不再养猫,他的内心怀有怎样的想法。如有学生提出:“他一定觉得,和猫有了情感后,如果和猫别离,会很伤心,既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不养。”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一点点发展思维,逐步体会到了和猫之间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要追求教学的适切性,选择的教学策略要符合多元解读的范围。结合对话理论,促使学生以联想的方式让学生以文本为中心,和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这样就能避免对话处于空置或者是滥用的状态,具有一定的教学适切性。
二、体验式,对话生活实践
体验式对话指的是对话的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促使学生产生移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文本对话,并进行视界的融合。这样能让学生产生共情的效应,进而达到和文本对话的教学目的。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了作者和父亲之间的情感。此时我提出问题:“既然作者也很爱父亲,為何不当着父亲的面说自己很爱他呢,这样也能让父子关系变得好起来。”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展开体验,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学生提出:“作者可能觉得说不出口,不好意思。我平常也有这样的感觉,觉得和家里人说‘爱很别扭。”我又提出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其实,如果能在回信中展现出对于父亲的情感,就能避免难为情了。大家尝试将自己想象成作者,给他的父亲回一封信吧。”这样的练习起到了读写结合的作用,学生要深刻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尝试在作文中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有学生写道:“那一日一别,许久不见,不知家中是否一切都好。真的很想念您,想和您再见一面……”学生在写作中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物进行情感对话。
将情感作为课堂对话的起点和重点,这种教学方法是十分具有适切性的,因为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并让学生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文本解读中。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基于自己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和文章进行对话,并让对话理论发挥更大的效用。
三、特殊式,对话独特文体
由于每一种文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而这个特征恰好能成为语文系统化教学的着眼点。所以我在利用对话理论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还尝试鼓励学生对话文体,看看不同的文体是否会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这样就能让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射入到文本的内核中,获取更丰富的信息,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收录了五首经典的古典诗歌,我在教学中尝试围绕诗歌这种文体的特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层对话。我首先抓住了诗歌具有韵律美的特点,让学生展开诵读活动,鼓励学生诵读诗歌,不仅要读准字音,感受诗歌的节奏特点,而且还要尝试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此外,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诗歌中的意境美。如让学生阅读《登幽州台歌》,并说说作者在诗歌中展现了怎样的意境,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我还和学生展开了师生对话,和学生一起探讨了作品的思想美,如和学生一起讨论《登幽州台歌》这首作品展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波动。有学生提出:“我觉得这首诗歌体现出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但是却不能成功,因此而出现的一种悲怆的情感。”我则给学生介绍了诗人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怀有更深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为深刻,我在教学中还会结合文体的特点设置问题,并发起师生对话。这样不仅能让生本对话更好地展开,同时也能让师生对话变得更为高效。这样的教学既符合文本的特殊性,同时又具有师生对话的适切性,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文本的特点。
四、比较式,对话人物语言
比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不管是文体还是单元之间,又或者是同一篇文章的不同部分之间,都能找到可比的地方。我鼓励学生积极展开对比,尝试在对比中探究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促使学生在对话中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的效果。
学生在阅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鼓励学生尝试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展开阅读。鼓励学生尝试填写表格,在表格中标出“平时上课”和“最后一课”中的不同点,从“周边的气氛”“学生的状况”和“教师的状况”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学生填写表格后,我鼓励学生重点分析文章中人物的语言,感受语言的内容、情绪等的变化。有学生提出:“平常大家都很轻松,但是此时话语却变得很凝重,就连‘我这样喜欢捣乱的学生也都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此后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因为学生认识到以后就再也不能说法语了。”“为何不能说法语会让大家的心情如此沉重呢?”学生认识到:“因为语言其实就是祖国的象征,这意味着他们要失去自己的祖国,自然很悲痛。”这样学生在对比中逐步体会到了作品中的爱国情怀。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适切性,就要注意关心教师和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我在教学中尝试揣摩教科书编者的想法,并选择更适合对比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对话分析。这样能让
学生更好地从文本中提取出相关的信息,并借此读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五、开放式,对话广阔视野
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效果更好,我在教学中尝试构筑开放式的交流情境,促使学生展开积极交流,让学生围绕各种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行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一文有着很丰富的想象力,故事性也很强,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到课本剧的表演中。根据阿特金森·谢夫林的信息加工模型可以指导,剧本表演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活动形式,能让学生获得强有力的外部刺激。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展开信息加工和编码复述,对于文章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学生尝试扮演皇帝、大臣、孩子等其他的角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加入新的台词,体现出了自己对该人物的理解。这样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处境,理解人物的所作所为,起到开阔视野的效果。我鼓励学生展开开放式的交流,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表现结果和同伴进行讨论,探讨如何才能展现出人物的特点。如有学生提出:“在扮演皇帝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皇帝十分刚愎自用,十分狂傲的特点。”
开放式对话的过程中,我积极观察对话理论在生生对话层面的适切性,注意观察对话理论是否能对学生的交流起到促进的效果,同时还尝试考虑学生的对话是否能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能力的内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积极借鉴对话理论,寻找具有阅读教学适切性的教学策略。在尝试组织学生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能更积极地阅读文章,并提高阅读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中学(2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