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层面谈东正教与天主教圣母像的对比

    刘恒源 代旭 黄恩慧 余嘉琦 蒋婷薇

    

    

    

    摘要 圣像画是西方基督教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督教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之后,两者在圣像画绘画风格上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俄罗斯东正教把圣母看作俄罗斯大地的保护神,天主教则认为圣母是中保圣人,可以代人祈求救罪,因此圣母像在天主教与东正教诸多圣像画类型中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将通过对两者圣母像进行对比研究,寻找两者的异同,探寻背后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 东正教;天主教;圣母像;玛利亚;对比

    圣像一词来自希腊语eikon,是形象、肖像之意。圣像是在基督教会中耶稣基督、圣母和圣徒的画像。它们具有神圣性,是被用作宗教活动的对象,作为形象能够使祈祷者的思想和情感得到提升,朝向所画的人物。

    在东正教历史和宗教生活中,圣母像无论在类型上、数量上还是在被圣徒崇敬的程度上,都大大超过其他圣徒和天使的圣像,甚至超过基督圣像。在天主教信仰中,他们认为玛利亚是天主特别为诞生耶稣而派到人间的,所以是无罪之身,不同于其他凡人。天主教也因此认为她升天后成为中保圣人,可以代人祈求赦罪。因此在天主教圣像画中,圣母像也占据了很大比例。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东正教与天主教也形成了不同的绘画风格。

    一、宗教发展与圣母崇拜

    (1)东正教与天主教宗教渊源

    东正教、基督教和新教统称基督教。基督教从犹太教发展而来。犹太人在古代被称为希伯来人,据《圣经》记载,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希伯来人在上帝的带领下,建立了以色列王国。此后,以色列王国分裂为以色列国和犹太国,两国相继被外族入侵,民众被虏、流亡。

    犹太人一直盼望他们的救主来拯救。公元一世纪,在巴勒斯坦地区,玛利亚生耶稣,一部分人认为耶稣就是上帝派来的救主,基督教由此渐渐形成。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由此发展更加迅速。

    公元33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东西教会慢慢疏远,他们在宗教语言、教义、礼仪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分歧,关系也越来越恶化。1054年,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基督教正式分裂。西方教会称为天主教(普世大公教会),东方教会称为东正教(正统教会)。后来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灭亡,东正教被俄罗斯接受并深深扎根,天主教则在西方成为统治思想。

    (2)圣母崇拜的起源

    在早期的基督教信仰中,并没有宣扬圣母崇拜。在《圣经》中有关玛利亚的记载十分简略.据《福音书》记载,玛利亚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她已许配给一名叫约瑟的男子,没有迎娶前玛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在天使的指示下,约瑟迎娶了玛利亚,婚后玛利亚生下了耶稣。耶稣受难时,耶稣将玛利亚托付给了使徒约翰。传说后来约翰将玛利亚接到以弗所,并为她养老送终。

    使玛利亚的形象渐渐清晰生动并赋予她诸多美德的是以《福音书》为基础创作的“圣母伪经”。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地的女神信仰的冲击。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教徒们利用玛利亚与耶稣的母子关系,将异教中的女神信仰转化为对玛利亚的崇拜。《雅各福音书》是最大的“圣母伪经”,其中从玛利亚出生,到圣母加冕、圣母升天等重要事件都做了详尽的描述。

    另外,玛利亚的母亲形象使她成为爱的象征。这与耶稣所代表的公正的审判形成鲜明的对比,当人们犯错时,内心多少害怕面对审判,更多的是希望得到怜悯。所以玛利亚自身所具备的母性特质,也使其获得了民众的尊崇。公元431年,以弗所大公会议宣布圣母为天主之母。其地位开始不断上升,公元533年第二届君士坦丁大公会议重申了圣母为天主之母的信条,并指出圣母终身童贞,圣母崇拜最终确立。

    二、东正教与天主教圣母像发展

    (1)东正教圣母像的发展历程

    目前可知最早的圣母画像是罗马圣普利西拉地下墓窟中的《圣母子与先知》,大约绘制于公元3世纪。在早期的圣像画中,圣母的地位并不高,只是普通人的形象。以弗所大公会议之后,对圣母以及圣母画像的崇拜就越来越普及开来。公元5世纪之后,神圣化的圣母像越来越多。

    公元988年,罗斯受洗,接受了来自拜占庭的东正教,同时也将圣像画艺术引进。其中,作为“道成肉身”媒介的圣母玛丽亚在古罗斯颇受欢迎。古罗斯多神教中的“大地母神”被认为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保护神之一,在遇到任何苦难之时,人们都会虔诚地向她祷告、求助。东正教传人罗斯后,人们逐渐把对大地母神的信仰转移到圣母身上。

    在11-17世纪期间,圣像画艺术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生根发芽,并逐渐产生自己的特色,其中也出现了如安德烈·鲁勃廖夫等艺术大师。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征兆”、“指路者”、“仁慈的”、“弗坐词”四种不同类型的圣母像。不同类型圣母像其人物数量一般为圣母和耶稣二人,其中不仅有只有圣母的画像,还有存在着其他圣徒的画像。此外,不同类型的圣母像人物的神情姿态也会不同。

    (2)天主教圣母像的发展历程

    初期,天主教圣母像并未随着东西部教会的分裂而产生太大的变化。11世纪之后,玛利亚的地位在天主教徒的心中逐步提升。他们认为玛利亚死后升天,成为了与上帝沟通的桥梁。

    13世纪之后,圣母玛利亚的地位逐步超过了基督,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人文主义的宣扬,人的价值与尊严得到了肯定。此时,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圣母的崇拜达到了高潮。圣母不再呈现出高高在上的女王姿态,而更多地呈现出慈爱、温柔的特点,如同人世间每个母亲一样,这便拉近了与人心理上的距离。

    三、东正教与基督教圣母像对比分析

    (1)从圣母形象上来看,东正教圣母像为女神形象,天主教圣母像为母亲形象

    东正教圣母像前期沿袭拜占庭风格,圣母像的绘制具有严格的程式化规定。为了强调圣母的庄严与神圣,通常把圣母画得线条生硬、表情严肃。比如《指路者圣母像》,圣母微微低头,额头较高,眼睛过大,手指修长。前期的圣母像所描绘的都是神圣化的、非人间的圣母。17世之后,俄羅斯的圣母像逐步贴近现实中的人物形象,但仍未脱离东正教圣母像神圣化的特点。

    在东正教的圣母像中,圣母多有象征神性的光环。这个光环不止代表了圣母的神性,它也是权利的象征。最初,只有耶稣的头部有光环存在,随着圣母地位的上升,圣母的头部也渐渐出现了光环。光环的出现,将圣母与人间的母亲分隔开来,圣母的神圣化进一步加强。天主教圣母像整体上是女神的形象。

    由于从东西部教会分裂至文艺复兴前的天主教圣母像仅仅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特点,并不能够很好地代表天主教圣母像的整体风格,因此便以文艺复兴时期及其以后的圣母像为代表来总结天主教圣母像的特点。

    此时的圣母像呈现出一种世俗化、平民化的倾向。与文艺复兴前的圣母像相比,此时的圣母更多地呈现出温暖柔和的色彩,不再高高在上,而与人世间的母亲极为相似,圣母的身上多了人性而少了神性。如《坦比圣母》,画中的圣母一手托住小耶稣的屁股一手抱住小耶稣的腰,她把自己的脸颊贴近小耶稣的脸颊,亲昵无比。画中的圣母给人的第一感觉并不是有多么神圣与遥不可及,而只是一位普通的母亲。

    此外,画像中的圣母不同于以往枯瘦的形象,而往往更加富于肉感。画家在作画时也会尽可能地贴近真实的人的比例,而不是呈现出一种以线条勾勒出的抽象的女性形象,从而使画中的圣母更加具有人性。

    (2)从艺术上来看,东正教圣母像突出神学功能,天主教圣母像突出艺术功能

    东正教圣像画有一套严格的绘画模式,有意表现非此世的世界,目的是将信徒引向圣像背后的宗教。信徒观看圣像,首先是一种祈祷活动。俄罗斯东正教徒相信有些显灵圣母像具有治愈疾病的神奇功效,当他们崇拜圣像的时候,祈祷的不是眼前的画板和颜料,而是图画形象背后的人物原型。

    东正教圣像画的每一种符号都有自己的象征性,目前被公认的构成圣母像特征的五个符号是:光环、斗篷、手镯、星星、文字。例如《波恰耶夫圣母像》,

    在这幅圣母像中圣母子的光环部分重叠,这象征耶稣与基督教会的联系。圣母斗篷是重要的圣遗物之一,在圣母像中通常为一种镶了金边的藏青色斗篷,而里面一般都是深红色,外圈的蓝色给人异常的宁静和超凡脱俗的情感意味,深红色象征着神圣的母爱。手镯代表整个教会向上帝的祈祷。星星原本只是圣母斗篷上的装饰符号,后来具有了神学和宗教意义。正面前额的星星代表她在生子前是处女,右肩的星星代表她生子时是处女,左肩的星星代表生子后是处女。这是对玛利亚贞洁受孕的承认与尊崇,象征她是永远的童贞女。图上的文字表明圣母身份,更确切地说明了她“天主之母”的地位。

    符号的使用,使得东正教的圣母像有了深刻的神学意义。当信徒立于圣母像之前时,敬畏之感也会油然而生,圣徒通过祈祷进入了神秘的宗教体验。相反,天主教的圣母像整体上突出艺术效果。画家们在创作圣母画像时不再拘泥于固定的画法,而会融入更多的富于个性化的因素,同时在作画技巧与构图技巧方面会更加科学。

    此外,天主教圣母像的背景出现了自然风光,人物具有立体感,饱满真实。例如拉斐尔的一幅代表作《草地上的圣母》,图中的圣母神态恬静且优雅,美丽且温柔。画面运用了三角形构图,圣母与小耶稣、小约翰构成了三角形结构,使画面充满和谐,小耶稣与小约翰的互动又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圣母脱离了原本单调的金色背景,走入了美丽的花园。他还充分运用了透视的画法,自然风光深邃幽静,烘托出了圣母的安静与慈爱。

    结语

    圣母象征着宽恕与仁爱,由于传教的需要以及人们对于母爱的追尋,圣母崇拜逐渐流行。众多教徒为圣母绘制圣像,以表达对圣母的崇敬。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圣母像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东正教沿袭拜占庭的传统,认为圣像要表现非自然的世界,将人引向圣像背后的人物原型。因此整体上的东正教圣母像更突出圣母的神性,注重圣像的神学功能。天主教圣母像以文艺复兴时期为代表,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天主教圣母像更注重圣母的人性,将圣母子描绘成人间母子的形象,在绘画上,更注重技巧,增加了新的元素,更突出了圣母像的艺术功能。

    时至今日,二者的圣母像均走向世俗化,神学功能逐渐消失,而美学功能则日益被人们发掘。对宗教有了解者,在欣赏作品时会比较容易看懂画作内涵,从而实现对圣像背后的原象的在脑中的再回忆,逐渐去参悟其内涵的善和美。而对宗教不了解者,亦可以凭借艺术家的高超技术,被认真雕琢的美所打动。作为人类古代艺术遗产的圣母像,在新时代依旧能闪耀属于新时代的美的光辉,为人类在追求美学的路上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徐凤林.东正教圣像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3]顾蓓.圣母崇拜的历史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4]梁坤.俄罗斯文学传统中女性崇拜的宗教文化渊源[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

    [5]张荃.论西方绘画中圣母形象的演变[J]美与时代(下),2018

    [6]朱波.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J]中国宗教,2015

    [7]张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圣母图像的演变[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