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李亚曼

    摘要: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何实现农田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从农田水利对生态的影响及相应整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望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农田;水利;生态;和谐

    1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

    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保证农业生产的水利工程设备及措施,是农田生态的重要组成。农田水利可以解决农田的灌溉排水、抗旱防洪及降渍等功能,控制农田的用水状况,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以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农田水利工程规模大小不一,分布范围广泛,且数量众多,主要可以分成灌溉和排水两个部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多以灌溉为主要内容,同时需要排水设施配合,防止土壤盐碱化。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由于降水量多且时间分布不均匀,需要做好排水设施,同时根据农作物需要来补充灌溉。灌溉和排水之间相辅相成,都是农田水利工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2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灌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灌溉系统是农田水循环的重要保障,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灌溉工程一般有水泵站、输水管道、渠道及附属建筑构成。在进行农田灌溉时,必须对用水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不适宜的灌溉工程将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灌溉工程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兩个方面:

    (一)过度灌溉造成水资源失衡

    我国农村地区采用的传统灌溉大多为地面灌溉,操作不合理很容易进行过度灌溉。经常性的过度灌溉会使得土壤的肥力下张,农作物残留的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渗入到地下或者流入河流和湖泊,造成环境污染。另外,对农田土壤影响最大的一点是土壤的盐分含量,如果土壤表面盐分过高,则会使土壤盐碱化,无法进行农作物的耕种。而土壤的盐分含量和土壤水含量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土壤过度灌溉,大量水分会流向土壤深层,从而使得地下水位升高,这样土壤的表面盐分密度会因为水位的上升而升高,从而造成盐碱化,破坏农田生态的平衡。

    (二)过度灌溉导致河流湖泊富营养化

    由于经常性过度灌溉,农田里的残余农药、化肥等物质会随着水分流入河流和湖泊中,这些残留物质的积累,会使得河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升高,从而使得河水富营养化。水质富营养化会导致河水中水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河水发生缺氧,从而致使鱼虾类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水藻会释放一些有毒物质,致使一些生物死亡,从而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在建设水利灌溉工程时,需充分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改进灌溉方式,可多采用喷灌、滴灌等节约型灌溉技术,既能节约用水,又可使得农药和化肥发挥最大效用,达到高效灌溉的目的。实现农田水利和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处和发展,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2排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排水是指将田地里的多余水分及时排出,以控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保障土壤结构,提升作物根系的生长深度。有效及时的排水可以防涝、治渍、控制地下水的水位和防止土壤盐碱化等功能,排水系统是农田水利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在排水渠道设计方面,为了美化排水渠道,很多采用混凝土堆砌的办法建造排水渠道。混凝土衬砌减少了渠道中杂草的生长,不利于土壤的降渍,氮磷肥料被流入河流,导致河水的富营养化。另外,使用混凝土衬砌会使水的流速加快,从而加剧了对下游河坡的冲刷速度,导致污染物质降解时间缩短,加剧对河水污染。水速的增加也会降低土壤的降渍能力,不利于作物的生长。采用混凝土进行排水渠道的堆砌,既不利于农田作物的生长,又不利于生物生存,甚至破坏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尽量减少甚至避免使用混凝土堆砌排水渠。

    2.3小型河流或水库对生态环境影响

    农村中存在很多小型的水塘或者河流,它们不仅可以补充地下水含量,还可以起到防洪抗涝的作用,其丰富的生物构成也有利于周边生态的健康发展。小型河流和水塘的丰富物种也可以对水质起到过滤净化的作用,有利于农田作物的生长。但是,由于近些年过度的土地开发和生活垃圾的增多,对小型水塘进行过度填埋,其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这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农田出现缺水现象,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影响。

    3促进农田水利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促进农田水利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重视现代农业在绿色环保方面的建设,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同样重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3.1优化农田的排水灌溉

    传统的农田排水灌溉方式具有效率低、水资源浪费等缺陷,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新型排水灌溉方式,未来农业灌溉排水将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新型排水灌溉技术可以在保障作物水分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节水,实现用水的最优化。在进行排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中,应积极引进一些先进设计方案和技术,以实现农田的科学合理灌溉,节约水资源。

    3.2合理利用农田周边的河水资源

    农田周边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水塘,对维护生态系统和农作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生态物质的自然循环,河流湖泊会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人类生活也会与其发生物质交换。可以说,河流湖泊是人与生态之间的纽带,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河流和水塘的水分通过渗入到土壤,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水分和养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又可以有效回流地表积水,起到防旱抗涝作用。同时,其为周边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是生态环境的营养支撑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过度开发,污染物大量排放,过度使用湖泊水资源,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对农田周边的天然水资源应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对过度使用的地方应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的办法,改善水资源环境,保证生态的健康正常发展。

    3.3调整农田土地结构

    为了提升土地对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需要调整农田土地的构成结构,增加农田的多样性,科学种植多样性的农作物,合理配置农田水利的规划和布局,提升土壤净化土壤内污染物的能力,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通过农田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统筹布局和规划,使得农田系统和生态系统相融合,使得农田可以从自然环境中汲取营养,同时又能正反馈于生态环境,减少过多的人为干涉,实现农田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和谐。

    3.4加强环境监督力度

    农田水利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力度,采用相应的制约措施,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应根据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对随意排放污水、废水和有害物质的单位和个人,应追究其相应责任,从严治理,另外加大对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业种植户及相关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4结论

    为了实现农田水利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时,需要进行实地考核和综合评估,注重环保方面的考虑,增强环保意识,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对周边环境的保护措施,尽量降低对生态的破坏,确保提升农田水利功效的同时,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努力实现农田水利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