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建构
董蓉 丁楠娟
摘 要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职教二十条”对职业院校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民办高职院校作为资源匮乏型组织,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建构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值得深入探究。本文论述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背景和现状,分析影响校企合作开展的重要因素,提出基于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民办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模式建构
一、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背景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自2017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指导性重要文件,其中包括2017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2018年2月出台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文)和2019年1月出臺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文),四川省结合国家相关文件也先后发布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8〕84号文)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府发〔2020〕14号文)等。
这一系列政策文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道路,第一次将职业教育定义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既表明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也指出了职业教育在未来10年的发展路径和重要方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件中多次明确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民办高职院校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根据《2019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分析发现,截至2019年我国普通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430多所,比10年前的2009年增加了190多所[1]。
以四川省为例,高职院校总数达到75所(含职业本科),院校总数居全国第4[2],仅2019年一年就新增设了17所高职院校。在75所学校中,民办高职院校29所,占比39%。
民办高职院校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第一,生源压力。虽然近年来参加高考的人数逐年增加,但是新建的高职院校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公办高职与民办高职在办学条件等方面差距非常明显,考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通常首选公办院校。以2020年单独招生考试为例,四川省高职单招招录计划223200人,实际报考人数为192135人,其中公办院校人数124593人、民办院校67542人。从报考和录取数据来分析,公办院校淘汰比例较大、录取率不高,民办院校报名则严重不足[3]。第二,资源压力。民办高职院校大多仅依靠学费支出各项办学成本,属于资源匮乏型组织。在目前招生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一方面学费的收入缩减,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建设工作仍要稳步推进,这对民办高校来说挑战巨大。开发企业资源,开展实际的校企合作,在解决专业建设需求的同时打造专业特色、吸引生源,是民办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
从近年来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4种形式:第一,校企之间的建立和维系依靠私人的情感基础,没有签订任何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具有临时性和易变性等特点;第二,校企之间虽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是没有实质性合作内容,没有形成常态化的互动,甚至存在部分校企签订协议后就无任何合作的情况;第三,校企合作的内容仅限于学生到毕业年级需“解决学生实习”这一个点上,在其他层面无合作内容;第四,个别学校制定了现代学徒制或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且与企业有较为深度的合作,但是目前这类合作形式仍受限于一定专业和行业企业,暂时无法推广到更广泛的专业领域。总体而言,校企合作现今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现象,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大多扮演被动配合的角色,这也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痛点。
三、影响校企合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一)选择适合的合作企业
学校为专业或专业群选择适合的合作企业与母亲为女儿选择女婿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在一定条件下的“门当户对”通常才是最好的。这里的“门当户对”具体指的是:第一,专业或专业群所服务的产业与企业所在的行业是对口的;第二,企业对于人力资源在层次上的需求与高职院校输出的专科学历人才是吻合的;第三,校企双方对共同合作的态度是主动积极的。而所谓的“一定条件”可以理解为学校在选择企业时的基本门槛。门槛有二:其一,合作企业需要有一定的规模,因为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是稳定和持续的,学校应该首选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或知名企业;其二,合作企业应该有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如实习生管理制度、实习生薪酬制度、培训师发展计划或成熟的员工培训体系等,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是建立在发展的前提下,用制度来实现内部管理的企业是值得合作的企业。
(二)深度挖掘双方的需求痛点
在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合作”一词的基本含义是人们(或组织)为了共同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诸如分工合作、技术合作等。由此可见,合作是人们或组织为了实现同一目标,相互帮助或共同行动的一种方式。校企合作就是指学校和企业两方为了实现同一目标而共同行动,而这个目标就是培养出优秀的、可以为企业服务的人才。但在现实中,学校和企业的需求点并不是绝对一致的。校方关注的是合作内容与专业实践是否匹配,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后勤保障是否到位,例如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的安全保障等,以及学生能否实现高质量就业等;而企业关注的是学校是否可以解决企业短期和长期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人才的质量与企业的要求是否一致,人员是否有一定的稳定性等。双方的合作必须在充分沟通的前提下,挖掘双方的真实需求和痛点,学校应当主动站在企业的角度多考虑,并且适当地进行一些调整,才能真正以合作、双赢为前提开展工作。
(三)针对不同企业制定个性化合作方案
校企双方在深度沟通后如果达成了合作意向,就会签订校企合作的框架协议,这也是大多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第一步。如果要真实地与企业产生互动,接下来就要讨论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如何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合作项目,每一个合作项目又会涉及诸多实施的细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涉及的专业不同,选择的企业就不同,同一个行业的不同企业开展业务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不能拿一类校企合作方案套用所有的合作项目,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合作方案,做到“一事一案”。这样才能确保双方在合作细节上达成高度一致,最大限度地保障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校企深度合作的“四个对接”
校企双方在前期充分沟通并达成合作意向后,要推进合作内容的落地,就需要校方结合专业建设的需求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切入点有:第一,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专业开设的课程应该对接企业当下的岗位需求,并且根据行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第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不应当以传统的学科理论体系为主线,而是应该对接职业岗位标准,参照企业的岗位职责进行调整;第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师在了解企业真实的岗位工作流程的基础上优化现有的教学过程;四,教师与企业导师对接,建立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向沟通机制,为教师了解行业企业提供渠道,也为企业导师提升专业技能提供保障。
五、校企深度合作的“四项落实”
校企双方需要在“四个对接”的基础上落实四项工作:第一,专业共建,企业专家应当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或通过与学校联合招生,定向培养专业人才;第二,课程共建,专业主任与企业专家应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参照工作过程形成教学大纲,共建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等教学资源;第三,师资互通,双方导师共同研究确定课程内容并承担课程教学的理论讲授和企业实践工作,企业导师向教师输出行业一线发展动态,教师向企业导师输出专业理论与开展技能培训;第四,合作就业,双方可以通过订单班、定向就业班或大三顶岗实习等方式向企业输出人才,优先解决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六、结语
通过“一条主线、两点需求、四个对接、四项落实”可构建“1244”校企合作模式。其中“一条主线”指校企双方共赢的合作,“两点需求”指校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企业方人力资源的需求,“四个对接”指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师与企业导师对接,“四项落实”指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师资互通、合作就业。
(作者单位为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董蓉(198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副教授,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商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市场营销。丁楠娟(1980—),女,四川成都人,本科,副教授,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商学院实践教学管理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实践教学管理、电商视觉营销。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例”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K2019B14。]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 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 四川省新增设高职院校数量全国第一[DB/OL].人民网,http://sc.people.com.cn/n2/2019/0604/c379470-33007498.html,2019-06-04.
[3] 2020四川高职单招院校报考人数统计,录取数据分析[D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415749170_120136436,2020-08-31.
[4] 郜冰媛,张素红.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研究[J].内江科技,2020,41(09):136-137.
[5] 舒志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发展研究——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356-357.
[6] 张恩芳.产教融合 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模式[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9-16(D06).
[7] 高丽莉,姜春华,谢薇,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實训建设基地[J].产业创新研究,2020(18):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