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为什么会死

    刘靖静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爸爸妈妈带清清到郊外踏青,清清捉了很多蝌蚪,装在瓶子里带到幼儿园。瓶子里几十只黑黑的蝌蚪不停地游来游去,一下子吸引了班里很多孩子,他们围着瓶子指指点点,对蝌蚪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还提出想养蝌蚪。经过商量,教师让想养蝌蚪的孩子从家里带瓶子来,把清清带来的蝌蚪分给大家养。第二天,班上的每个孩子都从家里带来了瓶子,教师从清清的瓶子里分出蝌蚪,每人都分到了两只。孩子们开始了饲养蝌蚪的活动。为了让孩子在饲养中更好地观察蝌蚪的生长变化,教师设计了记录表,让孩子每天记下蝌蚪的生长情况。

    孩子们观察得可细心了,他们发现了蝌蚪的头上有小小的眼睛、一张一合的嘴巴、一鼓一鼓的腮帮子。当蝌蚪长出如针尖般大小的后腿时,他们欣喜地向同伴、教师、家长介绍。有的孩子到外面散步时也要带上蝌蚪,说可以让蝌蚪晒晒太阳长得快。

    一段时间后,有的蝌蚪刚刚长出后腿就死了,而大多数蝌蚪没长后腿。有一天中午,孩子们又带蝌蚪到外面晒太阳。大家互相观察瓶子里的蝌蚪,发现只有丹丹的蝌蚪长出了四条腿,还快活地在水里游着。大家都很好奇,有孩子说:“丹丹的蝌蚪长出四条腿了,马上要变成青蛙了!”丹丹笑眯眯的,很享受大家对自己饲养的蝌蚪的關注。

    第二天早上,有孩子发现丹丹饲养的那只已经长出四条腿的蝌蚪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肚皮朝天,一动也不动了。孩子们用手指轻敲瓶子,近距离地观察了一阵子,确认那只蝌蚪死了。丹丹来园时,有孩子把这件事告诉她,她立刻跑过去轻轻地摇晃瓶子,可是那只四条腿的蝌蚪不再像以前一样游来游去,而是躺在瓶底动也不动了。丹丹抱着瓶子坐在椅子上边哭边说:“老师,它躺在瓶子下面了,把它放到河里吧,我不想养它了。”教师马上过去轻轻地拥抱她、安慰她,与她进行了以下对话:“你的蝌蚪死了,你很伤心,对吗?你的蝌蚪即将变成青蛙,为什么会死呢?”“蝌蚪变成了青蛙,只有站在荷叶上才不会死。我想把它捞出来,放在荷叶上。”“这里没有荷叶怎么办?”“可以放在大一点的树叶上。”接着,丹丹在外面摘了一片较大的树叶,把那只蝌蚪放在上面,送到幼儿园的池塘里。

    前期也有几只长了后腿的蝌蚪死了,但并没有引发孩子们的思考,而丹丹的蝌蚪之死引发了孩子们的热议:“长了腿的蝌蚪为什么会死呢?”“没长腿的蝌蚪离开水会死的。”“我在图画书上看到过蝌蚪要在水里生活,青蛙可以在水里生活,也可以离开水生活。”是这样的吗?为什么呢?

    孩子们说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答案。教师也在活动室的阅读区投放了《变成了青蛙》等科学绘本,供孩子们参考。过了几天,孩子们分享了问题的答案,明白了蝌蚪长出四条腿时,如果一直养在水里就会死。因为在四条腿长出来之时,蝌蚪的腮退化了,肺长成了,逐渐从水里走向陆地。

    过了几天,景景的蝌蚪长出了两条腿,他便在瓶子里放了两块石头,以便让青蛙离开水面生活。其他孩子也纷纷模仿起来。教师引导孩子们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蝌蚪更好地成长?”丹丹说:“书里说,蝌蚪最好的家是小河、池塘。我们应该把蝌蚪放回到池塘、小河里去,让它们好好成长。”孩子们觉得丹丹讲得很对,他们一起来到池塘边,把蝌蚪倒入幼儿园的池塘,期待蝌蚪快乐、自由地成长。

    孩子们近距离观察蝌蚪,不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记录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引发了对于蝌蚪死亡问题的关注,也探究了“蝌蚪为什么会死”的问题。相信这些经历对孩子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