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清朝秘密立储制度

    张茜

    【摘要】雍正帝创建了极具特色且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秘密立储制度。此制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在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秘密立储制度只是对皇权和储权关系的局部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立储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但其改变了传统的立储方式,是对中国古代皇位传承制度的探索与改革,应值得肯定。

    【关键词】清朝;秘密立储;优势;局限性

    在中国古代,皇位传承是一件关乎到国家稳定的大事。清康熙帝经过对太子的两立两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调节君权与储权的方法--秘密立储法。康熙帝是秘密立储制度的开创者。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正在病中的康熙帝向众皇子和全体朝臣宣布“长篇面谕”。“长篇面谕”表露出康熙帝急于建储的意向,并强调了择贤而立的重要性,其可视为康熙帝实施新的建储计划、即秘密建储计划的开端。后雍正帝对这一计划制定了更为完善的操作方法,其亲自书写两份传位谕旨,一份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一份置于一匣,常以随身。秘密立储制度由此开始。相较于传统的公开立储,秘密立储有何优势与局限性呢?

    一、秘密立储制度的优点

    秘密立储制度与盛行千余年的公开立储制度相比,有以下优点:

    (一)秘密立储制度能够“选贤任能”,改变封建王朝一直以来奉行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使所选储君的个人能力与储君应具备的素质相适应

    历史也做了最好的证明。通过秘密立储方式而继承皇位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皇帝使得皇权平稳交接。乾隆皇帝文治武功兼修,在位期间延续了康熙帝、雍正帝时期的辉煌,中国的政治经济继续发展,“康乾盛世”是最好的例证。嘉庆帝、道光帝在位时虽不及他们的祖辈那样大有作为,但是在位时期国内政治较稳定,可算作是守成之君。咸丰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重用汉族大臣,整顿吏治,其改革的力度甚至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位君主。这四位继承人皆是当时皇子中出类拔萃的,体现了择贤而立的特点。若是继承人不能肩负重任,则国家就会陷入危难之中。如晋安帝司马德宗,据文献记载其先天愚笨,甚至不知饥饱,不辨寒暑,饮食就寝等事务皆不能自理。但他却凭借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登上了皇位,使得大权旁落,国内动乱频繁。所以秘密立储制度的“择贤而立”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二)秘密立储减轻了因皇位之争而产生的皇子间互相残杀及党派之争,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内部团结,维护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稳定

    因皇位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所以引得众多皇子宁愿铤而走险,也要竭尽其所能去追逐。故一旦某位皇子被立为储君,其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兄弟间的明争暗斗甚至互相残杀则无法避免。如隋朝的隋炀帝杨广,他本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但一直觊觎储君之位。开皇二十年,文帝废杨勇立杨广为太子,但杨广为保地位的稳固,还是杀了杨勇及杨勇的十个儿子。再如唐高祖李渊公开立长子建成为太子,但因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在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均功勋卓越,故建国不久,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便趋向白热化。李世民先发制人,通过“玄武门之变”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成功当上皇太子。杨勇、李建成都是公开立储下的牺牲品,因被立为太子,而引得兄弟对其恶意中伤甚至是取其性命,皇室内部为争权夺位互相残杀,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而秘密立储自始至终对有关的储位问题,诸如储君人选、册立日期、传位时间,以及考察培养储君等方面,都严格保密,则可避免皇储矛盾与储位之争,维护统治者的内部团结。

    (三)立储权力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保证皇帝的权威,加强了皇权,并为皇帝的选择留有余地,在不引发政治混乱的情况下更换太子人选

    中国古代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所以册立太子是国家大事。群臣皆有建言献策的权利,但大多时候却往往以个人利益为本而极力声援对自己有利的人选,甚至最后发展成派系之争,在位皇帝因此受到不同利益集团的牵制。公开立储下的太子立废更是易引发政治混乱。康熙帝两次废太子,储位虚悬使得众皇子觊觎储君之位的野心更盛,纷纷使用一切手段来增加自己在储君之位争夺中的胜算,使政治混乱无序。秘密立储制度则可有效改善传统立储方式的这一不足,立储权力集于皇帝一人之手,朝中大臣没有资格与皇帝争论下任储君的人选,从而减轻了皇帝立储时所受的外界干扰与外界压力,也避免了因立储而产生的派系之争。同时,秘密立储的秘密性也使得在位皇帝可在不为外界所知的情况下更换太子人选,有利于保障政治的稳定。

    (四)秘密立储制度有效避免了皇帝与储君因权力而产生的冲突, 防止“太子党”的滋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因储君之位而引发的党派之争,有利于巩固皇权和维护统治秩序

    康熙帝两度废太子,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以胤礽和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使康熙觉得自己的皇权受到了威胁。一方面,皇帝和太子的关系不同于民间的父子关系,他们各自处于亲信的包围之中,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碍于森严的等级和礼法,很少有自由的感情交流,产生误解的几率很大,矛盾的性质很容易发生转化。另一方面,自古皆是如此,一旦储君公布之后,则会有许多大臣为了自己以后的仕途前去攀附,随之就会形成一个以储君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不仅不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而且储君往往会被阿谀奉承冲昏头脑,不能准确摆正自己的地位,形成不可一世、蛮横无理的性格。但若秘密立储,在位皇帝则不必再纠结于最高权力的分配问题,立储的秘密性也使众臣无从攀附下任储君,结党营私之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遏制,有利于保障皇权的完整性和至高无上性。

    二、秘密立储制度的局限性

    秘密立储制度作为清朝一项刚刚创立的制度,缺乏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故也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局限性。

    (一)秘密立储其实是统治阶层内部立储方式的一种倒退,从民主到专制,储君的选拔完全受皇帝个人因素的影响

    清太宗皇太极通过众贝勒的推举承袭汗位,长兄代善之子岳托及萨哈廉说他“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太宗驾崩后,代善召集议政王会议,共同议立嗣君。后推举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故顺治皇帝也是由王宫贵族、文武大臣推举登上皇位的。这种由统治阶层内部共同商议推举皇位继承人的方式相较于秘密立储是比较民主的,其综合了大多数人的意见,选拔方式透明,不存在秘密立储出现的难以服众这一问题。继承人上台获得统治阶级内部大多数人的支持,这对于继承人皇位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保障了皇帝的权威。但秘密立储因完全受皇帝个人因素的影响,皇帝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定储君,这就使得储君可能并不是最合适的。并且皇子们会将精力与才智放在迎合皇帝上,反而不注重自己的政治素养的提高。试问一个只善于阿谀奉承并无真才实干的储君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呢?这样的储君对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

    (二)秘密立储本身的秘密性使得储君无法公开,过于保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皇位的顺利承接,且易引起朝野之中的猜测,不利于稳定臣民之心

    嘉庆帝可谓将秘密立储中的秘密“二字”贯彻到了极致。嘉庆帝亲政后,于嘉庆四年四月初十密写传位诏书,但这份密诏似从未置于正大光明匾后,而是二十余年随身携带。嘉庆帝本人也对立储一事守口如瓶,但他所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竟会来不及交待下任君主而猝然离世。其猝死于避暑山庄后,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督内臣检御箧十数事”,将随带的行李物品和山庄上下仔仔细细的翻了个遍,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关系到国体的小盒子。以至于皇位虚悬数日,影响到皇位的及时承接。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乾隆帝冬巡盛京,锦县生员金从善跪御道旁上书希望皇帝能够预立太子。由此可见,民间还是比较关心立储这件大事的,但是由于立储的秘密性,只有几位军机大臣知道,天下臣民知者甚少,故对于安定民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秘密立储制度缓和君权与储权矛盾的同时,却加剧了皇帝与诸皇子之间的矛盾

    康熙两度废太子,给他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以至于一直到驾崩都没有公开表示储君的人选。康熙态度的不明朗以及太子被废引发了诸位皇子的夺嫡之争。大皇子胤禔曾奏请杀掉胤礽,康熙帝怒斥他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亲情,天理国法所不容。此后,父子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后大皇子胤禔又因镇魇胤礽之事被揭发,康熙下令革其王爵,终身幽禁。父子关系已无法挽回。康熙因八阿哥结党营私曾说:“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胤禩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也。” 更是说出要与八阿哥断绝父子之恩,可见父子间的矛盾之深。立储的秘密性使得有争储意愿的皇子为了储君之位而使出浑身解数,动作多了、大了势必会引起皇帝的不满,这就加剧皇帝与诸皇子之间的矛盾。

    三、结语

    秘密立储制度作为一项政治制度,说到底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为皇权得到稳定的继承而制定,为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而存在。其实质是通过暗定储君,使储君与储权相互分离,牺牲储权来保证皇权的权威性,唯一性和不可侵犯性。同时僵化了“君统”与“宗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君统”压制“宗统”,甚至需要依靠一个已故君主的权威来实现下一任君主的继承。所以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秘密立储制度只是对皇权和储权关系的局部调整,同时权力具有天然的扩张性和膨胀性,在权力争夺中每一方都渴望掌握更多的权力,所以秘密立储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立储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但秘密立储制度改变了传统的立储方式,是对中国古代皇位传承制度一次勇敢的探索与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珍.论清朝的储权[J].清史研究,2002,(4).

    [2]杨珍.康熙晚年的秘密建储计划[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1).

    [3]喻大华.清朝秘密立储平议[J].明清论丛,2014,(2).

    [4]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十六 列传三太祖诸子)[M].北京:中华书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