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重要性

    农金梅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心都有礼节;多读书,可以让你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多读书,可以让你变得聪明,有智慧;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变得快乐,陶冶情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的语文教学,在“部编版”不断深入人心,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崇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审美心理因素、调动美感积极性,阅读的方法指导就尤为重要。

    根据美感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大致包过三个阶段,即初步感受阶段,审美判断阶段和揣摩玩味阶段。

    一、初步感受阶段,再现审美因素

    文本的美感是在学生初次接触时产生的,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尽可能使学生在初次阅读时就能再现生活的真諦,帮助他们捕捉初感,获得审美愉悦。

    首先,要注意创设模拟情景,营造情景氛围,把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情景和形成的文势中。这既可以精心编写文本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既可以播放配乐朗诵,还可以实地观察,等等。但最关键的是从“语感”入手,充分重视语感训练。而朗读能够把作者精心设计的意境展示给学生,“入乎其内”,引起情歌共鸣,得到艺术享受。朗读要正确,要文从字顺、“自然上口”;朗读要熟练,要达到语气贯通,节奏分明,句读清晰,抑扬顿挫;朗读要有表情,要能把握文本脉络,准确运用语调,注意感情的变化,达到“以言感人”,“以情动人”的境界。朗读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产生强烈的审美初感,为玩味作品打好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只有在朗读基础上进一步领悟词义和语境,才能使审美初感不断浓烈,真正感受到文本的美。在教读朱自清的《匆匆》开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付费呢?——是有人偷走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作者以三个排比句来描写春景,把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跟与之相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相映衬,使人想起时光的流逝,引动思绪,点出题眼,以抒情的设问句式,提出时间被人偷着了,还是自己逃走了的问题,深感时不待我。在这看似通俗平静的叙述里,学生很难理解其深刻内涵。这时,只有凭借阅读的初感去深悟它所蕴含的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感到无限惋惜之情,才能体会到其中饱含对时间的惋惜和留恋之情。

    二、审美判断阶段的美

    通过阅读的理解、思考、评价,感受作者渗透在形象中的那些感受、情绪、理解和评价,从而获得正确的审美观。

    一是分析法。通过句段分析和综合分析把握文章的美的特质,作出审美综合判断,获得浓烈的美的情趣。在教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们可以引领学生跟随作者沿着“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在“荷塘岸边”听、嗅、视、触;看“田田的叶子”、“零星”的荷花,“流水一般”的月光,“斑驳”的灌木丛的“黑影”,以及四周如“烟雾”的柳色和“大意”似的远山;嗅“缕缕清香”;听“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荷塘月色之美,就不断地向我们开拓。作者那“不宁静”的心绪,亦随着这“圆形”的荷塘小路的完结而恢复“宁静”。读完文本后,它必将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一个荷塘月色的画面、朦胧清幽的氛围和作者颇不宁静的心绪及深藏于字里行间的由隐忧所交融合的内心世界,学生因此获得了美的享受。

    二是比较法。比较不外乎求同异见,辨优析劣,让学生从中掌握美的特点,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树立牢固的概念。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都是散文,都是纪念被反动派杀害的青年学生,揭露反动统治者的罪行。而表现手法、结构和语言都各有特色。抒情议论、写人叙事,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作者的倾向便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三、揣摩玩味的美育

    大家都知道,作品内容具有特定的艺术形式美。这种美要充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揣摩玩味,潜移默化。完成这阶段的美育任务,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调动已有审美经验品味作品的形式美。文章分为几层意思,哪个先讲,哪个后讲,都是很有讲究的。它是并列结构呢?还是递进结构?是总分结构呢?还是分总结构?文章的线索如何?是以情感为线,还是以时间为线?是以事件为线索,还是以物件为线索?文章的起伏、照应、段间的过度与首尾呼应如何,等等。教读作品,能让学生明白这些,并唤起对已学作品的回忆,方能极好地品出作品的美来,获得美的享受,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二是引导审美想象。文章是语言艺术,它提供的只能是语言符号,只有使这些语言符号在学生大脑里幻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形成意境和氛围,学生才能真正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因此,阅读指导一定要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存,使之浮现出相关的意象,再进一步玩味。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是浅层次的,还应把联想、想象与创造联系起来,借此去发掘作品中那些隐形的暗示。在作品语言信息的诱导下,根据经验,延伸想象的时间、空间、强化、丰富现时的体验、感受,自由文体出发,产生对自己的观照、思考,使阅读超越文本意义的构建,从而使阅读超越作者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超越作品本身的意义。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几个过程之间又交错变化;阅读又因人而异,因此,我们指导阅读时既要掌握规律,又要灵活机智,使阅读方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它是一个长久、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然要不断的努力探索,吸取好的经验,不断总结运用到教学生活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的人才而献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