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目标下核心素养的培养
史克祥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目标,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新课标、学生实际、自身教学经验等,确定教学目标,注重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恰当取舍以及想象表达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沉入文本,和作者、主人公产生共鸣,并积淀、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8-0044-02
在开展课堂教学前,要先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在目标的指导下明确教學重点,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取舍,并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而一堂课是否成功,最关键的是是否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当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并保证其具有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等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如何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注重环节设计的针对性,积淀核心素养
教材文本的特点是设计教学环节、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文本的体裁、主旨、表现技巧,它在本单元、本册教材、本学段的地位等进行把握,从整体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文章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因此教学策略也不尽相同,应根据目标与重点,进行精心恰当的设计。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积累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元日》这首古诗,教师进行这样的目标的设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结合文字、画面等,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设置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首先,揭示主题,让学生理解“元日”的意思;然后,初读这首诗,对关键字词进行理解;接着,进行诗句品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意境;最后,根据写作背景,介绍作者,进行人文情感的挖掘、感悟。这样的教学不拖沓,各个环节紧密连接,教学重难点突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益。
再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内容。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教材。为此,教师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伊始,教师从一组描写景色的词语进行导入,给学生设置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境中,理解人物的心情,问学生“阿炳听到了什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进行想象,说说自己心中的阿炳是怎样的。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人物的命运,体会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看插图、给学生播放名曲《二泉映月》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理解、感受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教学内容恰当取舍,培养核心素养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教学对内容的取舍要更加精当。高年级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篇幅很长,如果完全按照文本内容设计教学,就会导致教学用时过长的问题,影响教学的进度。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压缩重难点的教学时间,这直接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准恰当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这样能以简化的、深入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全面地进行阅读、思考。
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文章开头儿子种树的语段和结尾时父亲写信的语段。种树的语段主要是表达儿子对父亲的爱,重点是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父亲给儿子写信的语段,是整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文章主旨的体现所在,不但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教给儿子做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语段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语感、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进行深入的体会、感悟,使学生认识到幸福与快乐在于奉献与付出的道理。
再如,《赶海》一课,文章以记叙文的形式描写了孩子们赶海的快乐景象。在学生自学文章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教师抓住课题提出的疑问——怎样赶海?先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将文章重点勾画出来;然后学生间交流讨论,探究问题。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象能力等。一个问题,便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去阅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文素养。
三、注重进行想象表达训练,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想象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实现。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言语实践机会,让学生得到切实的体会、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例如,对《桂花雨》这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个情感目标就是“体会作者眷恋童年生活及热爱家乡的情感”。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童年时对摇桂花的急切期盼的心情,写道:“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言语虽短,却饱含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情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领悟文章表达的生活情趣,教学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其回想自己童年趣事,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再如,教学《灰椋鸟》一课,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讨论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开放式的教学,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教师再相机进行点拨,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又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在理解“美好的东西”这个环节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高尔基在信中两次提到了‘美好的东西。你们能说说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吗?”这一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知识阅历等,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收到父亲这样一封信,你会怎样想呢?”这样,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亲情,与文章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堂具体应该教些什么呢?除了语文知识、学习方法与运用技能之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课文只是教学的载体,要想提升教学效率,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解读,进行再加工,清准定位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同时,重构教材,合理取舍,组成板块,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符合规律本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责编 韦 雄)