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特征与实现路径研究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全局,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途径,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基础。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特征表现在:投入产出较高,产品质量优良,产业特色高效,绿色生态安全,三产融合发展,要素配置合理,经济效益显著,支撑体系有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完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加快科技研发和推广,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增强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12-0035-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总要求的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内涵十分丰富。在这五个方面中,如何把握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如何理解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特征?怎样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本文就此谈谈粗浅认识,谨供各位读者参考。
一、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五个方面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共同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体现了中央统筹推进乡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方略。只有紧紧把握这个总要求,才能全面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明确,在这五个方面中,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条件。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生态宜居,才能吸引大量就业创业者,产业兴旺才有希望;只有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才能使产业兴旺具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而生活富裕,既是促进产业兴旺的目的要求,也是衡量产业是否兴旺的根本标志。但毋庸置疑,在这五个方面中,实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关键,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和中心任务。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业兴旺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源泉,乡村的繁荣发展必须以产业兴旺为基础。没有产业兴旺,就没有乡村振兴。中央把产业兴旺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位,体现了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阐述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
1.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
乡村产业兴旺,首要是农业兴旺。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产品需求量巨大,必须立足国内解决农产品供给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又不断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将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安全、更健康的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保障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兴旺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必须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乡村产业尤其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需要。
2.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乡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农产品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大多数农产品仍停留在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加工上,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整体效益低;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农业多功能性拓展不够,农业与二、三产业缺乏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有利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有利于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有利于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适应和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有效供给,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的经济效益,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3.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农民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就业和增收是乡村发展的核心问题。实现产业兴旺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就业是否充分,农民钱袋是否鼓起,是乡村产业是否兴旺、乡村是否振兴的显著标志。近几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农民就业的不确定性在增加。目前农村发展动能在衰减,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速趋缓、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务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一直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两者增速都在下降。农民收入增速由2012年前的两位数下滑到现在的个位数。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尤其加快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可以开拓农民就业渠道,更多地促进农民增收。今后农民增收的最大潜力,在于激发乡村就业创业活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完善以消费为导向的乡村产业体系。
4.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财力保障和经济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唯有产业兴旺,才能壮大乡村经济,为乡村生态、文化、社会、科技、教育及政治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和雄厚的物质基础,进而实现乡村全方位的振兴。
产业兴旺可有力促进生态宜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居住的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就越高。并且,乡村产业兴旺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兴旺了,才能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和物质条件。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发展衍生文明进步,文明进步依靠经济发展。产业兴旺促進乡风文明,有助于乡村治理更有效,有利于乡村社会事业发展。产业兴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益于发展集体经济,使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增强农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文明价值,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促进农业与旅游、康养、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农耕体验、创意农业等发展,使之成为富裕农民、繁荣乡村的支柱产业,增强农业在经济文明与社会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有利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乡村产业兴旺不仅满足城镇消费需求,也为工业发展特别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使得农村消费需求扩大并拉动城镇经济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不仅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还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生活富裕。实现产业兴旺,必然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走向生活富裕。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这个全国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我国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总之,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有利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利于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有利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二、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特征
乡村产业兴旺,意味着乡村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尽管反映某个乡村的产业兴旺可能是一个或两三个产业,但总体上衡量乡村产业兴旺的角度和标准应是多维的,因而乡村产业兴旺的内涵特征展现得比较丰富,至少有以下方面。
1.投入产出较高
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投入乡村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产出水平较高,这是产业兴旺在“量”上的必要条件。主要表现为乡村劳动生产率较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农业稳产高产,相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乡村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在有效供给上發挥着重要作用。数量与质量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协调融入乡村产业兴旺过程之中。产量主要是指乡村产业的“量”的增长,而质量则是乡村产业的“质”的提高。强调产出水平较高,并不是把产业的质放在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放松产业的效益,而是要以质量效益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前提。因为发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扩大数量。如果不重视质量效益,就不会有可靠的发展。没有质量效益的速度实质上是在拖延发展,欲速则不达。要将数量与质量有机统一起来,克服片面追求量的倾向。
2.产品质量优良
产品质量主要指产品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生产经营安全优质的产品,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就消费者而言,乡村产出的优质产品,能满足居民由吃饱到吃好再到营养丰富的依次提升,能满足群众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的拓展延伸。就生产者而言,乡村产出的优质产品,体现在标准化安全生产和高附加值产品上。如果乡村产业缺乏质量,就谈不上兴旺。目前我国农产品远不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要求,低端较多、销售困难,高品质的少、供不应求,这说明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景广阔。为此,要扎实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农业农村供给体系质量不断提高。
3.产业特色高效
产业发展,有特色才有市场,有特色才有优势,有特色才有竞争力。乡村特色产业是指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资源、气候、交通等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高效产业。进一步说,就是乡村把本地潜在资源禀赋转化为特色发展的项目,把本地优势工艺转化为特色开发的产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特的局面。特色产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精细化、不同消费习惯等需求,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尤其是特色支柱农业产业,能更有效地利用乡村资源,形成特色高效的农业产业集群,带动乡村相关产业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便于形成从科研、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的产业化链条,更充分地实现产业增值,更多地促进农民增收。
4.绿色生态安全
就是乡村生态环境优良,农产品安全性强,绿色产业发展水平高。具体表现为乡村生态系统得到保护,乡村清洁生产得到推广,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比重较高,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迅速发展。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绿色产品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且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开发生态、安全、优质的绿色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加快构建绿色产品品牌体系,是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绿色,是产品优质的基本特征,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乡村发展更应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作为主攻方向。
5.三产融合发展
就是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好,新产业新业态成长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兴旺,不仅需要农业兴旺,而且需要非农产业兴旺。产业发展有前后关联、旁侧关联。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业已经从生产领域拓展到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领域,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近年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现代食品、健康养老和农村快递等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动能。乡村产业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种养业。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重构农业农村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一要纵深延伸产业,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让农民分享更多利益;二要横向拓展产业,在确保农产品供给基础上发展新的产业,彰显农业的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三要发展新兴业态,如互联网+农业、工厂化设施农业等,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6.要素配置合理
就是在发展乡村产业中,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禀赋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业发展适宜,在综合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围绕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因地制宜促进生产向优势产区集聚,形成合理化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建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形成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区域供给结构,有效解决农地地块细碎化问题,实现农村土地整合和集约利用,土地产出率较高。另一方面,就业比较充分,也就是乡村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民就业增收能力增强,农村创业创新充满活力。人力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乡村产业是否兴旺,首先取决于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其标志就是就业率。当乡村劳动力就业充分时,其他非人力资源也会得到有效利用,乡村产业会处于较大产出状态,乡村经济发展则呈现繁荣景象。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乡村劳动者基本有了可靠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实现较大增收,农民家庭有望实现全面发展。
7.支撑体系有力
乡村产业兴旺支撑体系有力,主要表现在: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打破传统农业时令和地貌的限制,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单位面积产出多。拥有现代的农业机械装备,大大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拥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效对接,显著降低市场风险。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拥有高素质的农民,是解决“将来谁来种好田”的根本,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拥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的推动者。集约化,改变粗放经营的方式,以相对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专业化,形成合理的生产分工体系,提高产业的质量效率。组织化,构建规模适度、管理科学的经营形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乡村产业兴旺的实现路径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创新要素資源配置机制,完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加快科技研发及推广,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1.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林结合、多功能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在粮食结构上,要由偏重产量转向提升产能,注重稳定产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扩大优质粮、专用粮、加工粮的比重,提升粮食精深加工水平,拉长粮食产业价值链。在农产品结构上,依据区域优势和资源特色,围绕市场多样化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使本地优势资源变为特色农产品,并使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在种养结构上,注重使粮食资源转化为附加值更高的畜产品,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实现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促进畜牧养殖业转型升级。在产业结构上,树立大农业发展理念,努力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文化、观光等功能,促进农业与旅游、餐饮、教育、康养等产业结合,壮大新产业新业态,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形成链条长、质量高、效益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区域结构上,综合考虑环境容量、水土资源、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根据本地实际建设优质粮食主产区、特色优势农业区、都市生态农业区、休闲旅游观光区等,形成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又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产业结构。
2.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
切实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作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乡村产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大力发展“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积极创建原产地绿色品牌、区域公用绿色品牌和企业知名绿色品牌,构建绿色农产品品牌体系。二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行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提高农村有机废弃物利用水平。三要完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化示范创建,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推行清洁生产。健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政策体系和考核体系。四要建立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全方位监测和全程可追溯,确保整体产品质量。
3.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壮大乡村创新创业群体,加大支持本地农民兴业创业力度,促进乡村创新创业群体多元化,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企业主、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将现代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带动现代农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拓展财政、金融、土地、科技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鼓励乡村创新创业者承担涉农财政支持项目,把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纳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科技入户工程向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倾斜,落实好乡村创新创业减税降费政策。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引导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要素向乡村集聚,积极开展法律、财务、商标、知识产权等优质服务,形成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4.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乡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最宝贵的资源财富。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健全,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必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要素潜能,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鼓励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一要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坚持农民集体所有权,保护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赋予农民对家庭承包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流转权、收益权及承包经营权的担保和抵押权,且能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乡村产业。二要搞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把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补助乡村复垦土地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三要建立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合理满足乡村产业经营用地需求,将新增建设用地的适当比例用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允许将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用于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发展,支持农产品采摘、冷链、加工、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
5.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信息化进程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加快科技进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强农业,必须先强种业,抓好优质农产品的品种培育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建立以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技术创新有力的新机制。抓好作物栽培植保、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的集成、配套和升级。积极推广标准化种养、健康养殖、病虫害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推进先进适用技术精准入户,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按照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和产业化的要求,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深度融合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把精准農业、智能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和切入点,通过信息化提升现代农业和改造传统农业。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农村行动,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云平台,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强信息资源大数据建设,努力使乡村信息服务覆盖最大化、应用平民化、效果最优化。
6.完善和用好财政金融支农政策
在财政支农方面,完善财政支农机制,实现优先、用活、高效目标。一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逐步增加。多层次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把用途相同但渠道不同的资金集中起来,有效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二要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完善担保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三要提高农业补贴的精准性。补贴资金与耕地或播种面积挂钩,增量补贴资金重点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扩大生态补贴,引导农户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四要拓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林水项目建设。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五要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全过程监督支农资金使用,确保支农资金安全、规范和高效运行,更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金融支农方面,完善金融产品功能,提升金融产品品质。根据乡村融资需求小、散、频、急等特点,推出一批实用性强、可操作、易推广、低成本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产品覆盖面。发展乡村供应链金融,针对乡村产业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打造专门服务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兼并重组。完善财政与金融支农协作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对接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实行农村土地多形式权能的抵押贷款。开发多种类型的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扩大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发展保证保险贷款产品,吸引更多信贷资金投入乡村产业发展。
7.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产业发展夯实基础。整合农田基本建设相关渠道的项目资金,加强农田水利、土地整治、机耕道路、田间林网、配电设施、生态环保、土壤改良等建设,积极打造高标准农田。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装备水平,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建设类型齐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推动城镇物流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健全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农村公路网、电网、电信网络等公共基础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物联网、大数据等设施建设。依托乡村自然风光、田园风情和民俗文化等,加强乡村休闲旅游设施建设,努力打造村容整洁、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张红宇.理解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J].农村工作通讯,2018,(8).
[2]朱启臻.关于乡村产业兴旺问题的探讨[J].行政管理改革,2018,(8).
[3]柯炳生.如何理解产业兴旺的重大意义[J].农业科技培训,2018,(7).
[4]姜长云.推进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J].学术界,2018,(7).
[5]郭永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J].农村工作通讯,2018,(1).
[6]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
[7]吴海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6,(5).
[8]吴海峰、苗洁.新型农业现代化探讨[J].农村经济,2013,(2).
[9]吴海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个结合[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责任编辑:澍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