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节目的创新路径
张琤琤
【摘要】《传承中国》是北京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制播的一档传承传统京剧文化的电视节目。节目以电视为主要传播方式,并通过视频门户网站及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大大扩展了传播的广度和节目的生命力。本文从节目模式、传播模式两方面出发,浅析该节目的成功之处、创新之道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传承中国? ?戏曲文化? ?新媒体平台
【中图分类号】G222? ? ?【文献标识码】A
《传承中国》是北京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制播的一档传承传统京剧文化的电视节目,于2018年3月4日起,每周日21:08播出。节目以“感受京剧之美,传承国粹之魂”为宗旨,以京剧名家亲授、影视演员学习并演出的方式,将一幕幕京剧经典选段呈现于荧幕之上。同时,通过台前幕后的全程记录,让观众更加了解京剧的神韵和传统文化魅力。
本文从节目模式、传播模式等方面对该节目进行分析,试析该节目的创新之道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形式创新
(一)新节目模式:影视演员参与、名家亲授
《传承中国》体验式的节目模式是其最大的亮点。邀请“零起点”但热爱京剧文化的影视演员体验传统戏剧,并由京剧名家进行教导。《传承中国》选择了观众耳熟能详的京剧选段,每位影视演员都从最基础的基本功开始练习,踢腿、下腰、晨功必不可少,小到兰花指和抖手,大到整体的舞台表现,每一步都由名家进行严格的把关。经过前后一周的训练,开始表演京剧选段。在节目的结构设置上,影视演员学戏内容占到了节目的将近三分之二时长。
戏剧本身就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学习京剧充满了乐趣和挑战,其独树一帜的唱腔和讲究程式的一招一式,都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国粹京剧之美,要让影视演员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学会并掌握,可以说是非常困难。所以,在最后的节目呈现上,该节目采取了“影视演员表演+名家正确示范”的方式。既能通过影视演员来还原京剧学习中的乐趣和挑战,吸引粉丝眼球;又能通过现场名家精湛的示范表演,使得观众真切感受到传统京剧变幻多姿的考究扮相、精妙巧思的程式动作,体会传统戏曲艺术的韵味声腔。该节目通过融入真人秀的元素,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解京剧,让网友们一听就懂,了解京剧知识,体会京剧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演绎新经典: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戏曲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恢宏大气的舞美、技艺高超的表演,都非常考究,极具文化底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当今国人理解、接受京剧文化的心理,在《傳承中国》这档节目中,艺术家们把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文化审美相结合,以一种当代观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现代流行元素的融入,每期节目都为观众奉献了一场集传统与时尚于一体的精彩演出,让戏剧文化更加符合当今的传播环境。
该节目的片头剪辑颇具创意,采用了时下流行的“快闪”视频,将“唱念做打、荒腔走板、四功五法”等京剧的经典元素进行集中的快速展现,使节目一开始就赚足了注意力。考虑到很多年轻观众对京剧语境的理解有所缺失,节目在京剧念白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如在第二期节目中,演员刘晓庆不惜扮丑,一人饰演两角,与京剧丑角名家寇春华合作演绎梅派名剧《凤还巢》,在“丑洞房”片段时出现了如下对话:“你怎么长得这么SORRY啊。”“我是打折产品概不退换。”“哎哟,您这假货砸我手里,这可怎么好啊。”在经典的名剧唱词中加入广为年轻人接受的流行语言,更添一份喜感。使用年轻化的语态培养年轻观众对京剧的兴趣,让节目更有市场。
二、传播模式创新
(一)多平台融合播出
《传承中国》于去年3月4日起在北京卫视频道进行播出,每期70分钟。除了在电视媒介上播放外,节目组还与腾讯视频、爱奇艺等网络视频网站进行合作。多平台融合播出的方式,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为该节目赢得更多的受众,人们在观看该节目时不再受制于电视节目固定化传播模式,让节目得到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大的影响力。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播放,节目传播不仅可以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还可以通过评论和弹幕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也非常有利于节目制作的及时反馈和改良,让观众有参与感。
(二)巧用社交媒体平台,线上线下联动传播
《传承中国》强调与年轻受众互动,向年轻受众展示推广生动而有文化魅力的京剧,在新媒体平台上呈现出多元化的传播趋势。通过微博和线上视频平台合作,实现内容的多次传播。以新浪微博为例,《传承中国》除了通过北京卫视频道的微博平台进行大力传播外,还利用微博超级话题、直播、微博故事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
今年4月,《传承中国》节目组在北京首都机场举行了一场以“传承中国 中国很赞”为主题的京剧公益“快闪”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旅客现场驻足观看,还与24家媒体合作在微博平台推广其“快闪”视频,在线观看人数超过200万人次。其话题“机场京剧‘快闪”获得超过1.2亿人次的浏览量。这样的传播形式打破了传统舞台和电视媒介的限制,增加了传统戏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增加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形式吸引了大量不了解京剧的新观众,为新媒体时代京剧的传播与传承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平台。
三、节目舞美创新
京剧之美,美在气韵。无论是唱念做打,还是服装、化装、道具,都是美感十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中国》的舞美灯光和道具制作都极其考究,在“新”“旧”元素的结合上有着很多巧思,在保留了传统京剧典雅庄重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时尚与现代气息,使其在展现传统艺术的同时充满了新鲜感,呈现出现代艺术的活力。
《传承中国》节目组斥资将录制棚打造成一座近3000平方米的传承社,由舞台、茶吧、传承社老板办公室、排练室等多个部件组成,整栋建筑的设计涵盖了京剧文化的方方面面。舞台的设计主要以“中国红”为主,加上仿古的木质戏台、考究的雕花,经过特殊做旧处理的木纹,使得整个舞台古朴有味,极具京剧艺术魅力,充分展现出“台上一桌二椅,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艺术内涵。在重现传统文化的同时,布灯、大屏幕、升降台等现代舞台设备的运用,为观众带来了远超传统戏台的更立体全面的视觉效果。
四、反思与思考
(一)娱乐化趋势有待商榷
该档节目的观众定位并非是懂戏、爱戏的戏迷,而是广大年轻观众,在节目的形式上加入了影视演员参与学戏的元素。在宣传上,虽然能够吸引除了戏曲爱好者外的广大粉丝群体,但这种制造噱头、注重娱乐的形式,有可能会背离传播传统京剧文化的初衷,而沦为大众快餐式综艺节目的一部分。《传承中国》只是文化类综艺中的一次大胆尝试,但节目内容、呈现办法都仍在探索阶段。
(二)互动环节仍有空间
该节目的设置主要是通过影视演员自带的流量吸引观众,但还需注重加入更多观众参与进行互动的形式,发掘大众喜欢的表现方法。例如,通过对于京剧文化小知识的问答或是邀请观众和影视演员一起体验學戏,拉近京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通过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形成与观众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增加京剧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传统戏剧文化被淡化
在内容的呈现上,节目着重去展示影视演员的学戏经历与情感历程,而专业的戏剧知识在节目当中被重新解构,很多地方都进行了淡化处理,甚至出现了“变味”的情况。戏曲专业知识在节目中被不断简化,在“重影视演员,轻专业文化”的节目设置上,受众的观看心态也从“欣赏戏剧”转变为“围观影视演员”。这样的转变,是否违背了节目传承国粹之美的初心?美国学者凯尔纳(kellner)在《媒介文化》中说:“技术的延伸与文化的重置永远不可能承载流传于历史记载之外的古老直觉与需求,结果只残留了一些我们已经不再完整拥有的东西。”依附于现代电视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戏剧综艺节目,淡化了传统戏剧文化,肢解再造了经典程式动作,使得节目中戏剧文化的传播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新时期,在通过新技术、新形式创新戏剧传播方式的同时,如何加强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传统京剧面临的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时代变迁带来生活娱乐方式的巨大变化,虽然人人听戏、人人懂戏、人人爱戏的氛围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京剧作为国粹,凝练了中国人的传统艺术形式和精神审美,它以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当代仍然有广阔的生存土壤。新媒体的发展为京剧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更多可能。如今,京剧这一传统戏剧艺术的发展应当依托新媒体平台,通过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的创新,吸收更多现代元素与传统京剧进行结合,创作更多“接地气”的内容,让传统京剧更符合当代审美习惯,构建传统戏剧文化生态圈,实现京剧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建霞:《传统戏曲节目的本土原创与创新》,《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年第5期。
2.包小玲、陈晓锋:《传播学视野下的当代电视戏曲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8 年第9期。
3.刘洁琪:《现代传媒对传统戏曲的文化影响探究》,《编辑之友》,2018 年第8期。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本文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