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背景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升路径研究
田秀平 倪志刚 任建勋
关键词 文化强国 大学生 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路径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度项目,课题立项编号:SZ19057,项目组成员:田秀平、倪志刚、任建勋、刘涛。
作者简介:田秀平,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学及文化教育研究;倪志刚,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思政教育研究;任建勋,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政工师,主要从事哲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3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民族精神的代言,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树立民族自信心,不断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已是当务之急。高校担负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特殊领域。文化强国背景下,如何结合现状探索有效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强国,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
文化,在学术界既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之称的广义文化之说,也有泛指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之称的狭义文化之说。本文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等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指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总和。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继文化强国长远战略提出之后,2014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随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方案,指导性非常鲜明。高校作为教育重地,使命担当,责无旁贷。但受客观因素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喜忧参半。
(一)高校重视度有,但实施力度不够
近些年,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度提高了,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通过丰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增设人文素质课程、汇编相关教材等举措,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程。但总体实施力度不强,效果不理想。
(二)大学生认同度高,但践行力弱
据问卷调查和部分访谈内容,对于“是否认为传统文化很重要”“是否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等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态度肯定,认同度高。但是对于“你更喜欢过哪些节日”“你更喜欢看哪些类型的电影或戏剧”等问题时,相当比例的选择更喜欢过情人节、圣诞节,看所谓的美国大片或日韩剧,对端午节、中国戏剧等不感兴趣、甚至有所排斥,突出表现为知行不一。
(三)相关活动形式多,但实效差
近年来,高校借助多种资源和手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开展大学生文化活动。据调查问卷显示:在“当前传统文化教育授课方式是否多样化”“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否丰富多彩”的问题上,多数学生持肯定态度。然而,在相关教学效果评价的问题上,一定比例的学生选“效果不明显”,且认为形式多于内容,活动初衷和实施效果反差大。
(四)校园文化环境缺乏内涵式设计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日益改观,尤其在最具直观效应的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效果明显,干净整洁、层峦叠翠、清静典雅的校园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不少审美愉悦感。然而,整体上缺乏内涵式文化设计。
(五)大学的文化育人功能挖掘不够
受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影响,大学越来越被定义化,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功能。然而,大学与生俱来的突出引领文化的特有功能,却被被弱化甚至忽略。文化育人功能没有被重视和挖掘。三、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解析
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中,显现出一些普遍性问题:高校的实施力度不够、大学生的践行力不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佳、主题活动的浮于形式、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缺乏内涵、大学文化育人功能严重弱化等,必须重视探究其成因。
(一)社会环境的必然影响
首先,21世纪以来的20年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利益最大化个性需求的常态。其次,1999年后,高校教育逐步趋向大众教育,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则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利益至上的意识。社会大环境影响下,高校象牙塔式的姿态渐渐隐去,教育逐渐偏重于追求高技能、高服务、高就业,趋利化行为明显,大学生终身受益的素质教育被严重弱化。再者,传统文化曾遭遇历史性危机。以洋为美为尊,贬低、漠视传统文化的现象突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的提出,力求唤醒高校,加大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力度。而高校作为行为主体本身,响应和行动难于在短期内形成合拍,还需要很多方面的调整权衡。
(二)受教育者自身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多在2000年前后出生,成长于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的开放的时代,接触到西方思想和多元文化,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日常的自我,有的甚至盲目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或享乐主义,漠视排斥如敬业乐群、中正和谐、奉献悲悯等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素养整体性缺失。
(三)教育者自身的问题
大学教育从不是单向的,它涵盖了家长、高校教师、导员、管理及服务层等各类人员。教育最初来自家庭,当前的大学生家长多为70后,他们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创造条件给孩子最好的,是这些父母的共有心愿。事实上,家长虽创造了好的物质条件,却在各种忙碌中淡化了孩子成长中的情感教育和精神引导,当前的大学生, 或多或少都有留守经历,父母的言传身教存在不同程度缺位。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的人生探索期,是完成自我独立并投向社会的关键期,也是三观基本成型的锻造期。无论是教学一线的老师、还是主抓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都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参与者。然而,一定程度上,一线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的感染力、辅导员缺乏谆谆教诲的诚挚和耐力、机关教辅人员难于做到服务至上,教育者总体传统文化知识和素质不够,缺少有效的执行力,使得高校不能营造出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